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托雷多西哥特王国简史

 麦老师 2019-06-07

本文是很久以前想写的一个系列的开头。系列本身没写出来,但是写出来的部分也算是简单了结了托雷多西哥特王国——这个不太为人所熟知的早期中世王国的历史。所以编辑一下放出来。

西哥特王国的历史其实可以分成两部分:以法国南部图卢兹城为首都的早期历史和以西班牙托雷多为首都的晚期历史。有趣的是,我所知的英文作品中,没有一本专著会把两段历史进行全面细致地介绍。这是因为两段历史通常都被归入不同框架下的“大历史”中。前者属于晚期罗马帝国史或者民族大迁移历史的范畴,而后者属于西班牙本土历史的范畴。因此在学术界,出身于不同框架下的历史学家一般都只专注于一个方面,而对另一个方面则要么缺乏兴趣,要么实力有限,只能泛泛而谈。甚至在称呼上,史家们也经常将同一个西哥特进行区分,称前者为“图卢兹王国”,后者为“托雷多王国”。那么对于爱好者(换句话说:二道贩子)如我,写作时也会遇到青黄不接的困难。即怎样在一个叙述语境下陈述不同角度的历史。所以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先老老实实地把这两段分开,一个一个来。

鉴于本博的主要内容还是西班牙历史,所以还是从托雷多西哥特王国开始吧

iiiiiiiiii

近世西班牙国家的前身是西哥特王国,开创者为410年首次洗劫永恒城罗马的“上帝之鞭”阿拉里克。如果再往更早里追溯,就得提到从斯堪的纳维亚迁徙到乌克兰大草原,然后又被游牧民族匈人撵入罗马帝国的哥特人,这就扯得太远了。不过偏安欧洲一隅的西班牙和原在天边的欧亚大草原上发生的事情联系上,这大概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阿拉里克死在意大利,他的继承者阿道夫(Athaulf)和瓦里亚(Wallia)和西罗马帝国达成协议,撤离意大利,进入高卢南部,以图卢兹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451年,沙隆战役,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一世(Theodoric I)和西罗马联军惨胜匈人阿提拉,国家站稳了根基。此时这个王国看上去更有可能是法国而不是西班牙的前身,而占据西班牙大部的是另一支日耳曼民族:苏维汇人(见下图,418年的西班牙,图中的Vandal人后来去了北非,地盘让给了苏维汇人)

418年的西班牙形:Suevi=苏维汇,Vandali=汪达尔
418年的西班牙形:Suevi=苏维汇,Vandali=汪达尔

460年开始,西哥特军队在国王提奥多里克二世和尤里克(Euric)的领导下入侵苏维汇王国,逐渐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站稳脚跟。至500年左右,西哥特王国达到鼎盛,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大部都在其统治之下。见下图:

橙色区域为西哥特王国鼎盛时期疆土,深橙色为其始建国时领土
橙色区域为西哥特王国鼎盛时期疆土,深橙色为其始建国时领土

此图值得注意的有两件事:其一是苏维汇人还没有彻底完蛋,他们被压缩至半岛西北一隅直到约一百年后才被西哥特人彻底吞并。其二是半岛北部用白色标记的一片土地,那里就是巴斯克人的地盘。白色代表无主之地,因为当时巴斯克人并没有代表自己的政权。实际上他们比当时的任何民族都更早来到欧洲,是一群桀骜不驯彪悍野蛮的山地部落。即使在健康的罗马共和国/帝国治下都只是名义上服从。如今半岛大乱,他们乘机摆脱统治,对谁都不鸟。不管是苏维汇人,西哥特人,乃至后来的伊斯兰征服者和查理曼大帝,他们一直扮演着啸聚山林,时不时下来抢一把的土匪角色。近代西班牙分离势力第一毒瘤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养成了他们的民族性格了。

回到500AD左右鼎盛时期的西哥特王国。此时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日尔曼诸国中,西哥特不仅是历史最悠久,声望最高,也是领土面积最大,貌似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统治重心仍旧是其老巢更加富裕的法国南部。照此势头发展下去,西哥特俨然有替代西罗马帝国成为西欧、南欧霸主的势头。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名王尤里克英年早逝,继承他的是年幼的阿拉里克二世(Alaric II)。阿拉里克二世的统治除了结局我们所知甚少,但在他统治期间颁布了流传后世的所谓“阿拉里克祷文”(Breviary of Alaric),实则是重新编订的一部罗马法法典。这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他在文治上颇有建树;其二,西哥特王国有走上罗马化道路的趋势。然而,在这个刀剑说话算数的年代,过早的罗马化,文明化可并不一定是好事。地球另一端北魏孝文帝“伟大”的汉化改革与之相映成趣。

就在这时,北方的法兰克人中出现了一位名垂后世的领袖:克洛维(Clovis)。法兰克人很早就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和罗马帝国维持着若即若离,时战时和的关系。法兰克人受罗马影响较浅,比当时的西哥特人更好的保留了日耳曼民族彪悍勇猛的原生态,一直以来所缺的就是一个能够整合各部的领袖。克洛维这个嗜血残暴,杀伐决断的枭雄适时的站了出来,统一了法兰克各部,开始大规模向高卢扩张,不可避免的与西哥特王国发生了碰撞。公元507年,在卢瓦尔河畔的武叶(Vouillé),法兰克人决定性的击败了西哥特,阿拉里克二世阵亡。

526年的欧洲形势图。西哥特在武叶战败后被压缩至伊比利亚半岛
526年的欧洲形势图。西哥特在武叶战败后被压缩至伊比利亚半岛

此战的史料记载并不详细,但其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战后西哥特被迫放弃了其对大部分南部高卢的统治,只在地中海沿岸的塞普提马尼亚(Septimania,今天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地区维持了一小片领土。而克洛维则以高卢和莱茵兰为中心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开创墨洛温王朝。从此,法兰克王国在早期日耳曼诸国的竞争中一直占据优势。到了8-9世纪,查理曼大帝的加洛林王朝将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几乎混一天下,开创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法统。而如果在另一个位面,西哥特王国取得了此战的胜利,更加罗马化,更加“文明”的他们取得了欧洲的主导权,他们重建的“罗马帝国”法统可能会比“神圣罗马帝国”更有说服力,他们对古典时代的继承可能更加完整,欧洲的黑暗时代结束的也可能更快一点。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西哥特王国在此战后陷入一片混乱,争夺王位的暗杀阴谋层出不穷,国家一度成为了统治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的“保护国”,各地的将军,土豪叛乱频仍,割据一方,期间东罗马帝国还发动跨海远征,占领了西班牙南部今天的安达卢西亚地区数十年。西哥特不仅永远的退出了逐鹿欧洲的竞争,偏安半岛一隅,连自身的统一完整都成了问题。所幸在法兰克人试图跨过比利牛斯山完全征服他们的时候,勉强团结起来的他们受利于地形总算成功的抵御了侵略者。公元568年柳韦杰多(Liuvigild)登上王位,终于彻底平定了各地叛乱,统一了国家,并兴建了王国的首都,离马德里不远的托雷多(Toledo)。后来的中世西班牙王国也长期定都于此,到今天自然成为了西班牙有名的文化古城和旅游胜地。

古城托雷多,西哥特王国的首都。
古城托雷多,西哥特王国的首都。

西哥特王国南迁后两百年(ca. 500-700)的历史可以说以乱始,以乱终,中间消停的日子也没有几天。与同时期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下的法兰克王国相比,要命的缺陷是缺乏一个拥有绝对威望的王族。南迁之前一直传承的望族阿拉里克的巴尔蒂(Balti)家族在阿拉里克二世战殁后两代便告灭绝。那以后的二十三名西哥特国王,属于同一个家族的最多只有4名,就是前述结束了南迁后乱象的中兴之主柳韦杰多(Liuvigild)开创的王朝。然而在仅仅35年的政权平稳过渡后,柳韦杰多的孙子柳瓦二世(Liuva II)又在603年的宫廷政变中丧命。接下来的15名国王中有7名是在政变中被罢黜,其中3名丧命。

在这个风云诡谲的国度,先王阿拉里克二世开展起来的立法工作倒是一直蓬勃的发展着,但如果我们看看这些立法的关键内容,不禁要哑然失笑。国王西塞南多 (Sisenand,631-636)颁布的一条法令规定:“王权神圣,没有人应该图谋国王的性命,否则是违法的!”国王的生命安全落到要由立法来保障, 这个保障的可靠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国王秦提拉(Chintila,636-639)的一条法令则规定:“任何人如果以暴力夺取王位,或者为外国势力(主要也就是法兰克了)做过带路党,或者曾出家剃度(是的,基督教僧侣也有剃度的,称做Tonsure,见下图)的,都不能成为合法的国王。

剃度出家的基督教僧侣,多代被废黜的西哥特国王的最终归宿
剃度出家的基督教僧侣,多代被废黜的西哥特国王的最终归宿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法令的前两个条例基本上没有人理会,最后一个倒是被心地比较”仁慈“的篡位者大加采用,他们只要方便的把被推翻的前任送进修道院剃个头,就可以援引此条例”遗憾“的宣布先王忠心侍奉上帝,无法再胜任世俗角色了。前述7个政变下台中没有丧命的4个国王基本全走的这个流程。

实际上,西哥特王国统治层内部的矛盾和大多数中世纪欧洲王权国家类似,都是国王、贵族和教会的三国志。法兰克王国采用的封建模式造成贵族在地方上势力横行,割据一方,这一点在查理曼帝国之后被欧洲各国“发扬光大”,形成中晚期欧洲封建国家的通态。而西哥特王国的贵族势力,根据有限的资料显示,似乎地方封建的成分相对少些。西哥特人罗马化的程度较深,法律制度都对罗马的官僚体制有所继承,地方上虽然时有叛乱(罗马也一样),但世代继承地方统治权形成“诸侯”的案例并没有出现。然而西哥特贵族的势力仍旧是强大的,他们在地方上收敛起来的能量被释放在对中央王权的干预上。国王的兴废,王位的继承就是他们施展拳脚的地方。举凡遭到废黜的国王,基本都是本人或者老爸在位期间制定了限制贵族扩张王权的政策,而遭到贵族反对的。

与世俗世界粗鄙无文的日耳曼国王和贵族们相比,西哥特的天主教会和西班牙民族和文化的源流关系更大。在柳韦杰多之前,天主教会是一个没什么政治力量的存在。这是因为迁徙到伊比利亚的西哥特人原先压根儿就不信罗马天主教,而是信奉早期基督教历史上的一个“异端”教派,阿里安派(Arianism)。此派和天主教的根本分歧在于他们拒绝承认三位一体的概念,认为“圣子”耶稣和“圣父”上帝本人不是一回事,而是一个低级概念。而本来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占大多数的拉丁-伊比利亚居民都是信奉天主教的。这就造成当地发达的天主教会无法接近权力的核心:宫廷。这时,在柳韦杰多统治下的塞维利亚城,出现了一对先后担任该地主教的兄弟:利昂多禄和依西多禄(St. Leander & St. Isidore of Seville)。长兄利昂多禄成功的结交了两个王子赫尔曼尼吉尔多(Hermenigild)和雷卡雷多(Reccared)。在他的影响下,两个王子都皈依了天主教。长子赫尔曼尼吉尔多公开叛乱反对父王的阿里安“异端”信仰,兵败被杀。次子雷卡雷多隐忍不发,等到父王病逝,他继承王位,很快就宣布皈依正统。公元589年,在国王的支持下,利昂多禄主持召开了第三次托雷多基督教公会议(Third Council of Toledo),会议正式底定天主教正统为西哥特国教,阿里安派被定为异端。而西哥特国王则被认为拥有神授君权,是整个天主教会的保护者——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当时天主教教会的形势。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奉基督教为国教后,罗马教廷的权威力量在帝国世俗力量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但是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以及帝国政治经济中心之东迁君士坦丁堡,削弱了罗马教廷的力量。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随后在意大利建立起来的东哥特王国和伦巴第王国都是信奉阿里安派异端的日耳曼人国家。作为天主教正统的领袖,罗马教廷就更不得不时常仰赖于东罗马帝国的庇护。在东罗马皇帝强势的时候,比如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甚至出现过皇帝因为宗教争端跨海逮捕教皇的事情。所以,与我们对于中晚期中世纪教廷强势干预各地王权的普遍印象不同,早期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呈现双核体制:罗马教廷居于至少理论上的教务领导地位,但必须由东罗马皇帝的实力做保障,而东罗马皇帝则是教会在世俗世界唯一的保护者和神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


那么,第三次托雷多公会认为西哥特国王君权神授并负责保护至少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天主教会,实质上就是对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双核地位的同时否定。西哥特教会并不受制于罗马,而西哥特王国亦独立承担神的代理人的角色,等于宣称西哥特国王继承了西罗马皇帝的法统,与东罗马分庭抗礼。这种宗教和世俗世界同时独立自主的意识可以称为西班牙国家意识的第一次萌芽。

公元600或601年,利昂多禄去世,他的弟弟依西多禄继承他成为塞维利亚主教并继续主导王国的宗教事务。依西多禄的名气比长兄利昂多禄还要大,这是因为除了宗教以外,他还是一名伟大的学者。他流传后世最有名的著作是《词源》(Etymologiae),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尽管其中很多词条都是摘抄自希腊罗马古典学者,但在万马齐喑的早期中世纪已属难能可贵。因为该书所建立的依西多禄的博学形象,后世称依西多禄为“古典时代最后的学者”。2000年梵蒂冈教廷还颇为搞笑的把他定为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守护圣人。他的另一部著作,就是本文到目前为止所述历史的主要来源之一:《哥特、汪达尔及苏维汇诸王史》(Historia de regibus Gothorum, Vandalorum et Suevorum)。该书的序章名为“西班牙的赞歌”(Laus Spaniae),在这里依西多禄继承发展了哥哥利昂多禄的国家意识,首次提出了“西班牙祖国母亲”(mater Spania)的概念。尽管西哥特国家的政权在被摩尔人征服后中断,但塞维利亚兄弟构想的国家意识在后来西班牙国家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被回忆起来,他们两人在西班牙人的民族记忆中无疑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位于马德里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外的依西多禄雕像
位于马德里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外的依西多禄雕像

大学者依西多禄除了学术上的贡献,在政界也保持活跃,扩大了教会的影响力。公元631年,一场例行的宫廷政变结束了国王苏英提拉(Suinthila,621-631)的统治。贵族西塞南多 (Sisenand,631-636)登基。为了将自己的篡位行为合法化,西塞南多邀请依西多禄主持召开了第四次托雷多基督教公会(Fourth Council of Toledo),以博得教会的背书。比较有趣的是,根据依西多禄本人的记载,前任国王苏英提拉早先是一名文武双全的统治者。他的军队收复了东罗马帝国在南部海岸的殖民地(东罗马帝国的入侵见第一节)。他本人亲征土匪窝北部山区,重创了巴斯克人和阿斯图里亚人(Astures,居住在坎塔布里亚山脉的土著民族),收复了柳韦杰多建立的重要边防要塞维多利亚城(Vitoria)。根据依西多禄的记载,对内他慷慨大方,对穷人的照顾无微不至,堪称“穷人之父”。然而一转眼,主教的热情就变成了无情的背叛。在第四次托雷多公会上,依西多禄不仅祝福了篡位者西塞南多的登基,而且很不厚道的把各种罪名加在苏英提拉头上,让他从“穷人之父”变成了抢夺穷人财产的恶棍。对此,后世的历史学者认为,“穷人”在中世纪教会史中实际上指的就是号称接济贫民的教会。苏英提拉对待“穷人”态度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他对于教会势力膨胀感到不安而做出的反应。教会通过王权的力量上位,但很快就发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在于平衡王权和贵族的对抗,不能让国王太“胡作非为”。根据这种平衡原则,第四次托雷多公会一面和气的教诲贵族们“不可谋杀国王”,一面却规定了国王死后,应由贵族和教会选举产生新国王。

一般中国读者比较习惯于认为历史上的欧洲诸王国、帝国应和古中国一样有家天下传统,国王都应该是血脉传承的。而后期西哥特王国很少有一个家族久居王位的情况,那么本次公会就把这个现实索性立法,建立了王位选举制。这其实在欧洲并不是罕见的情况。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兰王国都采取王位选举。这实际上也是古罗马帝国留给欧洲的遗产之一,好处是统治者平均能力较高,坏处是容易造成混乱并吸引外国势力介入。

我们还应该很容易注意到,第四次托雷多公会已经大大超越第三次公会,不仅讨论宗教事务,而且介入国家政治。实际上后来的一系列托雷多公会简直就成为了西班牙的人民代表大会,扮演了立法机构的角色。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成为了王权和贵族之间的调停人。

由于教会的介入,此后西哥特王权更迭的频繁度虽然并没有比以前减少,但是烈度要好了很多,此后基本上没有前代国王下台后丧命的,而多是进了修道院。有的时候阴谋可以在完全合法的框架下展开。而王权和贵族的对抗在这个游戏框架下呈现一来一回的亚稳状态。比如国王秦达苏英特(Chindasuinth,641–653),在法典“阿拉里克祷文”(见第一节)的基础上颁布新法(Liber Iudiciorum),大大加强了王权。他对反抗他的贵族采取雷霆手段,处死了大贵族两百名,小贵族五百名。然而他的儿子雷克苏英特就没有这样的意志力,和贵族教会大搞妥协,平反了世宗处死的很多贵族,并赋予了担任地方长官的贵族们以更大的权力。

雷克苏英特的妥协政策慢慢的带来了恶果。继承他的万巴(Wamba,672–680)王统治时期,以孤悬在比利牛斯山脉另一侧的塞普提马尼亚省为首爆发了大规模的地方叛乱。万巴费了很大的力气平乱后,颁布新法严厉规定了国家的中央、地方军制,试图明确地方贵族和教会为中央军效力的义务,但因此引起的不满导致了另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新王埃尔维格(Erwig,680–687)又重走绥靖老路。到了他的外孙维提扎(Wittiza,694–710)时期,国政败坏,各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其中一位特别强力的将军罗德里克(Roderic)最终通过赤裸裸的武力篡夺王位成为了最后一任西哥特国王。这一次王位的暴力更迭打破了之前教会调节下的相对平稳的政权过渡,造成了贵族阶层的严重分裂。罗德里克并不能在短期之内将其权威贯彻到整个国家。就在这个脆弱的时刻,一场来自沙漠的风暴悄然逼近。

公元711年盛夏7月,在今天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南部分,西班牙第一古城加的斯(Cádiz)以东,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罗陀海峡以北的地方,一条叫做瓜达莱特的小河附近,两支风格截然不同的军队展开了一场决定半岛未来八百年命运的决战。战斗的一方是西哥特国王罗德里克(Roderic)率领的数万全国精锐,另一方则是代表阿拉伯倭马亚帝国的由柏柏尔人将军塔里克∙伊本∙齐亚德(Tariq ibn Ziyad)率领 的最多一万两千穆斯林军队。根据多方史料不完全一致的记载,战斗中,貌似占据数量优势的西哥特方内部发生了严重矛盾。国王罗德里克麾下的某些贵族早对其感到不满,不是消极怠工,就是临阵脱逃,甚至暗通敌人,总之西哥特方在一片混乱之下,无法抵挡真主旗帜下的圣战军队,大败亏输,罗德里克老爷战死。统治伊比利亚半岛两百多年的西哥特王国也随着他本人一起在短时间之内崩溃,穆斯林成为了伊比利亚半岛的主人,西班牙的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

油画:瓜达莱特之战,作者:Salvador Martínez Cubells
油画:瓜达莱特之战,作者:Salvador Martínez Cubells

参考资料: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R. Collins:Visigothic Spain: 409-711

E. A. Thompson: the Goths in Spain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