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处的人,不控物,不怨人,来去自由,得失随意

 江山携手 2019-06-09

/独处,滋生了一个人的力量

By易说莲花 原创

叔本华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他才能完全做自己。一个不喜欢独处的人,是对自由缺乏热爱的人,因为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能获得自由。

以前的我,是人群中的开心果,无论去哪里都会呼朋唤友,生活是热闹的。周末一定要找朋友一起玩,喜欢身边有人陪,无法忍受一个人的孤独。所以,那时的我,还没读懂叔本华,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这就种生活理所当然,从来没想过改变自己。

一个人要走什么样的路,与其说是自己选择的,不如说是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在推着你。你认为是自己下的决定,自己做的选择,自己在主宰命运。等你走过的路足够远,蓦然回首,你才发现,人很难凌驾命运。驾驭命运的唯一办法,是让自己成为命运的一部分,心随之动静,行随之远迩。

我没想过要成为一个独处的人,命运却让我成为一个热爱独处的人。

我那么爱热闹,是人群中闪亮的星,怎么会变成一个寂静的人,并甘之如饴呢?你的意识层次改变了,人心也就变了;心变了,言行举止也彻底变了。

热闹的人,像一颗在风中飘动的尘埃,永不止息,他们时刻享受着生活,唯独没有机会沉淀自己的力量。一旦命运发生转变,面对爱、恨、情、愁,生、老、病、死的袭击,他们马上陷入情绪的困扰中,感到痛苦和无助。这是人生的常态。

独处的人,就像一个世事的旁观者。他们身在其中,随凡尘起伏,和其光,同其尘,喜怒哀乐样样有,只是不沦陷。因为,独处滋生了一个人的力量

一个人在独处中,不但可以得到最大的自由,还可以得到最大的滋养。人就像一台手机,而独处,就是给手机充电。

有些人一辈子都不独处,不给自己充电,所以他们只能抓住物质,抓住亲近的人,从中寻找力量和安全感。

有些人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独处,这样就能及时地充电,保持精神的饱满。他们不控物,不怨人,来去自由,得失随意,怡然自得。更重要的是,在独处中,可以慢慢看清生活的真相,悟到命运的规律,慢慢地,独处的人会成为一个智者。

《道德经》老子,是一个大智者,也是一个得道者。只说他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不知去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很多人没读懂这句话的含义。为什么天地和圣人“不仁”?因为他们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

他们对天下万物都一样,不偏不私,表现出来就是不仁不爱。这种“大我”的境界,一般人无法承受。因为我们有根深蒂固的“小我”,喜欢被关注,喜欢得到优待,所以我们离不开亲人和朋友,这些人都关心和关注我们。

达到“大我”境界的人,是得道的人,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不是凡人体会的孤独,而是另一个精神世界的圆满。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我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

易说莲花:这几年来,很少感觉到孤独。如果真的要挖一点孤独出来,那就是这种公正者的孤独。

尼采描写的“公正者的孤独”:

所谓公正,就是无论什么原因,无论对谁,都保持相等的距离,无论是对亲近的人,讨厌的人,爱的人,乃至对自己都一样。

人们可能会将这称为“孤独的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