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子李承乾自幼聪慧,又深得朕心,本应成就帝业,为何要造反

 江山携手 2019-06-08

李承乾(公元619—645年),是李世民的大儿子,为长孙皇后所生。根据史书记载这个儿子生于承乾宫,因此而被命名为李承乾,但承乾二字还有特殊含义,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由此可见李世民最初对这个长子的厚爱。那李承乾最后又如何走上谋反的不归路呢?

一、早年过度教育,童年展露锋芒

唐太宗登基后,李承乾就被确立为太子,才8岁。

李承乾从被立为太子那天起,李世民就给他配备了超强超豪华的教师队伍。这个教师队伍包括陆德明、孔颖达这样的儒学大师,还包括了房玄龄、魏征这样的朝中重臣。

幼年时候的李承乾也不负所望,史书都是用“性聪敏”、“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等词来形容。李承乾14岁的时候,有一次,李世民让他写一篇治国的策略,认为很有价值,还得意地给侍臣们炫耀,说他的文章“深得经邦之要也。”

可见,皇家早期教育还是成功的,众多饱学之士打造一个幼年帝王样板。李世民也把大唐帝国的未来寄托在李承乾身上,对他青睐有加,倍加珍惜,刻意培养。

二、青年时代叛逆,行为乖张跋扈

李承乾16岁的时候,李世民就让他参与处理国政,参与研究军国大事。李世民评价他“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当李世民出去巡游的时候,都是让李承乾监国。但是李承乾毕竟没有李世民的雄才伟略,宽广襟怀,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开始性情大变。

李承乾的老师们规时常规劝,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李承乾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乖张跋扈。比如,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大臣们认为合格的帝王都应该像李世民那样是善于纳谏,没想到人与人不同,适得其反。

不久,李承乾又喜欢上一个“美姿容,善歌舞”的乐工,并把他叫做“称心”,开始不学习,不理朝政。李世民知道后,勃然大怒,把这男宠杀掉。李承乾非常伤心,悄悄给他修墓,数次凭吊流泪。

三、皇弟争宠事危,情急逼宫谋反

“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虽然唐太宗没有废除太子的意思,但是李承乾听闻风声,却开始忌惮同样得宠的李泰,毕竟自己身患腿疾,作为太子有伤国体,同时,李泰也野心勃勃想上位,不断谗害李承乾。

为此,惶惶不可终日的李承乾最终铤而走险,试图暗杀李泰。当这件事失败以后,李承乾索性更进一步,勾结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大将侯君集等人谋反,想效仿父亲逼宫谋反,毕竟父亲是靠“玄武门政变”夺得帝位。

但李承乾哪里是李世民的对手,毕竟这都是玩剩下的,最终李承乾被发配黔州充军,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

以其说李承乾勾结镇守玄武门的侯君集谋反,倒不如说被人蛊惑、利用,毕竟以他的能力和表现是难以驾驭一个帝国的。

即使李承乾逼宫成功,以他的实力,也保不住帝位,毕竟李世民与李渊不同,唐朝的大半个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父强子太弱,千古一帝绝不是盖的!

四、后记

纵观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虽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

哪怕后来李承乾犯下了谋逆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失望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自己的这三个爱子做打算。废除太子之后,当时唐太宗说了这么一句话:“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参考资料:《旧唐书》

图片来自电视剧:《唐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