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井文池这段自述,我想到蒙克曾这样描述《呐喊》的创作经历: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虽说蒙克在心理学上定义为高敏感人群,可是无论是蒙克承受的情绪波动还是立体派对于古典线条的反叛,都是艺术家个体对于客观世界情感认知的艺术转换。在井文池看来,所有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在于求真的过程,个性与个体的区分在于是否存在矛盾和对自我的否定。 “我希望我画的东西是具象的,它还是在那个具象的世界中进行”正如贾曼在电影《维特根斯坦》中所说那样,人类是无法在没有摩擦的冰原上行走的,概念是概念,生活是生活。我们无法否认抽象大师对于艺术观念的突破与建设,而在当代艺术中也许更重要的是,你所接触的人和物到底给予自我什么样的感受。 “我喜欢理性的东西,我喜欢在画面中一些小的元素,我希望他们可以像一种音乐的节奏在一幅大的作品中”。艺术家在画面中很好的平衡了理性结构与感性节奏之间的关系,线条是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实体,他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用无形的音像创造出线条,。音乐家运用和声、节奏、音调、旋律和那丰富多彩的变化有机组合,融为一体,创造出层次丰富的音乐。而画家自己根据丰富的内心感情和外在事物的客观需要,采用有层次的、丰富的色彩变化,巧妙搭配深浅浓淡,运用冷暖色调进行对比,体现着独具风格的节奏和韵律,创造出富于音乐感染旋律的绘画来。 世上的苦难与挣扎大多有相似之处,也许当下的苦难定义早已和我们原本的认知千差万别,可是在创作中它依旧会时而浮现,它存在于自我的否定中,存在于画面与思维的矛盾间,存在于我们每次与它的正面相遇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