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病的特点

 温暖中医 2019-06-08

针灸治疗疾病的特点是由其自身的作用性质所决定的,了解其治病特点对于指导临床正确选择适宜病症和针灸疗法,以及预测针灸疗效与患者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调节属性

针灸疗法属于外治法,针刺属于机械刺激,艾灸属温热性刺激,这是与内治法即药物疗法的本质性区别之一。不论针刺还是艾灸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脸穴,以调节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及筋肉活动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疾病的该特点称为“刺激属性”或“调节属性”。

针灸治病依赖的是刺激腧穴,疏通经络并通过经络而发挥调节效应,正如《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说:“余饮勿使被毒药,无用位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及《灵枢经·刺节真邪》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这里的“调”字非常准确地说明了针刺的调节属性。针灸所谓的补泻,也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包括脏腑的功能、气血的运行等来实现的。尽管中药治病也强调调节阴阳及脏脏功能,但中药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调节和补泻,与针刺单纯以刺激来调节脏腑功能有本质的区别。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疾病的本质是由刺激体表经络腧穴而引发的机体一系列生理学、生物学等反应性调节效应;因此,针灸的作用实质是“启动”、“促进”、“调整”,而不是外源性物质的补充,是依靠促进、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和自我康复能力,使机体从病态向正常生理状态转归。针灸的作用性质就决定了它的作用峰值(最大效能)是有限的,不可能跨越人体自身调节功能的极限值,这就是针灸作用的“效能有限性”。灸法与针刺相较而言,由于灸法存在温热刺激性质,因此,灸法在治疗寒性疾患时,其温热散寒、温通经络和温补脏腑之阳等调整作用要优于针刺。另外,针灸的调节作用还表现出双向良性调节、生理性调节及多系统整体性调节等特点。

二、效应快捷

针刺治病的起效所需时程短,疗效快,这是其治病的作用属性所决定的,针到的这种特点称为“流位快能”,正如《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形象地说明了针刺疗放确切显着而快捷。如临床上失眠的病人情感到头目胀而昏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出现眩晕等,针刺风池穴持续行针1-3分钟,患者常有头目清实或眩晕即刻减轻的感觉;功能性单纯性胃肠痉挛出现的胃痛、腹痛,针刺足三里常可立即止痛等。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病理情况下或失代偿时,机体存在许多反应和自身调节途径,但神经反应和调节机制常常是其他反应和调节的前奏。神经系统是针刺作用发挥所依赖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反应迅速、调节速度快等特点,这正是针刺疗法在治疗疾病时疗效快捷的原因。针刺与内服药物的作用发挥所需时程相较而言,针刺的作用时程显然迅速而快,尤其是任何体内给药必须通过血液循环而把药物输送到病灶部位或一定部位,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内服药物还要通过吸收后必须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良好的药理学效应,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针刺却可直接通过刺激神经、经络发挥立即或瞬间的反射性调节效应,这正是针刺治疗疾病的优势之一。

三、作用安全

药物治疗作为外源性物质的干预,其毒副作用是无法避免的,这是由其作用实质所决定的。由于针灸只能激发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功能,促进机体释放某些自身可分泌产生的固有物质,针灸不会使机体产生新的物质,从而避免了对机体的毒性损害,这正是针灸被称为“绿色疗法”的原因所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评价是针灸疗法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作用确切而副作用极小,可以广泛应用。针刺引起的副作用极小,如进针时引起的疼痛,偶尔出现的晕针现象等。但是,针灸的部分副作用以及出现的意外事故是操作不当所造成的,通过技能训练是完全可以减轻和克服的。况且针灸的所谓“副作用”与药物的副作用有本质的区别,对人体的生理状态不会异常扰动,对健康不会产生毒性损害。

四、适应症广

针灸作为外治法的一种疗法,在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各科中都有其适宜治疗的疾病,从古到今随着针灸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化,针灸治疗的病症也在不断地扩大,尤其是各科的疼痛性疾病、功能失调性疾病更为适宜。

总体上而言,凡是依靠促进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可以实现良性转归的疾病,都是针灸的适应范围。在临床上针灸治疗疾病的效应情况也有差别,某些疾病可单用针灸治疗就可取得良好放,部分疾病针灸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但为了提高疗效有必要结合药物或其他疗法,还有一类疾病针灸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这些都是针灸的适应症,熟悉这些具体情况对于指导针灸临床非常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