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自缢,东林党却又在立谁为帝上大做文章,南明的隐患从此埋下

 金色年华554 2019-06-07

大明帝国的最后十八年:悲歌南明(十)

开两朵,各表一枝。

没有皇帝的政府

李自成、吴三桂这边在又和又打,忙得不亦乐乎。但大明这边,即便崇祯自缢了,就代表大明灭亡了吗?这就把一个王朝的生命力看得太简单了。

明朝是个奇怪的王朝,它有两个京城,北京和南京。

北京,是明朝的政治、军事中心,南京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然,有多个都城的不是只有明朝,唐朝也有两个,北宋有四个,辽国更是有五个之多。明朝特殊的是,虽然皇帝从来不在南京办公,更不会住到南京去,但两个首都的地位是一样的,而且南京也有全套的政府班子,北京有的官,南京一样不缺,相当于是个朝廷的备份。

这时候,虽然李自成占据了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湖北等地,但谁要敢说明朝现在已经灭亡了,那是要挨抽的,不是一两个人,所有人都会抽他:“你不是做梦还没醒就是穿越过来的,睁开你的眼睛看看地图。”

从地图上看,是这样的:

明朝名义上控制的地区,比南宋还要大上很多,名义上的军队,也还有很多,尤其在还有南京这样一个京城的情况下,无政府的状态绝不会持续太久。

在皇帝突然挂掉,北京百官大部分投降的情况下,两套班子似乎是个天才的主意。你李自成再牛,也无法同时攻克北京和南京,随你打哪里,另一边我都有全套班子,随时可以办公,让国家机器恢复运转。

傻眼的是,机构、人员都齐全,可是缺一个皇帝...

早在北京还没有失守时,南京官员就预料到大事不妙,并做好了迎接太子朱慈烺前来南京监国的准备。

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北京失守十天之后,也没等来太子,收到的最后一封诏书还是崇祯“命天下兵勤王”的勤王诏。

一直到了四月初八,才从淮安传来确切消息,京师失陷。

该领导拿主意了。领导是谁呢,虽然南京六部俱全,其他官员却多是摆设,权力集中在三个人手里: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

这三位大佬,分别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提督南京军务勋臣忻城伯赵之龙、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

主意其实很好拿,前提是有人能名正言顺继承帝位。

这偏偏是个天大的问题,大家眼巴巴等了半个月,连传说中太子的影子都没看见,这可如何是好?

政治正确,在历史上始终是第一要务,否则,纵然强如于谦,也免不了在英宗复辟后被杀。

大家都是官场上的老兵油子,对规则都心知肚明,北京虽然陷落,崇祯和三位皇子还没有确切的消息,没有一个人敢妄议此事,大家所能做的,就是每天到议事堂上互相打听,枯坐终日,每天拿靴子尖在地上划圈圈,靴子都不知被磨破了几双。

磨了九天靴子,四月十七日,从北京逃出来的大学士魏炤乘终于带来确切消息,北京朝廷已被一网打尽,崇祯殉国,三位皇子都被李自成抓获,已经没有直系的帝位继承人选了。

帝位成了空缺,有人心急如焚,有人暗自欢喜,更多人束手无策。

大佬史可法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的帝位出现空缺,必然意味着朝廷内部将有一番明争暗斗。好比一个公司的总经理职位出现空缺,各位董事会成员必然想办法安插自己人,以获取利益。

史可法、韩赞周、赵之龙就是三位最有权力的董事会成员。其中,尤以史可法威望最高,号召力最强。

主要人选有三个,福王朱由崧、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淓。朱由崧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亲堂兄,朱常瀛是朱由检的叔叔,朱常淓是朱由检的堂叔,无论从藩位高低、兄终弟及的继承顺序还是距离来看(前面提到过,朱由崧一路逃亡,此时就在淮安,朱由榔却远在广西),都应该轮到朱由崧过一把皇帝瘾,当时朝廷的有识之士也这么认为。

这时候,东林党又跳了出来。

这个群体确实对明末政治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出于私怨,强烈反对朱由崧即位。

无锡的东林书院,是明末东林党魁首顾宪成、高攀龙聚众讲学的地方,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有一副顾宪成写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活脱脱就是东林党的写照。

心里想的是外面的事,事事都要关心,却偏要装出读书的样子,拿书本来忽悠自己,说直接点,就是道貌岸然。

与此联相对应的,还有一副万历年间的名联: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当时来说,似乎后一副更有道理。既要读书,便一心读书,若要做事,便专心做事,至少不用自欺欺人。

事事关心的东林党

事事都要关心的东林党,怎会不关心如此大事?

朱由崧自己也莫名其妙啊,我跟诸位大佬素不相识,无冤无仇,哪里来的私怨呢?

东林党跟朱由崧确实没有仇,跟他老子,传说被李自成烹杀的老福王朱常洵有怨。

老福王朱常洵,是万贵妃之子,也就是万历朝闹得沸沸扬扬的“争国本”事件的焦点人物。

万历皇帝朱翊钧宠爱万贵妃,爱屋及乌,想要立朱常洵为太子,立马被群臣围攻,死活不同意,争来争去,争了十五年,把个万历皇帝从青年小鲜肉争到了油腻中年男。东林党的精神头实在太足,朱翊钧实在是争不动了,只得服软,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是为明光宗,帝位此后传来传去,最终传到了崇祯手里。

如今如果立朱由崧为帝,联想到当年的集体抵制,东林党在政治上免不了要失势,为自己利益着想,他们要继续抵制,不能让好不容易挣来的国本又回到朱常洵一系去。

如今国都要没了,争这些,还有意思吗?

有意思,相当有意思。

东林党丝毫不肯让步,理由也相当有意思。

当初“争国本”的时候,东林党的理由是祖制和礼制,也就是讲究伦序、顺位,到了这时,却又反了过来,变成了“立贤不立亲”,理由是潞王朱常淓比福王朱由崧要“贤”。

朱由崧哭笑不得,自己这个王爵也刚拿来没几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逃难,现在已经几近叫花子,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只能窝在船上打渔,跟一个叫花子说你不贤,这不是瞎扯淡嘛。

再看潞王朱常淓,这哥们是个艺术家,精通的是绘画、音律,跟宋徽宗有点一个德行,至于贤在哪里,实在是看不出来。

看不出来没关系,东林党说你贤,你就贤!

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反正就是两片嘴皮子,上下碰一碰,总之,不让你朱由崧当上皇帝就是。

当时的党魁,礼部侍郎钱谦益,为此事特地两次从常熟赶到南京,到处游说,然而游说的人选却不是另外一个人选桂王朱由榔,而是提议迎立潞王朱常淓。

以下是付费内容

这个时候,大佬的态度很重要。大佬之所以是大佬,就是因为他们在重要事件上有一锤定音的能力。

最大的大佬史可法不是东林党人。

他是东林党人的得意门生,他的老师,是著名东林党人左光斗。

这一层关系,决定了他的政治倾向必将偏向东林党人。

但同时,史可法又是个正直的人,根据顺位,他认为理应迎立神宗一系的子孙。

正直的准东林党人史可法,左右为难,计无所出。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优柔寡断。

正直的、优柔寡断的准东林党人史可法,在深思熟虑之下,还是无法做出决断,于是史可法去找了一个人商量。

南明重大争议人物之一——马士英,闪亮登场。

马士英的选择

马士英是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州、凤阳等处军事,他不是东林党,所以史可法才会去找他商量,想在桂王和福王之中选定一人,更重要的是,马士英身为凤阳总督,江北三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正是直接受他节制,也就是说他掌握着军队,这一点无比重要。

两人关起门来秘商的结果是:“以亲以贤,惟桂乃可”,这是个和稀泥的决定,既不得罪东林党,也排除了血统过远的潞王朱常淓。

自以为决定了一件大事的史可法,第二天就告知了南京的高官们,连名头都想好了,迎立桂王,潞王则仿效古制,给他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头衔,这个折中方案,南京的官绅们也都表示比较满意。

谁知马士英转头就把史可法卖了。

他从浦口赶回凤阳,却发现风向变了,于是他联络了高、黄、刘等总兵,做出了相反的决定:迎立福王。

马士英反悔出卖史可法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个人的私欲。

有史料记载,马士英回到凤阳后,得到情报,说朱由崧派出太监私下联系三总兵,想要获取他们的支持来争夺帝位,自己将要被架空,所以改变初衷,迎合了朱由崧,迎立福藩。

不管是真是假,在这件事上,马士英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自己的利益。

南明的祸根,就此埋下了。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