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仅500余株!四川这种植物由“濒危”升格为“极危”

 零壹贰012 2019-06-08

仅500余株!四川这种植物由“濒危”升格为“极危”

近日,世界自然联盟(IUCN)正式宣布,综合物种生存情况和趋势,决定自今年起,五小叶槭正式从濒危“升格”为“极危”。

五小叶槭,分布于雅砻江流域的四川特有种。其首次出现在科学界的视野中,是1929年。当时,奥地利博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木里县发现并引种到国外。1931年,由德国科学家迪尔斯命名。

目前已知,五小叶槭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米至3000米的河谷地带,其野外种群数量仅500株左右。

仅500余株!四川这种植物由“濒危”升格为“极危”

五小叶槭具辨识度的是它的叶子。每到秋天,外形类似于枫树叶、但更细更长的五小叶槭树叶就会变色。变色规律是,先由绿色变成黄色,最后变成金红色。也正是如此,五小叶槭被广泛引种至各地栽培,被誉为世界上最具观赏价值的两种槭树之一。在国内,其与珙桐(鸽子树)齐名。

历史上,五小叶槭一度被人怀疑是否存在,或者已经灭绝。自1929年被发现后,五小叶槭曾在人类的视野中消失过一段时间。在科学界,一种植物或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野生种群现身,就被认为灭绝。据此,当时学界认为五小叶槭“就像秋天时它美丽的叶子一样,转瞬即逝。”直到1982年,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野外科考组才让它重回人们的视野。当时,科考组在甘孜州九龙县雅砻江支流九龙河流域,再次发现了五小叶槭的野生种群。

问路“植物大熊猫”

五小叶槭受威胁程度“升级”的前后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升级”调整,让原本默默无闻的五小叶槭,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于此同时,五小叶槭又亮相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实际上,作为四川特有物种,雅砻江流域的几处分布地已是五小叶槭最后的家园。据调查,它的野外种群仅余500株左右。也因为珍稀,它也被称为“植物大熊猫”。

为何被“升级”,今后又该如何让其脱离危险境地?带着疑问,记者第一时间走访了说出省内外专家和业务主管部门。

为何“升级”?

野生种群虽稳定,但栖息地割裂且没有明显扩张。

与五小叶槭打交道多年的四川省林科院副研究员马文宝介绍,五小叶槭所以极危,其自身相对低下的繁育能力是原因之一。

五小叶槭原生地环境和它的种子、幼苗需要的生存环境之间相互矛盾。如,雅砻江河谷地带属于干热河谷气候,土壤薄、蒸发量大。但其种子萌发需要湿润的环境和厚实的土层。

但为何今年被“升级”?“首先,这是一个学术性结论,是按照ICUN的评价体系产生的。”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野保处副调研员隆庭伦介绍,每年,IUCN都会发布《红色名录》。这本名录,也是世界上公认的评定物种受威胁程度的“指向标”。其评定物种受威胁程度的标准,是依据物种的生存现状、保护力度和未来趋势等各方因素来评定的。

换言之,种群的多寡并不是唯一标准。例如,早在2016年,大熊猫就被IUCN的《红色名录》从“濒危”降级为“易危”。而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也没有脱离危险境地。

据了解,在IUCN的评定标准中,一个物种只要出现以下几类情况中任意一个,即可认定为极危。这些情况包括:过去十年内,物种减少九成以上;栖息地或分布区的面积、质量在衰退;外来物种或环境污染让其受到不利影响;物种的分布区少于100平方公里,栖息地严重分割或者已知只有一个地点,且没有明显扩张迹象等。

“经证实,五小叶槭的之所以进入‘极危’行列,是因为最后一项。”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等影响,五小叶槭野生种群栖息地虽没有明显衰退,但也没有明显扩张,且仍处于分割状态。

如何“脱危”?

设立保护地、纳入保护名录、实施人工繁育和野外回迁,五小叶槭的未来仍然可期。

“保护物种方式有很多。但重中之重,在于保护它所赖以繁衍的栖息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相关专家认为认为,当务之急是提升五小叶槭已有栖息地的保护等级、强化保护力度,在此基础上,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生态系统。

此前,在发现五小叶槭的栖息地后,各地均不同程度采取了封禁保护等措施。“但这些还不够,可以考虑把它们的栖息地就地建立起保护区,纳入保护地管理范畴。”四川省林科院相关专家建议,应从全局考虑,把保护范围扩大至五小叶槭的伴生物种、栖息地周边区域,“周边区域有可能是潜在栖息地,保护的好,它就能把自己家‘扩大’。”

其次是从法律层面完善保护。“重点是让保护者有据可循。”前述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注意到,五小叶槭并未纳入现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这意味着在申请其科研、保护经费乃至相关领域执法均缺乏法律支撑。

“希望能有一个动态性的重点保护植物名录,根据实际情况增减物种。”前述负责人建议,从可操作层面而言,不妨先从省级层面建立动态名录,把五小叶槭这个植物保护的“沧海遗珠”纳入其中。据了解,2016年,四川省将五小叶槭纳入极小种群植物抢救名录中,目前相关科研保护工作,均据此展开。

最后,是着手对物种本身的研究,实现人工繁育和迁地保护。

“已经有部分成果了。”马文宝介绍,2013年前后,他和同事从异地移栽树苗开始尝试五小叶槭的人工繁育。目前,我省已在甘孜、泸州等地建立起多个五小叶槭种苗繁育基地。经过6年左右探索,其种苗发芽率已从试验阶段的不足20%提升至50%以上,储备人工种苗3万多株。而在多年人工繁育的基础上,四川省林科院科研团队已经编制了四川省地方标准《五小叶槭播种育苗技术规程》。

人工繁育的成功,也在催生一个问题:人工繁育成功后,五小叶槭是否能回迁野外?

“我们已经尝试了。”马文宝透露,去年,我省在雅安、甘孜局部开始野外回迁实验。而参照大熊猫、峨眉拟单性木兰等濒危物种成功案例,五小叶槭的种群复壮值得期待。

来源 川报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