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时代,人们主要的工作和生活就是种植庄稼,可以说粮食的收成能影响人们的整体生活。 在种植庄稼的季节,除了吃饭睡觉,人们一天中一大半时间的生活都与农作物有关,农作物的收成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那个时代科技水平落后,人们只能通过微不足道的力量尽可能让庄稼收成好一些。 农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经历、不断总结经验,以防在之后的工作中出现同样的错误而造成收成的损失。他们将这些经验总结成句子,传给自己的下一辈人,防止他们走了没必要的弯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句俗语:芒种端午后,处处有酒肉。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吧。 中国古代有一套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就是二十四节气。芒种就是其中一个,在人们的经验中,如果芒种这个节气在端午节之后,那么就说明这一年都会风调雨顺,庄稼就会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这一年就能大丰收,人们的生活也能更轻松一些。 庄稼收成好了,人们的收入就能更多。在过去人们的娱乐项目少,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吃穿上,为了庆祝收成好,人们就能购买酒肉,享受一下生活。 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梅雨季节推迟,人们就有充足的时间抢收小麦,晒干出售,还能及时播种夏季的农作物,农时没有被耽误,粮食的产量就能更高一些。 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人们只能通过微不足道的人力来对抗自然。不过不得不说,这些通过生活经验做出的总结在过去是最有用的指导,但是放到今天就没什么大的作用了。 首先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导致现在的气候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农事活动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其次是现在的生产技术更加先进,不必再像过去一样靠天吃饭,至少有一点能力反抗。比如遇到旱情可以打井灌溉,就算是下雨,也能凭借着先进的机器收割庄稼或者是插秧。 虽然古人们的经验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学习和传承,但是也是要看时代变化的。尽管现代科学水平发达,工业进步,但是人类仍然需要吃饭, 农业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先人们的农作经验仍然需要我们学习和使用。 但因为时代变化,许多事情已经改变。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进行分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所应该有的态度。如果有兴趣的话,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交流俗语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