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的韧性(高考版)

 昵称49223769 2019-06-09
#棲霞雜緒# 人类的历史长河从石器时代开始,经历了红铜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再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时代和信息时代。文明随着器物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器物的进步不仅仅是最大限度发挥了它本身的物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合金”作用。人类因为在铜器的冶炼过程中加入了锡和铅的合金,提升了铜器的硬度,从而告别了纯粹使用单一物质的石器和红铜时代。铁器时代之所以能够最终战胜青铜时代,也是因为人类在冶炼铜器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冶铁技术的结果。可以说,“合金”的最大作用在于提高了器物的韧性,使之柔软坚实,不易折断。器物的效率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根源在于这个“韧”字。
       中华文明的韧性首先体现在“忍”。“戒急用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每一个文明都有其高潮和低谷,在文明的高峰期我们忍受住了对外扩张的诱惑,在文明的低谷期我们忍耐住了外来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打击。“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于列国之间颠沛游离,却始终为了自己心中的“道”而初心不改。东晋末年游牧民族南下,动摇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却无法摧毁中华文明的根本。最后,中华文明用超强的忍耐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功扭转“五胡乱华”的局面,反而为自身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引入了新的动力。厓山海战,南宋十万军民誓与赵宋政权共存亡。他们保护的不是一个皇帝、一个政府、一个政权,而是中华文明的火种。满人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发不留头”,却丝毫不能折断中华文明的脊梁,后来的“康乾盛世”是满人儒家化的结果,也是中华文明“润物细无声”的生动写照。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华文明就像一炉烧红的铁水,流向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地,用坚韧的精神点燃抗击侵略者的怒火。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用牺牲一代人幸福的决绝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插上翅膀。
       “忍耐“和“包容”是中华文明韧性的一体两面,也是任何文明都应该具备的品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车同轨,书同文”政策,是一种文明的吸纳。儒家文化传世至今,虽然表面上看是一枝独秀,但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是经历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的成功不能说仅仅是这一派学说成功,应该是包容性文化的成功。文明如果想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仅靠自身的源动力是不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最终消失并融入中华民族,给中华文明提供了异族的文化基因,也催生了新的源动力。可以说中华文明外来文明的进入既是挑战,更是机会。中华文明两千年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容纳、吸收、消化其它文明的能力和魄力,随时会戛然而止。
       文明的发展应该是内敛的,任何扩张性文明都不会持久;文明的发展也应该是开放的,任何故步自封和民族主义性的文明都不能成为世界性的文明。如何掌握和解开文明发展的秘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