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人多数是外国人,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根本原因

 wlr6688 2019-06-08
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人多数是外国人,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根本原因
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人多数是外国人,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根本原因

本书的中文书名是《学习的升级》,英文书名是《Rewriting Education:How Technology Can unlock Every Student's Potential》,初次看到中文书名,自己以为这一本书也是讲学习方法论的书籍。但在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讲技术如何改变教育与学习者学习模式的书籍,就像英文书名一样,写出了作者们的理念——“技术能重塑教育和释放学生潜能”。本文主要是以“教育与学习”的角度进行思考。

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人多数是外国人,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根本原因

(封面好丑)

关于作者

约翰·库奇

苹果公司第54号员工,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苹果公司驻奥巴马总统“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和“连接教育计划”代表。曾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杰出校友”称号,被费城大学授予“教育创新”荣誉博士学位。

贾森·汤

哈佛大学研究员,专注于动机、学习和技术等领域。曾在哈佛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专攻学习动机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参与执行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创新教育项目,并获得了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奖。

栗浩洋

乂学教育松鼠AI创始人,首席教育技术科学家。A股上市公司昂立教育前副总裁。主导教育研发投入近10亿元。小学时就跳级学习编程,曾获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高中进入上海交大实验班。

引言

早上,你匆匆忙忙地吃着早饭,耳朵上挂在耳机,随手打开手机中的听书app,开始听昨晚准备的书籍。这就是终生学习者的生活片段之一,技术改变了咱们的生活方式,那么,教育与学习改变了吗?

我为什么是坐在讲台下,听着老师按照课本讲课呢?

我为什么需要让各个学科的书面成绩都达到老师要求的标准呢?

我为什么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接受教育呢?

过去,自己并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当我在阅读《学习的升级》后,我才了解到,在这种教育模式的背后也存在故事。

我先说说自身的体验。我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进行了一次教学改革,上课方式从传统的“排排坐”听课模式改为“小组讨论”模式,每8个人围坐在一起,然后老师就开始用首次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比如使用PPT软件、视频等方式进行,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时经过小组讨论,然后在小白板上写下答案,最后举起来,让老师能够看见。在这期间,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种学习模式真“怪”,并暗暗质疑“这样有用吗”。

然而不出所料,仅一个学期,我看见的就是以“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宣告失败,只有在上面检查时,才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在检查完后,再次恢复原来的“排排坐”方式进行上课,但老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式保存了下来。

为什么“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失败了?为什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保留了下来?这些问题,我从本书找到了原因。

一、为什么要升级?

说到升级,咱们立马能够想到的就是App更新了,差不多每周都有好几个app需要更新。那对于App,为什么要升级呢?一般情况就是发现Bug需要修正、添加新功能等原因需要进行升级,目的之一就是增强用户的体验感。

因此,在我看来,“升级”意味着现在的某个事物、制度等存在问题或者不符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同时暗示这个事物低级、低效,以及存在更高级、高效的形式。

那么,在教育与学习领域,为什么需要升级呢?

《学习的升级》说:在教育领域,老师们使用一种过时的、非数字时代的语言,试图去教一代几乎完全使用数字化语言的人。比如使用单一的传统纸质课本,以文字去讲述不同事物的区别,或者以口头的形式去描述某个事物的变化过程,或者通过课本上的步骤与现象描写去想象试验流程等。

但是现在的学生一出生就能接触到电子设备,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或者通过学习软件,自学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与过去信息成本高昂相比,现在他们能够轻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就让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目的。

同时,接受过众多信息冲击的学习在接受传统教育时,不同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越来越明显,有的同学能够很快的适应,并达到老师给定的标准,而有些同学不得要领,变得沮丧,最后丧失对学习的自信,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例如,有些学生在学校之外,能很快接受新事物,但在学校内,常常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毫无兴趣且接受困难。

为什么呢?主要是学习者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因为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常常是等待老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安排,比如规定每学期学什么、怎么学习。把学生的学习范围限制在课本范围内,当学习课本之外的东西时,常常被认为“不务正业”。因此,许多同学长大后也养成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而不愿意主动去安排内容进行学习。

所以,当前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需要升级。

在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对教育与学习对比:

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人多数是外国人,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根本原因

从上图中,咱们不难发现,学习与教育很不一样,教育更制式化,而学习则是更强调开放性与个性化。

二、升级成什么?

好了,知道了为什么需要升级?那么,咱们需要把当前的教育和学习升级成什么呢?

在这里提一个问题,咱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按照“标准化”教学模式进行的吗?

并不是。咱们中国的古圣贤之一孔子,就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创造了一套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等。

追溯历史,当前标准化教育的开启主要是源于100多年前一个人的想法。100多年前,西方的教育模式非常注重个性化学习,注重教育质量,而出生于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所提出理念——通过将工作任务分解为谁都能做的多个小人物,从而消除“磨洋工”现象,实现生产力效率的提升,开启了标准化教育模式,改变了各个行业,开始由注重质量转变为注重数量,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说完历史背景,那么咱们来说说:什么是泰勒式标准教育?

1912年(《科学管理原理》出版后的一年),美国教育界出现的一篇论文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当时为个性化教育模式),指出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成为时代所需的优秀劳动力,而不是思考者、创造者,也不是为孩子们人生做准备。随着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赞同,从而这些人被成为“泰勒主义者”,这种教育模式也被称为“泰勒式标准教育”。

因此,所谓的泰勒式标准教育,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工业革命中的蓝领工人,而不是鼓励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或者培养其创造力的教育模式。培养劳动者,而不是思想者。

好了,回归主题,对于教育,咱们需要升级为或者重塑成什么?

《学习的升级》说:重塑教育若想成功,就要求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作为个体的学生身上,然后再放在学习、教育与技术使用上。

当我们再次思考教育与学习模式,令人讽刺的是,教育界人士重新开始把目光瞄准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即个性化教育模式,但其中最为本质的差异就是现代化技术让这种“个性化教育模式”变得更高效且不失数量。

而对于咱们这一类学习者们,理论型学习方式已经过时,不能满足当前的时代背景——工业革命,将众多学生培养为优秀劳动者,而现在机器人和AI技术的不断提高,代表着智能时代即将来临,这让众多学生开始注重“人类进步”的本质,即思考与创造。

因此,标准化教育模式需要升级为适应数字时代的个性化教育模式,被动式学习模式需要进化为实践型学习模式。

三、如何升级?

现在咱们进入第三部分,如何升级?在第二部分中,已经说过,个性化教育模式与实践性学习模式是升级的方向。

那么,如何升级为个性化教育模式与实践性学习模式呢?本书作者说:我们需要从整体教育系统层面与教师和学生认知层面进行升级。

1、个性化教育模式

从整体教育系统层面,咱们不应该是用修复和替换方式对教育系统进行改变,因为以修复和替换的方式都是建立在原来的教育模式上进行改变,而不是改革。比如就像前文我所提到的学习经历“课改”,表面声称是课程改革,但实质上就是在标准化教育模式上,对教学工具的替换。

不难发现,数字化时代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接触信息的成本变得非常廉价。在这个时代,学生们了解到各种信息与知识的机会不比老师少。学生想要从老师那里想要的不是信息,而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思考者。

《学习的升级》说: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天赋、兴趣或者热情所在,然后鼓励与培养他们对学习与自我决定发自内心的热爱,并相信他们可以成为任何想要成为的人,做成任何他们想做的事,从而使学学生们更自信、更坚毅、更主动,并更善于学习。

因此,教育应以“学生”为导向。那么,如何以“学生”为导向呢?

最根本要素就是,教师们需要纠正对学生偏见认知以及学习教育心理学。目前,教育者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进行主观臆断来判断学生的能力,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潜力。例如在生活中,一些学生在换了老师或者改变学习方式后,一学期后成绩异军突起的情况。

所以,只有将人理解为单独的个体,拒绝使用平均标尺去衡量不同的人,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如何让教育改变孩子们的生活。

对于教育心理学,比如我们需要理解“教师期望效应”,意识到学生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不在于他们有没有潜力,而在于教育者对他们的期望。

教师期望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1968年罗森塔尔教授和雅各布森(A.L.Jacobson)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尽管教育是以“学生”为导向进行教育,但这不意味着教授知识不重要,而是教授知识的方式也需要进行升级。

《学习的升级》说:教育不应该继续向孩子灌输知识内容、让他们记住毫无意义的事实,而是教孩子们讲对这些事实的新理解与批判和创造性思维技能结合起来,最终带领他们去发现、理解和创造新事物。

所以个性化教育模式,应是以“学生”为导向,然后通过教导学生运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等新方式去重新理解所学知识和事实。

2、实践型学习模式

那么,学习者应该如何升级呢?主要是对学习者对学习的认知与学习模式进行升级。

首先,咱们先了解一下:学习是什么?是获取、记忆知识吗?不完全是,作者说:学习过程涉及三件事,即检索(找到事实)、记忆(记住事实)与理解(运用知识)。

但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上诉三件事都不算,最重要的则是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动机。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对他所持有学习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的升级》认为激发内在动机主要把我四个关键要素,即自主选择、正确看待失败、刻意练习与坚毅的性格。自主选择给予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让学习者能够找到热情所在;正确看待失败,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受挫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刻意练习,能够帮助不具备非凡天赋或天资的学生相信自己也能成为专家;坚毅的性格,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挖掘出潜力。

好了,下一步就是对学习场景的升级

《学习的升级》说:学习场景不应限于过去三种模式(营火、水源、洞穴),还需要再增加一种“山顶”模式。

营火,是一种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但老师在讲台以直接陈述内容的方式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模式,不是营火模式。营火模式应该更注重分享的方式,需要用一个好的故事去包装内容,例如TED的演讲模式就是一种优秀营火学习模式,以故事的方式向观众进行分享演讲者的智慧与经验。

水源,就像是在野外的晚上,点着一堆篝火,人们围坐在篝火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一样,人们聚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以对等的方式彼此分享协助的空间。例如由乔布斯所设计的皮克斯办公区,其中存在一个“中庭”的大楼,这个大楼很低矮,只有两层,但所有人穿行的时候都会经过这个中庭,因此增加了不同部门的人相互碰见的机会,随之增加了不同部门员工的交流次数。

洞穴,是让学习者有机会化时间独处、写作、研究、思考、学习以及反思他们从其它空间所活动的信息。在洞穴里,让我们能够沉下心,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与营火、水源学习场景模式相比,洞穴模式更注重对知识的内化。

山顶,是作者独创的概念,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想要登上山顶,那就需要自己去攀登。这一种学习模式是动态的,需要积极尝试去做某事,及时提供即时、持续的反馈。未来的学习也以“山顶”学习模式为主。

为什么实践型学习模式是未来最有效的呢?

其中一种实践性学习模式——作者提出的挑战式学习,则是令我深受感触的学习方式。过去,咱们学习的途径只能是通过老师面对面的讲课。而现在,咱们可以随时随地就能学习,比如MOOC、在线教育等方式,这些在数字时代诞生的教育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然而,尽管能够接触到这些教育资源,但是我们并不能很好地用好它们,因为我们还是按照传统学习模式进行学习。

什么是挑战式学习模式?

《学习的升级》说:挑战式学习是一种给学习者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框架,它使学习者面临一系列个人和团队的挑战,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具相关性和趣味性。在这种模式下,将学习视为一种具有相关性、创造性、协作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并且给出了挑战式学习的一般步骤:

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出一个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巧”与当前学习的课题相关。一旦确定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整体想法,就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教师和学生将问题分解为一连串的具体问题。第三阶段是制定并执行行动计划,学生们根据调查结果采取行动。

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人多数是外国人,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根本原因

比如,当我想要学习如何写作时,那么自己会动笔先写几篇,然后去寻找一名具备经验的老师咨询建议,或者是阅读优秀的写作方法论书籍进行阅读,最后就是按照写作要素,总结文章中的问题,制定练习计划,逐步提升。在学习期间,可以参加一些写作社群,和其它学习者进行讨论以及互相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文章发布到相关网站上进行检验。

总结

好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已经说完了,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我们通过Why-What-How结构拆解出本书的核心内容。首先,因为当前的教育与学习模式与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因此需要对此进行升级。然后,我们需要把当前的教育和学习模式分别升级成个性化教育模式和主动式学习模式。最后,我们从整体教育系统层面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层面进行升级,让个性化教育模式和主动式学习模式成为可能。

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人多数是外国人,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