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之临床表现

 gouqinanren 2019-06-08

通过上两期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伤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前情回顾👉伤寒--病原学及流行病学伤寒之发病机制),本期将为大家讲解伤寒的临床表现。

伤寒(英文名:Typhoid Fever)又被称为肠热症,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持续的高热不退和消化道症状,其他表现有表情淡漠、嗜睡、烦躁、鼻出血、肝脾肿大等。几乎所有儿童伤寒都有高热表现,其余以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典型及不典型伤寒。


伤寒潜伏期一般在1-2周,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水源性暴发流行可长达30日。

01

典型伤寒

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在4周左右,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4期:

1.初期 病程的第1周,大多数起病缓慢,发热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像乘自动扶梯一样上升,1周内达到39-40℃,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困倦、厌食、头痛、咽痛、干咳等症状,成人半数以上有弥漫性或右下腹痛,1/3出现腹泻,儿童伤寒腹泻症状则更加常见,婴幼儿甚至出现脱水,腹泻可出现于刚起病时,也可贯穿整个病程。半数以上儿童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2.极期 病程的第2-3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见到伤寒的特征性表现。

(1)高热:多数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日。

复习小知识——热型

稽留热——体温明显升高达39~40℃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I ℃

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降至正常体温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回归热——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初期更为明显,腹部不适,腹胀,儿童以腹泻为主,但也有部分可表现为便秘。由于肠道病变多在回肠末段和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玫瑰疹:皮肤出现散在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量少,分批出现,胸腹部多见,背部和四肢偶见,近年来儿童伤寒罕见玫瑰疹。

(4)相对缓脉:成人约半数出现相对缓脉,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则不明显,相对缓脉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体温升高与脉搏增快不成比例(如体温40℃,而脉搏仅90-100次,则称为相对缓脉)。年龄越小,感染伤寒后相对缓脉越少见。

(5)肝脾大:可出现脾大,质软,可有触痛,少数有肝大,质软,有触痛。

(6)血象:多有继发性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粒细胞有核左移现象,但儿童中白细胞增多并不少见,2岁以下白细胞升高者更多,因此婴儿时期白细胞减少与否对诊断帮助不大。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是伤寒重要的诊断依据,但如果合并寄生虫感染,嗜酸粒细胞可不出现减少。

3.缓解期 病程的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症状逐渐好转,但本期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要特别警惕。

4.恢复期 病程的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少数患者(1-4%)可转为无症状带菌者。

02

不典型伤寒

不典型的伤寒又分为以下几种临床表型:

轻型:学龄前儿童感染后多属于此类型,体温一般在38度左右,全身症状轻,病程约2周。若缺乏正规治疗,也可出现肠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

逍遥型:感染后全身症状少,孩子甚至可以正常活动,直到发生肠穿孔,肠出血,胆囊穿孔等并发症时才确诊伤寒。

危重型:此类型起病急骤,迅速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症状和循环衰竭,常需血培养结果阳性才确诊。

6岁以上儿童感染伤寒后的症状与成人相似,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常以不明原因发热住院。因此,需要我们认真比较加以识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