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园的挖掘机

 汐钰文艺范 2019-06-09
周末,风和日丽,一大早带孩子去动物园。孩子三岁了,成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笼子”里,平时只从电视、网络或图画书上,看到一些或普通或珍稀的动物。日常生活里,她看到的动物,只有蚂蚁、苍蝇、蚊子,还有小区花园里的蜜蜂、蝴蝶、小蜗牛,而“大型动物”恐怕就是猫和狗了。所以,我觉得让她去动物园看一下那些真实的动物,或许她会在以后觉得:作为人类,还不是那么孤单——尤其是当她想到许多动物都生活在笼子里或封闭区域内的时候。

  然而,当她看到大鸟笼里开屏的孔雀、封闭区域内悠闲踱步的老虎时,并没有我预想中的欢呼。一只熊坐在假山顶上,岿然不动。女儿问我:它饿了吗?我说:它困了,正晒太阳睡觉呢。女儿笑了。穿过鸟馆时,一只鹤飞到鸟神庙的顶尖,一动不动,仿佛是与鸟神庙一体的雕像。女儿小声说:它是不是也睡着了?我说:它成仙了。女儿又笑了。

  门票上显示,园内还有熊猫馆。但这熊猫馆很神秘——找来找去,老找不到,途中还遇到向我们打听熊猫馆的人——作为国人,看不到国宝熊猫,就像捡到一个百宝箱却总打不开锁一样,让人陡生挫败感。

  我和妻子领着孩子,颇有些焦虑地边走边打听熊猫馆。这时孩子却发现动物园里还有儿童游乐场,一下欢呼雀跃起来。她第一个要玩的是挖掘机,但场内没有一个小朋友玩。管理员说,三十元玩一次,五分钟。妻撇撇嘴说,一个女孩玩什么挖掘机。旁边也有个想玩的小男孩,被家长拉向别处了。

  好像挖掘机在游乐场里,有些不合时宜——也许,它让大部分国人联想到挖掘这种苦累活儿;在国人的潜意识里,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而挖掘机却把一个相对沉重和现实的未来暗喻给孩子,所以没有多少家长想让孩子与它亲密接触。然而,这也许只是大人们一厢情愿的想象;孩子们玩乐时,是不会想那么多的。

  游乐场里童声震天,微型漂流、海盗船、过山车……机械制造时代的娱乐,抓住了人类最后一点寻求刺激的好奇心。我们玩了过山车、海盗船之后,往回走,又来到挖掘机处。女儿嚷嚷着要玩挖掘机。我没理由再拒绝她了。

  打卡入场,五颜六色的挖掘机全都虚位以待,她选择了一台大红色挖掘机。管理员说明操作方法后,我们监护着女儿玩耍。开始,我们还教她如何将沙子挖起,再将沙子倒掉;后来,我们不干预她了——我发现,她根本不在乎能否挖沙倒沙;在其操纵下,挖掘机能动,她就很快乐了。

  孩子的快乐是不预设功利性目标的——或者说,其目标很小,我们察觉不到:看到喜欢的东西,玩了;于其而言,就是莫大的满足了。

  从游乐场出来,已是下午一点多。吃完饭,回到家。女儿扑向姥爷,欢声报告:我今天开挖掘机了!

  说实话,我跟妻子有些沮丧——没陪孩子看到熊猫。孩子却因玩到了挖掘机,快乐得很。我想起王徽之的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看似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为我们在兴尽时,有一个“败”的念头;那时再执初衷,就有些执迷不悟了。

  我们的许多做法与观念,在后人看来,可能会觉得愚蠢可笑;而对于当下只能踏进一次人生河流中的我们来说,却认为理所当然。因为我们的每个目标,集体无意识中的每个“应该”,都已成为框定我们的牢笼。而比现实中的牢笼更可怕的,其实是思想的牢笼。动物园里孤独的挖掘机和我们没有看到的熊猫,证实了这一点。

  因为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文明而正确的。然而,文明对于人类而言,可能会一直在路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固执己见、执迷不悟,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