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当前中学生不爱学的原因及对策

 一利阳光故事会 2019-06-07

龙王庙初级中学  赵雷鸣

 [内容摘要] 中学生不爱学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积极的心理品质,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中学学生的不爱学情绪,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

[关 键 词] 中学生  不爱学情绪  原因分析   对策

一、绪论

    中学生不爱学习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一个令社会、学校、家庭都十分担忧和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不爱学情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少自主性,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二是缺少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差;三是缺少自制力,缺乏有效指导;四是缺少自强精神,没有远大理想。在不爱学习的原因上,大多数研究者把它归结为社会因素如读书无用论影响,校外游乐场所影响等;学校因素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评价单一、教师素质不高、学习负担过重等;家庭因素如家长教育不当、不良的家庭环境等。故而研究者多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探求解决中学生不爱学,厌学问题的策略,如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更新教育观念,修正学校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等等。但这些只是企图通过改善客观外在的条件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①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从不爱学习者心理上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制、自强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才能从源头上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往也有研究者主张采用心理干预的办法来解决不爱学问题,其中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的应用最为普遍,他们也仅仅是想着如何消除不爱学这一消极心理状态,而不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这一方面,积极心理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现实的依据。我们认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克服中学生的不爱学情绪。对此,笔者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思考。

二、学生厌学自身因素:

1、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厌学”。

有的学生学业不良并不是因为智力低下,也不是因为懒惰,相反的,有好多学生学习起来特别认真,特别勤奋,可是事与愿违,虽然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却总是不见学习成绩的提高。其实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无计划,不会科学的利用时间。

    2、学习习惯不良造成“厌学”。

孩子学习习惯不好也会造成学业不良,未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增加到至少7科,学生无法快速的接受如此之多的学习任务,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不知道如何听课,课后复习也不知道怎样做。尽管他也很努力,但成绩较差。这些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他们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学习没有主体意识,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形成做事拖拉、半途而废,注意力易分散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心中没有成就感,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正如美国教育家赫尔所说的:“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而这些学生将他们的成绩差,错误的归因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这种想法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中,如此恶性循环,就患上了厌学症。综上所述,造成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并非学习内容本身,而是不良的学习环境、方法、习惯和兴趣的缺乏使得孩子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心理负担重,以至出现了“厌学”的现象。

   3、人际关系差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就感到在学校没有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

4、学生生活的压力.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按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说,一部分学生自然落伍了,但他们又不能放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班级的后进生。更可怕是强烈的自卑感由此而生,时间一长,这些后进生又怎能不厌学呢?心理咨询中曾收到很多孩子的来信,有一封信是这样写的: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女生,我妈妈对我说,等我小学毕业就不让我读书了。其实我也非常非常怕读书,每次考试总考最后几名,同学们都看不起我,但老师说少读了书将来会没出息的,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事情还不仅仅如此简单,那就是那些暂时过了“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竞争中,仍然难免有差异,这主要指班级中的中等生及优生而言,那些中等生呢,除极少部分能通过努力而跻身于优生的行列外,大部分就似乎永远只是中等生了。虽然他们有使自己成为优等生的想法,他们也曾为之努力,但由于自身素质、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却始终难愿以偿,一个人竭尽全力还是不能满足愿望,那他的原动力力和上进心就丧失了,中等生因此成为后进生而厌学也正如此。

那么优等生为什么也会成为后进生,也会厌学呢?这主要是心理负担的作用,人人都有一个“面子”观念。优等生不愿自己的松懈而让师生产生不好的看法。因此他们时埋处处严于律己以保持现有的地位。无形之中,他(她)们背上“保优秀生”的包袱,在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那本来就很脆弱的意志是很容易受到操作的,往往一次的失利即会令他们一蹶不振,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生会加入后进的行列,而且他们一旦厌学,其后果更严重。

三、学生厌学的家庭因素

家庭本应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加油站,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家长是孩子心灵的导师但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家庭成员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造成厌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有一份对农村中小学调查资料表明,有17.5%的学生厌学来自家庭压力,其中有10.56%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关,有30.6%的学生因与家长、同学、老师缺乏沟通而产生厌学情绪。可见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些家庭条件较优裕的,家长往往失之于偏爱或溺爱,他们生怕亏待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有求必应,殊不知适当的教养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过分的“撒娇”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害,因为这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而丧失了他们的进取心而不思学习,厌恶学习。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个体老板,他自己只有小学文凭,但他凭着自己活络的头脑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企业,当孩子一次次拖拉作业,不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他不屑一顿,老师家访向他反映情况,并要他在家督促完成其作业时,他竟说:“这孩子像我,读不读书无所谓,将来一定要吧挣大钱。”面对如此的家庭环境,孩子怎么会有好好学习的动机呢?

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失当,要么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使其觉得学习好坏无所谓;要么过严,超出其能力水平;家长不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便痛斥或体罚学生,使之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1、情感缺失

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有的家长外出打工,几年不回家,电话也很少打,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有的父母早出晚归,与子女见面时间很少,成了变相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的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为了寻求情感补偿,通常不会想到辛苦的学习,往往是广交朋友,而且不辨良莠,由此走上犯罪道路的不在少数。

2、教育不得法

平时对子女百依百顺,一旦有了缺点毛病,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加以痛打。过分地宠爱子女,使其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简单粗暴易产生逆反心理,这些都会使学生厌恶学习。

3、教育意识淡薄

很多农村家长认为“能看个报、写个信就行了”,“什么时候种地都是种地,早种比晚种强”。在这种落后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厌学是难免的。像电视剧《春草》中主人公对上学异常执着的又有几人。

四、学生厌学的学校因素

1、教育评价制度的制约

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使教育管理者不得不唱着素质教育高调,实施着应试教育的方案:平时管理严多宽少,学生课余时间少且单调死板,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音体美课,使学生疲于应付,学业负担过重。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时常检查,而有的学校检查时一个样,平时一个又样。一公益广告更是直接:学生用绳子拼命拉着一座山,山上书“作业”,形象而又可怜可悲。

2、教学方法陈旧呆板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种做法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3.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年龄结构严重老化,不能适应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村小学生人数锐减,初中、高中、中职学生人数上升,而教师补充的人数少,一些中青年教师都被拔高使用,小学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老教师,致使农村教育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尴尬局面。尽管这些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但他们教学思想老化,教学方法僵化,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需要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吸引孩子。试问:“爷爷奶奶”中有几个是“老顽童”的?他们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方言土语,教学方法是七八十年代的那些老套路:一根教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用“五个一”工程一教到底。尽管农村小学也配备了远程电教室、微机室,但是对老教师培训难,致使这些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基本被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手段、新对象,使用的是老思想、老方法,又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4.学校的布局调整造成偏远地区儿童入学难。学校布局当然不是学校能决定的,这里只是分析其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由于农村小学生人数锐减,不少村级学校被撤并,孩子不能就近入学,多数学生要跑到离家几十里外的学校读书,很小(最小的仅有5~6岁)就要寄宿在校。加上学校教师人数有限,生活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学生的在校生活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把学校生活跟家里对比,从而对学校不满,由此产生厌学情绪,这主要表现在恋家,每逢星期一就不想上学。

5.学校教育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无法吸引学生。学校虽然严格按国家开设的课程计划排了课表,开齐、开全了课程,开足了课时。但实际上是进课表进不了课堂,整天不是语文,就是数学,其他课程多被挤占或挪用。由于教师严重不配套,学校也着实无奈,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厌学情绪油然而生。

6.太多的公益劳动,致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如今,偏僻的农村小学大多是寄宿制学校,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制约,想给学生购买新鲜蔬菜不方便。学校为了改善师生的生活,保证师生吃上充足的、新鲜的蔬菜,不得不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运动,组织师生自己动手种植蔬菜。这对现在的“小皇帝”、“小公主”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由于厌恶劳动而厌恶上学。

五、学生厌学的社会因素

1.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读书思想是“学优则仕”,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更是只有靠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好好学习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最终达到“鲤鱼跳龙门”的目的。而今,考学已经不是唯一捷径了,人们对就业观念和人才观念有了转变,不再有明显的劳动贵贱之分,不再以分数定人才,以学历定人才。因此,学生学习就失去了潜在的动力,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一些家长甚至抱着让孩子在学校长身体的想法,致使其产生怠学思想。 

2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寸步难行”,这样的拜金主义思想普遍存在。一些人认为,学习好坏一个样,只要能挣钱就行。初中毕业去打工,大学毕业还是去打工,还不如混个初中毕业早点闯社会。有人曾经算过一笔帐:一起上学的一个优生和一个差生,从他们初中毕业开始算起,优生继续上三年高中,再上四年大学,耗时七年,花费约七八万,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像样的工作;而学习差的学生,初中毕业去上职业中专,两年后由学校推荐进厂,年薪纯收入少说也有1万元,等优生大学毕业了,他已经挣到了5万元,再加上少花的6万元,就是十多万元。而此时大学生却身无分文。在经济不是很富裕的农村,十万元的经济帐不得不算。再者,人生苦短又何必那么辛苦?因此,急功近利的人认为“书读好读坏一个样”、“拿个大学毕业证,不如混个厨师证”,这些消极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小学生。

3.享乐主义的影响。现在的农村物质条件好了,一些家长包括亲朋好友,都特别娇惯、纵容孩子,投其所好,把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都给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的欲望,零花钱不断。社会盛行享乐风,从而使这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乱吃零食、乱花钱的坏习惯,过早地养成了贪图享乐的恶习,也就没有学习的欲望了。

4、社会生活的诱惑。

社会生活的大门时刻向学生敞开着,学生五花八门的社会生活景象。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改革开放而来的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不在摧折着学生那经不住诱惑的意志。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合力下,学生在汹涌而来的厌学潮流面前更显得力不从心。

在农村很多不良风气仍然存在,很多父母置孩子于不顾,白天忙着上班挣钱,一到晚上只顾自己娱乐,一次去某市场,见一大群孩子围坐在一起“吊金花”(纸牌的一种玩法,常用来赌博)旁边有人反映,这些孩子每天一放学便聚集在此玩牌,虽然不赌钱,但可想而知,在这些孩子眼中,玩牌肯定要比完成作业、看书有意思。

    5、缺少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师的立身之本,由于现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教育质量就被简化成教学质量,进而再被简化成考试科目的教学质量。并且认为考上大学就是人才,这样升学率就成为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标准。当社会基于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时,学校必然要迎合社会、家长的需要,必然会以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教师当然不会对学生的分数掉以轻心。而对于分数过分重视的结果,是学生课业负担的日益加重。现在因为有网络,网民对各个学校评价的主要依据还是升学率、分数,这样就变相的埋下了厌学种子。

6、社会用人显失公平

目前社会上存在找工作“走后门”的不良现象,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同样可以有很好的工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都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不少企业、公司非法招收童工,使得不少学生能轻易地找到工作,在他们眼里上学无用,又怎能乐学。

六、 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消除和预防他们的厌学情绪就必须从多方面寻求对策。 

(一)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1.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2.改变观念,接受自我。

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以,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

3.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我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以上常规性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的,就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二)教师、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家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学业成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学业成绩的观念的影响。教师、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不能客观、正确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教师、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持积极的态度,切不能对那些达不到老师、家长要求的学生以挖苦、讽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他们,要彻底清除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旧观念。

   作为教师,首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把广阔的课堂时空留给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增强,对老师的包办代替开始有所抵触,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开始反感甚至厌恶;从学生认知的规律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经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教师则更要重视对学生做人的引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家长要切实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学生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教师和家长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切不可再拿分数来耽误孩子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注重的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就必须还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必须让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避免机械重复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能力的锻炼中去。作为家长,要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绩,要以平常心看孩子的分数。孩子成绩不好,不是送进培训班就能解决问题,要多与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何在,和孩子一起探讨快乐学习的策略。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自卑感强烈,心理脆弱,要想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重新燃起心中那把学习的自信之火,身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1.教师和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教师更要极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动。教师和家长要经常用“你真行”“你是好样的”之类的话多激励孩子,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尤其是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首先要舍得感情投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若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定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喜爱。其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伤害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儿童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学生的错误,创设宽松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做人的全部尊严,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释放感”,“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激起学生“拥有或寻找机会展示自我”的积极情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态课堂,切忌在课堂上当着众人的面埋怨、指责某学生,切忌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棍子打死”,否则,学生不敢也不愿在课堂上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课堂必然会出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局面。

   2.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我们要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试成功,获得成功,“跳起来就摘能到桃子”。教师可运用“成功教育”手段,如在授新课时,给后进生提的问题可以简单一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经过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信心就更足了。这样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成功,在小成功以后便会获得大的成功,成功越多,兴趣越浓,兴趣越浓,自信心就越强,就会逐渐爱上学习。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乐学,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乐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深刻指出: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首先,要养成上课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其次,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再次,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预习,可以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孩子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最后,养成认真复习的习惯。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努力使复习成为平时养成的一种自觉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有很多,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首先,要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白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学会科学安排时间,统筹运用时间。告诉学生,学习讲究效率,要善于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零碎时间利用得好,无疑会助成功一臂之力;再次,根据记忆律,指导学生学会记忆,不要使用机械的方法,根据适记的对象,采用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不同的记忆方法;最后,现代社会信息量大,要教会孩子快速搜集并获取信息,利用工具书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使孩子深入钻研,促使知识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在于呼唤、在于鼓舞。孩子厌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好的引导。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更需要学校、家庭的精心呵护。孩子的心灵是美好的,孩子的心灵又是脆弱的,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快乐地学习,茁壮地成长! 

(五)学校应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1、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校应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生活,为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提供机会让他们紧张的神经能有机会得以松弛,变“厌学”为“乐学”。如很多学校成立了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学生自愿报名,自主参与,每学期举行兴趣小组成果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再如学校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正常开播也给学校注入了很多生机,一些学校举行的春游、秋游、一些重大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深受学生喜爱,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情,对学习的兴趣。

2、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九九年开始,我校就在五、六年级中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配备了两名兼职教师,本学期我们又把心理健康课拓展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由班主任轮流到同年级各班上课,隔周一次。这些课的开设为我们课题的实话提供了时间空间人员上的保证。学校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意志、价值观、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告诉学生不能因一次偶然的失利而丧失进取心。

3、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多向联系。

学校每学期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进班听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当前的教学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接轨。,同时家长学校的正常开办也非常重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针对实际情况采用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家长深入孩子的心理,做孩子的朋友。另外,对老师家访的次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等等学校也都应该做详尽的安排。

(六)教师要教会学生调整心态,改进学习方法。

1、重过程轻结果。指导学生认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平常要保证适度的体育活动、充足的睡眠、正常的饮食和营养补充,生活有规律,高效地度过每一天。不必去忧虑考试的结果如何、要把学习是为了争面子的心理动机,转变为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上来,即热爱学习、肯于钻研,不要把一时的考试成绩看得过重。

2、强化整体学习意识,注重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在每个学科乃至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知识的联系。比如,学习每部分知识之前,先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目的,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何联系,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想想各章之间、各节之间的联系,用图表的形式整理出来。此外,平时要多看看教材的目录和单元小结,有意识地做一些综合性练习。

3、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天生顽皮,有很多对学生不利的坏习惯,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临时抱佛脚、粗心大意,不勤奋,不专心、死记硬背等等。学习重在“理解”和“应用”,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要吧让学生在学完一课后,试着归纳所学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树立自信心。努力耕耘,才会有收获,认真学习,认真复习,才会有成绩。让学生相信:一分辛勤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但付出一分努力不要希望会有五分收获。

5、教师除了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心理辅导外,还需要防止学生考场层场的心理辅导,这样就能使学生泰然面对各种考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所改进,取得更大进步。

(七)重视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疏导,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使他们充满兴趣、信心地学习、生活。

1、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保护自尊心,激发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表情,富有鼓动性的评语,将期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鼓励,积极主动地学习,特别是帮助学困生消除厌学、畏惧心理,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2、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并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应该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自信心。

老师和家长也要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3、帮助学生制订大小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成绩。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要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如何统一呢﹖这就要求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大目标”——高的,远的要求:如每门学科要取得什么成绩。“小目标”——近的,低的要求:如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次作业,写好每一个字等。教育学生“大目标要从小目标”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去做,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4、开展竞争活动,加强应对挫折教育,增强耐挫力。

 在学习成绩普遍低下的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在其他方面进行竞争,以恢复其信心。如在课堂纪律、卫生、广播操、文明礼貌等方面展开竞争,通过竞争,使学生懂得荣誉和名次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事情,只要认真去做,就能做好。通过竞争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面对挫败不能怨天忧人,灰心失望,而是要把失败的痛苦转化为再奋斗的动力,鼓起勇气,加倍努力,愈挫愈奋,最终成功。老师正确的疏导,表扬和鼓励,学生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同学,同学间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氛围。

  综上所述,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虽然有一些因素是我们不能左右的,如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诲人得法,方能学而不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