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胆忠心的史可法,却昏招迭出,是导致南明局势崩坏的最大责任人

 金色年华554 2019-06-07

大明帝国的最后十八年:悲歌南明(十二)

史可法的昏招

马士英与四镇总兵的勾结,意味着史可法的全面失败。马士英和江北四镇凭借拥立之功顺理成章掌握弘光朝的文事武备,原先的大佬史可法则将被不断排挤,直到他人生谢幕。

不过这时,老好人史可法还被蒙在鼓里。不光这样,史可法还给好同志马士英写了封信,里面罗列了福王朱由崧的“七宗罪”,分别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倒与天主教的七原罪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朱由崧即位之后的表现看来,史可法未卜先知,里面的指控也有一大半是真的。

收到这封信的马士英心理可想而知:史可法啊史可法,正愁怎么治你,你现在主动送上门来,授人以柄,这下你就是只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马士英玩弄政治的手段跟史可法比,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拿到史可法的投名状,当即以凤阳总督和四镇总兵的名义邀集南京群臣和另一位大佬: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

马士英宣布,已与四镇总兵达成一致意见,拥立福王朱由崧。

群臣有不少是东林党人,一听不对啊,这跟我们事先说的不一样啊。有人提出,史可法之前的方案是拥桂,大家也皆大欢喜,如今背着史可法,马士英却擅自主张,改弦更张,是何道理?

这当然早在官场老油条马士英计算之中,他冷笑一声,拿出史可法的亲笔信给众人传阅,这封信的份量完全击垮了反对派,史可法的政治前途,已经断送在这封信上。加上南明大部分兵力集中在四镇手中,马士英既然宣布已得到四总兵支持,军方的力量显然已经站在他这边,自己的意见已经无足轻重,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

最典型的是东林党大佬钱谦益,这位被削籍的前吏部侍郎,没有在被邀请之列,于是在定议结束后,来到户部尚书高弘图府中打探消息,得知立的是福王后,大失所望,当即就要告辞。结果高弘图一句话:天子毋容抗也。就让他转怒为喜,说:我虽然之前被削籍了,但已经被大赦了,所以我也有资格前往接驾!

东林党的首领,就是这样一条变色龙,当然这远远不是他第一次变身。

迎立福王,是崇祯殉国后明朝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弘光朝随后文事武功的崩坏,皆出自这里,直接延伸到随后的隆武、绍武、永历等政权,后果无可挽回。而这一切,要说最大的责任人,就是史可法。

南京的最高级文官,正直的、优柔寡断的非东林党人、东林党弟子——史可法昏招迭出,证明了他能力其实有限,他在错误的时间坐在错误的位置上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使得自己也一路走低,失去了政治生命,虽然最后在扬州殉国,落得了个民族英雄的好名声,但实际上扬州的被屠,他也有不小责任。


福王即位

四月二十九日,福王朱由崧在史可法陪同下,乘舟抵达南京城外燕子矶,南京官绅均往朝见。五月初一日,朱由崧登岸,先拜谒孝陵然后从朝阳门进城,驻于内守备府。

朱由崧给迎接的众大臣的第一感觉,是个挺随和的人,他戴着半旧的帽子,手里摇着白纸扇,仿佛个容易接近的邻家公子,许多人根据第一印象,觉得他似乎有明主之相。没办法,逃难逃了这么久,已经接近丐帮了,谁又想到能一步登天,实际上,朱由崧随后会让他们大跌眼镜。

五月初三,朱由崧就任监国。为什么不直接称帝,是因为崇祯的三位皇子还生死未卜,万一有人幸存,恐怕又将发生法统之争,所以先称监国。

就任监国的朱由崧,先是按部就班,任命了内阁: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又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这个任命,看似中规中矩,似乎没有夹带什么私货。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做给人看的表面文章。

拥立首功的马士英和定策无功的史可法,在朱由崧心中怎么可能一概而论,换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再信任史可法。

史可法原先的威望,随着那封信的曝光,也已经跌落到谷底。甚至原先奉他为旗帜的人,都开始上疏攻击他。比如魏国公徐弘基,甚至建言史可法“勤王无功,可杀”。

被攻击得满头是包的史可法,当然没可能安稳,他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南京。

如果史可法不受到排挤,能留任内阁,主持朝政,弘光朝的局面会不会比之后好很多呢?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时,武将拥兵自重的趋势已非常明显,无人可以对其进行制约。机会事实上有一个,就是史可法在拥立中的立场和决策,如果他能果断把握时机,不让四镇总兵有投机机会,那么他们将无功可录,授人以短,或许还能有所顾忌,但等到武将得到拥立之功,成为定策元勋后,就再也没有办法了。

史可法确实是忠臣,也确实是好人,可是能力也确实不行,在拥立之争中失败后,他自知大错已经铸成,还想以一己之力挽回,可惜,他已失去了支持,原先的最高文官,这时候已是墙倒众人推。


史可法在五月八日上疏,请封四镇,并建议弘光帝以马士英出镇督师,监督节制。这是想要挽回,争取四镇的支持,同时不让马士英进入内阁参与国事。

他的建议,得到了弘光帝的批准,只是人选稍微换了一下。

五月十七日,黄得功进封为靖南侯、高杰为兴平伯、刘泽清东平伯、刘良佐广昌伯;世守武昌的左良玉虽然没有参加定策,但他兵多将广,也进封为宁南侯。

这些与史可法的建议大致相同,派重臣出镇督师的建议也得到了批准,只是人选,由马士英换成了史可法。

虽然朱由崧跟明君一点边都沾不上,不过这事儿,实在怪不得朱由崧,换任何一个人,也会做出类似的任命,如果放着自己的支持者不用,偏偏要用反对派,那是随时可能会被做掉的。尤其这反对派还曾经写信列出自己七宗罪,万一哪天跟自己不对劲,再把我废了也有可能。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复辟后,明知道于谦的正直也才干,也必须杀了他,不用说当时是明朝,就是放到哪朝哪代,乃至现代,套路都是一样的。要怪,只能怪史可法自己。

至此,史可法宣布彻底凉凉。

总之,明末的时局,需要的是一个于谦或者王阳明类型的大臣,或是朱元璋、朱棣一样的帝王,才有可能力挽狂澜,可惜史可法只是史可法,于谦、王阳明几百年也不出一个,朱元璋、朱棣,一个王朝有一个已经不错。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即位为皇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第二天,马士英入阁主持政务兼任兵部尚书。史可法于二十日渡江往淮扬。弘光朝,就在这样的局面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