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学森 昨天是钱学森诞辰107年的日子,钱学森是谁?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 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美国为了阻止他回国不惜逮捕他,是他让中国人挺直腰杆, 是他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是他奠定了登录月球、远征火星的NASA,他在中国和美国都堪称“国士无双”。 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曾经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国人对杰出人才培养的热议。13年前钱学森对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足见钱老对教育的重视。 钱老不仅对国家公众的教育非常重视,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值得现在父母们学习。 2011年在钱老诞辰一百周年,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了他的家教。 钱学森夫妇一直都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孩子。20多岁的时候,他曾经问过母亲:“你和爸爸好像从来都没有管过我们兄妹?”妈妈很温和地说“你不是很聪明吗,你不是会看吗?”钱永刚一直铭记着此话,也是看着父亲母亲如何去做,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 在回忆起自己父亲和母亲的时候,钱永刚教授讲了几个令他难忘的小事。 01 身教重于言传 虽然我的父亲是著名科学家,母亲蒋英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音乐家。但在我的记忆中,从来听不到他们对我讲什么大道理,钱永刚说。 父母认为大道理学校老师平时已经讲了很多了,无需说教。而且在家庭教育中,“身教”远远重于“言传”,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讲的多不如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02 坚持读书 喜欢读书是钱家的家风,但是钱学森夫妇从未教过孩子如何读书。下班回家,父母往往继续忙着工作,上行下效,孩子们也拿起书本学习。 在钱学森家,有关读书的要义,孩子是从父母处观察来的。父母做学问,持之以恒,不功利,不着急,讲求一点一点积累,积累到一定份上,自然就会起作用。 钱永刚小时候读书,一点也不带功利心,一切都凭兴趣。 小学二年级,他就开始抱着大部头的书看。 暑假来了,恰逢《十万个为什么》一书出版,钱学森就让儿子每天读 70 页,“不明白的问题攒着,等我有空的时候可以问我”。父亲从未如此明确地对儿子读书提过要求,这回是例外,儿子自然就很重视,一天读 70 页并不轻松,毕竟不是读小说,要完全看懂还真不容易。 到了周末,钱学森问儿子有什么问题吗?永刚赶紧把做了标记的问题提出来,由父亲帮忙解答。 03 不苛求成绩 钱学森夫妇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极为优秀,但对孩子的成绩从不苛求。 那时候儿子的成绩单并不算漂亮,5 分制下总有几个4分,但钱学森看了,只是笑笑,从来不说“你再努把力,考个满分”之类的话。在钱学森夫妇看来,考试丢个一分半分很正常,硬让孩子拼出满分来,太累,也没有必要。 钱永刚上初中了,有一次班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说,看看你的成绩单有什么问题吗?永刚看了半天没看出问题。老师说,这就是你的问题,对自己要求不高,像你这样的家庭,应该消灭 4 分,全拿 5 分。 吃晚饭的时候,儿子跟钱学森说起这事,当父亲的听完了,一句话都没说,只呵呵一乐。 结果那之后的期末考试,永刚果真全拿 5 分,他想这次一定会得到父亲的表扬。谁知钱学森看后笑道,以前也不错的。儿子这才觉得“亏吃大了”——为了全 5 分,少读了多少课外书啊! 04 尊重和教养 钱家的厨师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做菜手艺高,少不更事的孩子并没有把厨师当回事。 永刚读中学的时候,有一天厨师突然说要请教他一个问题。 孩子暗想,厨师又没学问,还能难倒我吗?就说:你随便问吧。 厨师于是问道:你的父母每次来吃饭时,为何都要穿戴得整整齐齐? 这个问题真难住了钱学森的儿子。他想想也是呀,即使是大热天,父亲也从不穿背心和拖鞋出来用餐。 这时厨师说道,这是你父母对我们这些为他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尊重。 恍然大悟的孩子这时才意识到,每逢过年过节,父母总会给工作人员送食品,这个一条烟,那个一瓶酒等。钱学森夫妇的这种行事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待人接物。 永刚认为自己的母亲非常有教养,遇到再高兴的事都不会哈哈大笑,碰到再大的麻烦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下,从不絮絮叨叨。 钱学森的家教就是这样,重在以身作则。他以自己的勤奋认真和宽厚的心胸境界,春雨润物细无声一般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如果您是培训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