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药茶】“夏喝绿,冬喝红”?其实这些茶才最适合夏天!

 我叫苏勇 2019-06-07

在中国,饮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习惯。现在又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饮茶所带来的功效,超过很多保健品,甚至不输给药!

相传最早发现茶的人是神农氏,《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就是茶。

唐陈藏器的《本单拾遗》称茶为“万病之药”。

清黄宫绣的《本草求真》中,说茶“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炙博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诞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

夏季气候炎热,最易耗伤人体元气和津液,而引起烦躁、头晕、头痛、心慌、失眠、体倦乏力、口渴、恶心等不适症状。这时,泡杯中药茶来喝,既能清鲜爽口、解渴消暑,又能解决各种小问题

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出最适合夏天的5款中药茶,解渴的同时还能治好“夏天病”,不妨试试看。

姜茶乌梅饮

吃坏肚子

做法:将生姜10克、乌梅肉30克切碎,和绿茶6克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盖子,温浸半小时,再加红糖少量。稍放一会,趁热一次喝下,每日3次。

功效:该茶饮方能清热生津、止痢消食、温中,用于夏季各种饮食不洁或不节引起的腹泻、痢疾等。

生姜性属辛、微温,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的作用,所以日常我们伤食呕吐之时或者在吃松花蛋或鱼蟹等水产时,通常会放上一些姜末、姜汁。

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其酸涩之性可以收敛神气和汗液,能生津止渴、止泻止血、和胃,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的患者。

注意:脾胃虚弱、遇冷腹泻者不适合饮用此茶。

甘桔汤

咽喉疼痛

做法:将桔梗6克、生甘草3克切成小片或者磨为粗末,以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2次。

功效:甘桔汤首见于《伤寒论》,原名桔梗汤,治疗“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后被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引用,可治疗“温病少阴咽痛者”。

生甘草性甘、味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

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常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可见二者相配,能宣肺、利咽。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煎药可用于解小儿肺热、风热上壅、咽喉肿痛。该茶饮用于未成年人可小量频服,即用1/3量,每日服用3~4次。

五味枸杞饮

汗多口干

做法:将五味子6克、枸杞子8克一起放入锅中加净水800毫升,用文火煎沸,滤出清液,倒入盖杯中,加白糖5克,搅匀,分次饮用。

功效:健脾胃,补肝肾,养心血,生津止渴。夏天自觉困乏无力、汗出较多、口干的人,即“夏虚”之人,用五味子与枸杞子一起煎汤服用或者开水泡饮,能使人精神倍增,五味枸杞饮是夏季养生补益佳品。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常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萎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五味子酸而性温,有补气生津、止泻安神等多重功效。特别是其与枸杞子合用,补肝肾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其与枸杞子合用,补肝肾作用更加突出。

适用于五脏虚亏、气血不足或长期劳神、熬夜生活不规律所导致的疲乏无力、面无血色、腰膝酸软、心慌失眠等症状的人群。

三叶茶

头昏脑涨

做法:分别是荷叶、竹叶、薄荷叶。炎热之季可以三叶合泡,每种5克,或者任选其中的一种泡茶喝亦可,有清心火、养心神和解暑的作用。

功效:夏至正值暑气当令,想养心清暑,首当推荐夏至三叶茶。荷叶性味苦涩,平,归肝、脾、胃、心经,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是传统药膳中常选用的原料。

荷叶有良好的降脂、减肥的作用,适用于中暑热盛致头昏脑涨、胸闷烦渴、小便短赤等。

薄荷叶性味辛凉,入肺经、肝经,功效为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风疹瘙痒、胸闷胁痛等。

竹叶甘淡,寒,功效为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在中医临床上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癔、咳逆吐血、面红、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

中药理论认为这三种叶品均为轻清之品,对暑热盛、心火旺的人有较好的清热祛火养心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