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中学生谈爱情

 古陵憨子 2019-06-07

                                刘彦强

一.爱情是什么?

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有一种关系最令人困惑和迷茫,害怕而又神往,能为之哭,能为之笑,能为之苦闷,能为之癫狂!这是什么关系?

这就是所谓“爱情”,加引号的“爱情”

读几个中学生的来信摘录:

“我渐渐的感到他的眼神总使我心跳,我也不敢多看他一眼。”

“她总是用眼睛瞟我,有事没事总爱在我面前卖弄,我走到哪儿,哪儿就有她的笑声,烦死了。”

“他像大哥哥一样宽厚,总是笑眯眯的照顾我,原谅我的错误,我真喜欢他,想和他交朋友,但又不敢……”

“不知从那天起,我被爱情小说迷住了,白天上课,尽想的这档子事,晚上睡觉,梦的也是这档子事。和女孩子在一起,我总想献殷勤,学习的心思一点都没有了。”

……。

你们看,这是怎样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啊!

歌德在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说:“那个少年男子不善钟情,那个妙龄女郎不善怀春”,这既是中学生的现实,也是规律。

“钟情”也罢,“怀春”也罢,起初总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到头来却又总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也既是中学生的现实,也是规律。

二律背反,这就是中学生所谓“爱情”的矛盾!

这个矛盾有时相当激烈、相当尖锐,常常生出无数可笑、可悲、可叹、可骂、可怜、可哀的事情来。

那么,什么是爱情呢?

爱情是什么?先听听上帝是怎么说的。

《圣经· 创世纪》上说:“亚当、夏娃不停上帝的警告,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智慧果,上帝发现之后很生气,他告诉诸神:他们吃了智慧果,和我们一样有智慧了,辛亏他们还没有吃生命树上的生命果,不然就和我们一样了。现在,不能再让他们住在伊甸园了,把他们赶到大地上,用饥饿、寒冷、酷热、猛兽、病魔等种种灾难来惩罚他们。”于是亚当、夏娃来到大地上。许多年后,上帝突然想起亚当和夏娃,就带着诸神撕开天幕俯视人间。这时亚当、夏娃已经去世多年了,但他的后代子孙们却把荒野变成了良田,种植着自己培育的庄稼,把野兽变成了家畜,还喂养着禽鸟。上帝十分吃惊,看着辛勤劳作的亚当夏娃的子孙们,长叹一声对诸神说:“你们看,这就是爱情啊!有了爱情,他们再也不需要我们了。”

你瞧,同学们,这就是爱情!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成尘泥,而爱情却永远充满活力地改变着世界,延续着种族,她的魅力永不衰退。只有人类的爱情才能使上帝惊呼“这就是爱情”!因为只有人类才知道奉献,才知道改造自然,才知道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首先是奉献,是责任!爱是从学会奉献的那一天开始的;其次,爱是以具有改造世界,克服困难的才能为前提的。再次,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整个人类的事。只有懂得这三点的人才有资格说爱情,才能真正有爱情,才配得上享受爱情!

是人,就应当学会爱,一个人不会爱,他就不能达到人类之美的巅峰,他就只是一个生物,一个动物的人。

二、中学生能有爱情吗?

按照《圣经》上所说的人类爱情,中学生能有爱情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就用上面的标准来看看吧:

第一个标准:爱是奉献,是责任。说具体点,是对对方的奉献,是为对方承担责任,而不是企图获得对方,占有对方。

请看一个同学的来信:“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偶然发现他直直的看我,心中就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觉。从此,在教室,在操场,在回家的路上,我都感觉到他在注意我。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他的一封信,心中他向我表示了炽热的爱情。我的心不知是喜悦还是惶惑,我没有给他任何答复,他又给我写了两封信,我依然没有答复,但从此我却不敢正面看他,但一天见不到他时心里就空空的。我上课没心思,课后没情绪,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和家长都很奇怪,可我的苦闷却不敢对他们说?理智让我把他忘掉,但现实却只能让我痛苦!我该怎么办呢?”

你看,这是一个人的爱给另一个人带来的结果:“上课没心思,课后没情绪”,“成绩一落千丈”,要知道,高中生就要凭着高考成绩上大学,找饭碗,这几封求爱信导致人家成绩一落千丈,你说这是爱人呢,还是害人呢?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作为中学生,当你看到“我爱你”这三个字时,你应该读成“我害你”;当你要向同学表示“我爱你”时,也应该想到这是在向同学宣布:“我开始害你了”。

我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女的是团支部书记,男的是班长,他们的成绩都是年级冒尖儿的,高三的最后一学期,大概是临近毕业吧,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质变,经常出双入对,除放学外几乎形影不离,同学们都说他们是一对比翼鸟。越是临近高考,他们的爱情好像越甜蜜,常常去背过人的地方恩恩爱爱,甚至深夜不归,父母还以为他们在加班复习呢。班主任看出了端倪,但因临近高考也没怎么批评,只是劝他们以学习为重。可他们却已心如磐石,不为所动。高考结束了,两个人双双败北。但却已悔之晚矣。这正应了杨格的一句名言,“爱情使人愚蠢”。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按照第一个标准,爱是奉献,是责任。作为中学生,如果你真爱某个同学,你就得想到他的前途,他的未来幸福,你就应该就你的爱藏到心底,千万不要说,甚至不要让对方感觉到。我希望大家能明白,当某个同学向你表示爱情的时候,这就说明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而且,他表示的爱越热烈,说明他越不知道负责任,你越要远离他,前往千万不要被“我爱你”冲昏头脑。

第二个标准:爱是以具有改造世界,克服困难的才能为前提的。表现在具体的人身上,用最朴实的话来说,就是求爱的人要有挣钱的本事,至少,你能保证自己和对方,还有你们将来的孩子要生活无虞。

但事实是中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自己的生活还要父母供养,根本谈不上自己能否挣钱给对方带来幸福的问题。这里也有一个例子:

这两个同学初中时就互有好感,高中又恰巧分到一个班,于是,在高一的第二个学期他们恋爱了,并且越来越热烈。因为太出格,班主任在教育无果的情况下请来了双方的父母,他们都被自己的父母带回去“触及皮肉”地教训了一顿,然后分别安排到两个不同的高中。但这两个小冤家都很犟,不是那么容易“棒打鸳鸯两分开”的,只要能背过家长,他们就往一堆钻。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家长还是知道了,在又一次一顿暴打暴骂之后,他们双双出走,生米煮成熟饭。双方家长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默认了他们的结合。书是念不成了,但他们当时并不在乎,因为“爱情价更高”嘛。按说,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应该是可喜可贺了,但要正式结婚还得几年,他们才都17岁。因为不念书了,父母切断了对他们的供给,他们得自己打工挣钱,自己照顾自己。于是,为了打扫房间卫生,为了做饭洗碗,更为了日常生活花销,他们不断的争吵,男的嫌女的大把花钱,举止轻浮,女的说男的没本事挣钱,除了流气还是流气。终于,不到18岁,他们就劳燕分飞了。

“最早开的花是不结果的诳花”,自然界的这一规律也适合人类爱情。根本问题就是一个,你有本事挣钱养家吗?显然,任何一个中学生恐怕都不能对此作出“有”的回答。现在,比较奇怪的是,中学生中恋爱的主角,常常是一些成绩不佳,能力也比较差的人。所以,我想敬告同学们,当你接到别人的示爱信息时,你应该首先考虑他有没有能力让你幸福。不要认为这俗气,其实这是根本。《红楼梦》里,凤姐、贾母、王夫人等等都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爱,但都不赞成宝黛婚姻,并且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薛宝钗,根本原因就是薛宝钗善于能够持家过日子。试想,贾宝玉不知仕途经济,不会做工务农,再取一个病泱泱的,除了做些伤感诗外,什么也不懂得的林黛玉,如果贾家败落,他们还能存活吗?小说的最后,贾家真的败落了,但薛宝钗却有能力支撑贾家,这也说明,凤姐他们选对了。小说虽然是演绎,但同样说明一个道理,爱情必须建立在有能力改造世界,有能力挣钱持家养家的基础上。

第三个标准:再次,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整个人类的事。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就是你在恋爱的时候,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事业,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毕竟,人生并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如事业、前途等。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里的自由就是他的事业。为了恋爱而丢掉事业,丧失前途,这是最不值的事情。

下面我来读一个过来人所写的回忆:“当初,我与他仅仅是一般来往,我们学习上各有所长,经常互相切磋,友好而快乐。现在想起来,那该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了。可是后来呢,他说他爱我,离不开我,我们相恋了。于是,相互间切磋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卿卿我我的情话越来越多,成绩开始急剧下降。老师找我谈话,我听不进去。父母知道了,他们打我、骂我,父亲气得直咬牙,母亲气得直流泪,从此我由宠女变成了三等公民,一回家就被关在屋里哪儿也不许去。在学校里,老师见我直摇头,同学看我翻白眼。我受不了,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了功课,放弃了理想。现在,我真后悔,特别是看到昔日成绩曾远不如我的同学现在春风得意,而我却是一个下岗工人四处打工,既苦又累工资又低,我就一个人偷偷地流泪。我的人生之路,就毁在我当年的一念之差上。”

看看,为了一个所谓的爱情,竟然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这个同学的悔恨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不希望我们的同学重蹈她的覆辙。

在爱情与事业问题上,有两个典型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大家还记着那个以《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一炮走红的歌德吗?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不知折服了多少青少年,其中又有许多像维特一样烦恼的年轻人,紧紧抱着他的书,穿上“维特式”的衣服,纷纷去为情自杀了。他们那里知道,那个欺骗他们自杀的歌德却远不是维特,面对爱情的失败,他不是自杀,而是一次次逃离,一次次的更加坚定的继续他的写作事业。我看歌德的传记,其中就记载着三次逃离。1765年,大诗人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与大他三岁的漂亮姑娘凯特相爱,但后来凯特变心了,爱上了别人,歌德在努力无望的情况下,十分明智的选择了离开。1770年,大诗人在斯特拉斯堡疯狂的爱上了牧师的女儿弗利苔丽,结果再次情场败北,他按着受伤的心再次逃离。两年之后,他在维兹拉小城见到夏洛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女主角夏绿蒂最重要的原型),一个清纯静美的女孩,一身飘飘的白衣白裙,胸前别着绯红色的蝴蝶结,令他倾倒。他千方百计的追求夏洛蒂,甚至为了取悦于夏洛蒂,走了十公里的路,去给夏洛蒂生病的女友送一个橘子。随着和夏洛蒂交往的深入,歌德越来越不能自制,有一次他在冲动中拥吻了她。夏洛蒂严肃地告诉歌德:我爱的是加斯尼,请不要越轨。歌德失望极了。但歌德依然没有像他小说中的维特一样自杀,而是选择了离开。因为他还有自己的事业。想想看,如果歌德像维特一样自杀,或者像我们的一些同学一样荒废学业,我们能知道大诗人,大作家歌德吗?能够读到《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这样具有无限魅力的名著吗?你们说,歌德应该选择坚持爱情呢还是选择事业?

顺便说一下,颇具戏剧性的是43年后,名满天下的歌德威望如日中天。四面八方的歌德崇拜者都来魏玛朝圣。1816年9月中旬,一个多风的上午,市政广场旁的旅馆住进来一位年过六旬的身材粗壮而形容憔悴的老妇。。当接待员从她们填写的住宿登记表中得知站在自己对面的这位一头白发、满面皱纹的老太太,便是40多年前那位倾倒了歌德的夏女绿蒂的生活原型时,差点没昏过去。他不敢相信伟大的歌德爱上的竟是这么一个丑八怪!几天后,歌德大臣在他的官邸接见了夏洛蒂。那天夏洛蒂老太太穿着歌德第一次见到她时穿的白衣长裙,胸前打着粉红色的蝴蝶结。可是这似乎没有激起歌德大臣的半点反应。谈话极其枯燥无味。44年的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外貌,也洗刷了他们的内心。正如法国著名传记作家莫罗西评论这次会面时说的:“其实歌德博士早就死了,最爱跳舞和日光下散步的夏洛蒂·布夫小姐也不在了。这个故事的一切人物之中,只有可怜的维特还活着。

再说一个让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感到骄傲的女人,她就是两次获得若贝尔奖的玛丽··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的曼娅·斯卡洛多斯卡,中学毕业后来到一个波兰贵族家里担任家庭教师,不久,贵族的儿子爱上了这个美丽端庄有知书达理的曼娅,而曼娅也给了热情的回报。两个人的热恋遭到了贵族夫妇的坚决拒绝,因为他们不能乱了贵族的血统。曼娅愤而离开波兰,1891年,24岁的曼娅考入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894年认识了皮埃尔·居里,1895年两人结婚,曼娅成了玛丽·居里夫人。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浪漫的巴黎人的卿卿我我,有的只是共同的事业。1903年,玛丽·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而获得若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分离出纯金属镭,玛丽·居里夫人又获得若贝尔化学奖。成为唯一能够两次获得若贝尔奖女人。我们回过头想想,如果波兰贵族同意儿子与曼娅的婚事,那么世界上之多是多了一对幸福夫妻,却少了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你们说,当年的曼娅,也即居里夫人的恋爱被生生拆散是不幸呢还是大幸?

第三个问题:爱神不钟情中学生

“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

作为青春期的中学生,几乎无人不钟情于爱情,但是,主管爱情的维纳斯却近乎冷酷的不钟情中学生。

我这里有个数据:我们统计调查了274中学生的恋爱,其中初中119例,高中156例,总结过下:因毕业、调班甚至座位分开而分手的73例,因个人志趣爱好变化而分手的89例,因班干部调整、升留级、升学就业等地位变化70例,因性格、感情变化不合而分手的16例,因教师家长劝解或强行拆散的21例,结婚后又很快离异的4例,成功的仅1例。归结起来,学生自动结束关系的高过91%以上,成功率不足0.4%。这个数据明确不过的验证了《失踪的女中学生》一书的作者,对中学生恋爱持豁达态度的史蜀君结论:“中学生早恋的成功率极低,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消极和不幸的。”“爱神并不欢迎中学生”。

爱神不欢迎中学生是有它的道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女大十八变”,变的不仅是身,更多得是心。具体说主要原因有:

1.恋爱动机的变化。

从恋爱的动机来说,中学生的恋爱是世界上最纯真的恋爱,因为它最少势利、最少铜臭味。中学生的恋爱也极为单一,单一到只为羡慕对方的一点美色、帅气,或者只为对方的某一优点、特长所吸引,又或者只因为对方说了句“我爱你”就激动起来,甚至是因为连自己也说不清的原因而相恋起来。为其纯真、单一,它才令人瞩目、留恋;但也为其纯真、单一,它才成为下场不妙最没有结果的恋爱。道理非常简单,社会是多姿多彩、复杂万变的社会,学校确实少男少女集中,与社会实际相对脱离的“大观园”。这种纯真、单一的恋爱是以对世界的无知、对人生的艰辛缺乏了解为前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中学生终究会变得复杂起来,最后成为多姿多彩的成熟的人。此时,他们再回头看当日的恋爱,自己就会觉得可笑、幼稚,进而加以否定,谁也不愿再把这种小狗的游戏进行下去。

2.双方地位的变化。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

3.生活环境的变化。

环境决定人的感情;环境变则感情变。

4.社会生活的压力。

最后,为大家读一段散文结尾,散文的名字叫《15岁与25岁的爱》

一个15岁的少女爱一个男人,可以不问为什么;一个25岁的姑娘爱一个男人,不能不问为什么。前者是不知道问,后者是躲不开问。

15岁的少女羡慕25岁的姑娘,是因为她还不太懂事,25岁的姑娘羡慕15岁的少女,是因为她懂得了许多事。

15岁的少女听别人恭维她成熟,她也就自己成熟起来,但却是娇柔造作的成熟;25岁的姑娘听别人说她成熟,她会觉得自己很不成熟。因为15岁是感情牵着头脑走,25随时是头脑牵着感情走。

15岁的爱情单纯而又高洁,但却是幼稚的花,固然可爱,摘下来又会很快扔掉。25岁的爱情虽说世故而又难免铜臭味,但却是成熟的果,丰满而又甘甜。

作家的笔下,歌颂的是单纯与高洁,批判的是世故与铜臭。但在实际中,谁要保持单纯与高洁,谁就会很快枯萎而凋谢。

我们应该自自然然的成长,自自然然的成熟。花可爱,不可折;结了果,勿催熟,果熟自然蒂落,这就是爱的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