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狱公正神明的西平侯于定国

 运河风情 2019-06-07

于定国(前111—前40年),字曼倩,西汉时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州)人,汉宣帝时,任廷尉,后为丞相,封西平侯。为人谦逊恭正,决狱平法非常干练,受到世人尊重和称颂。

于定国小时候跟随父亲于公学习法学,于公为人高尚正派,是县衙里掌理狱讼的小官吏,他秉公判断狱讼,经过他所判的狱讼,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于定国深受于公的家庭熏陶,也工于狱讼之事。于公死后,他接了父亲的班,担任县狱吏、郡决曹。由于他熟知法律,治狱严谨,威望越来越高,由郡决曹升迁为廷尉史。汉昭帝非常器重他,就把他被调到京城担任侍御史、御史中丞。

他的父亲因德高望重、品行高洁被世人称誉为“于公”。于公在世时,为乡里百姓做了很多令人翘指称赞的大好事。当时,于公在县里当狱吏,后又升为东海郡里的狱官副佐。他铁面无私、公正执法,从没发生过被冤枉的案例。郡中的犯人,凡经“于公”审判的,都不敢隐瞒实情。为了表达对于公的爱戴和尊敬,东海郡的老百姓在他活着时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

         IMG_256

据说:东海郡有个很孝顺的妇人,结婚不久就死了丈夫,年纪轻轻守寡且没有子女,他和婆婆相依为命,一连十余年恭敬地侍奉婆母,婆婆看到年轻美貌的媳妇守寡伺候自己,于心不忍,多次劝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她的婆婆感激地对邻居说:“我的儿媳妇这么贤惠,可怜她没有孩子,我这个快要入土的人不能再连累他了,让她找个人家嫁人,结束守寡的苦日子,可是,她却坚持不听,我该怎么办呢?”

邻居都夸奖说:“您的儿媳妇是个大孝子。”

   后来,那个老婆婆越想越觉得自己活着是个累赘,越觉得对不起守寡的儿媳妇,为了不拖累儿媳妇,她索性上吊死了。可是,不明就里的小姑子误认为婆婆是她嫂子杀害的,就告到官府,官府就逮捕了孝妇,对这桩人命案官府在审讯时动了大刑,把孝妇打的死去活来,最终,孝妇经受不住严刑毒打,屈打成招,画了呀被押入死牢。审讯文书报送上级官府批示。“于公”接到案件文书详细阅读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十余年,以孝顺闻名乡里,这就证明她不会杀害婆婆,可是刚愎自用的太守不听,“于公”多次据理力争,最终没有说服太守,于公就抱着定罪的全部案卷,在府堂上大哭,那些狱卒都被于公的凛然正气所感动,无不陪着落泪。在大家的劝说下,于公离开府堂回到住所后,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去了官职。可恶的太守竟下令秋后把孝妇处死。

转眼间,秋风萧瑟,孝妇被狱吏带着上了刑场,孝妇绝望地看了看议论纷纷的人群,群众没有不为孝妇的冤情落泪的,很多人心里都暗骂太守的昏庸和小姑子的绝情,此时,于公也在现场泪眼婆娑,正要行刑时,于公突然从人群中大喊:“手下留人,我有话说。”晴天一声霹雳,人们一看是于公,群众都欢呼起来,认为孝妇有救了,就连凶神恶煞的刽子手都露出了笑脸。

    郡守一看是于公,非常不满,声色俱厉地说:“你想干什么,扰乱法场吗?”

     “大人,小吏不敢,我有一句话,人命关天,请大人再详细审查此案后行刑不迟。”于公跪拜说。

“你算什么,岂容你在这里多嘴,拉下去。”郡守恶狠狠地说。话没说完,几个狱吏赶紧过来连拉带劝地把于公拉走了。

孝妇一见,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是凭借浑身的气力,大声说:“苍天呀,黑暗的官府冤枉好人,我死不瞑目,苍天呀,您要是爱怜我这个无辜的孝顺人,我死后,东海郡大旱三年,以明示我的冤情。”

    果然,孝妇被冤枉处死后,东海郡大旱三年。汉宣帝了解东海郡的情况后,郡太守被撤职查办,那个小姑子也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抑郁而死。

后任郡守到任后,面对旱灾,他查访民情,民众让他向于公了解情况,于公说:“干旱的缘故在于冤情,孝妇是被前任太守冤死的,冤魂不散,导致灾祸发生。”新任太守听了,向于公请求解决办法。“只有慰藉冤魂,才能普降甘霖。”于是,新任太守和于公一起,具备猪、羊、鸡三牲供品亲自去祭奠孝妇,新任郡守要求所有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并刻石表彰孝妇的孝道。

说来凑巧,当天就降下大雨,当年就五谷丰登。元代戏剧作家关汉卿就是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为流芳百世的戏曲《窦娥冤》。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一次,于公在家里修建房屋,他对施工的工匠开玩笑说:“各位,我判案从未冤枉过人,我的后代一定会出受朝廷封赏的人,请你们替我把大门修高造大,要让高车驷马都能通过,有劳了。”尽管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他的儿子于定国后来果真被封为西平侯,后升任丞相,应验了“高车驷马”光宗耀祖的预言。

         IMG_256

   西汉时,廷尉是掌管刑法的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凡郡国决狱有疑处,都让廷尉审核后来评决。在决狱断案中,于定国秉承父亲于公的办案作风,秉公执法,公正量刑,深受百姓称颂。由于他做过县狱吏、郡决曹,十分熟悉郡县里的情况,加上他深谙文法,见多识广,因而办案快捷而准确,对一些疑难案件也剖析地眉清目明。

于定国擅长饮酒,从没有喝醉过,都称他“海量”。在寒冬腊月时,他总是喜欢先喝酒再审理案件,喝酒后,不但头脑清醒,而且精神抖擞异于平常。在决狱断案中,不管是当朝权贵,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案子有疑问,他都一视同仁,十分谨慎地详细审阅。他量刑时主张宽平,只要是于定国断的案,老百姓都没有疑虑。于定国任了十八年廷尉,受到朝野一致称颂,与汉文帝时著名的廷尉张释之齐名。当时有“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为不冤”的美誉。

  汉昭帝死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继承皇位。刘贺从小就任性顽劣,不受约束,即使在众大臣的扶持下登上帝位后,依旧我行我素,肆意胡为,继位27天以来,不但不理朝政,反而把从昌邑带来的那些打鼓的、唱曲的、斗鸡的、玩狗的、耍把戏的都弄到皇宫里来,不论白天和黑夜,在宫阙里陪着自己大玩特玩,尽兴之余,随意赏赐他们钱财。居丧期间,完全违背了汉朝的丧葬制度,屡次违禁,不让吃肉偏吃肉、不让喝酒偏饮酒。即位区区27天,刘贺就做了1127件违规乱纪的坏事。尽管刘贺的老岳父严延年和于定国是老乡,但于定国毅然上书刘贺进行指责、劝谏,于定国看到刘贺据不收敛和改正,决然支持霍光等人把只做了27天皇帝的刘贺废除。汉宣帝继位后,对关系国家社稷存亡的功臣进行大张旗鼓封赏,于定国被荣升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并受到特别重用。几年后,又迁升为水衡都尉、廷尉,位列九卿之一。

  于定国虽然身居要职,位高权重,但他为人谦逊谨慎,虚心好学,自任廷尉后,他坚持拜师学《春秋》,常常手捧经史,向老师行学生之礼。只要他听说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分高贵卑贱,他都会步行着以平等的礼节登门拜访,受到世人的普遍尊重,要知道,这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于定国一直做了十八年廷尉后才调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第二年,丞相黄霸死,于定国继丞相位,封西平侯。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因病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史称“汉元帝”。汉元帝对于定国十分敬重,朝廷上的大事,汉元帝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于定国也从国家大局出发,广泛征求朝廷忠臣的意见,最后搜集整理后再上报汉元帝决策,一时间,君臣上下和睦团结成一体,国泰民安,政治清明,他和御史大夫陈万年并位八年,被后人传为佳话,千古传诵。

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适逢灾异事件,春霜夏寒。于定国自感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不适合继续占据高位,于是便以“身体多病,有负朝廷”为由辞官归隐,回家安度晚年。汉元帝同意了于定国的辞呈后,亲自赐予他安车驷马、黄金60斤返乡颐养天年。

  于定国在72岁时因病去世,朝廷封他谥号“安侯”。

于定国之子于永在朝廷上担任侍中中郎将,娶馆陶公主刘施为妻。刘施是汉宣帝长女、汉成帝的姑姑,她德行高尚知书达礼,妇唱夫随,有口皆碑。于定国死后,刘永居丧随礼,孝行传遍天下,因此以列侯的身份做散骑光禄勋。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第二年,汉成帝想拜他为丞相,可是,事与愿违,这时候于永突然生病死了,汉成帝悲伤不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