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六国后秦之第二位皇帝 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

 陆一2 2019-06-09

 后秦虽然打败周围的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控制了关中,但占据陇西的苻登坚持与姚苌为敌,使它不得安宁。苻登是苻坚的族孙。苻坚、苻丕父子死后,他继立为帝,拥有部众十余万人。姚苌及其弟姚硕德多次与之攻战,始终未能将其消灭。建初九年十二月(394年1月),姚苌病死,其子姚兴嗣立,苻登仍是后秦王朝的强大威胁。

十六国后秦之第二位皇帝 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

姚兴(366年---416年),字子略,羌族,赤亭为姚苌的长子,后秦第二位皇帝,394年---416年在位22年。后秦建国时被立为皇太子,嗣位时年二十四岁。前秦时期,姚兴曾作过苻坚的太子舍人。

十六国后秦之第二位皇帝 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

姚苌初死,落在姚兴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他不仅要对付苻登,还要防范后秦政权内部的各种势力。因此,姚兴没有马上发丧,决定暂不称帝。自号为大将军,以辅政大臣尹纬为长史,狄伯支为司马,整顿军队迎击苻登。姚兴临危不乱,从容镇定。首先以奇兵突袭咸阳,将刘忌奴擒获,消除了后顾之忧。然后,亲率大军赶赴废桥,解救始平。废桥一役是决定姚兴命运的一次重要战争。它为后秦最后消灭苻登、称霸关陇奠定了基础,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姚兴的威望,巩固了他的地位。战后,姚兴正式为姚苌发丧,并在始平附近的槐里即位称帝。

弘始五年(东晋元兴二年,403),后秦向南方扩张领土,取得成效。当时东晋王朝内部发生变乱,荆州刺史桓玄从上游起兵,长驱攻入建康。这一年,姚兴先后攻取了东晋的南乡、顺阳、新野等十二郡土地。同年,后秦的军队还重创了仇池(今甘肃成县西)的割据政权,迫使仇池王杨盛送子为质,接受姚兴的封号。征服陇西之后,后秦的疆域"南至汉川,东逾汝颍,西控西河,北守上郡",成为十六国后期国力仅次于后燕的强盛王朝。

十六国后秦之第二位皇帝 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

对内部抑杀羌、汉族豪强,放免奴婢、训练都县狱史以慎断刑狱。他本人经常在咨议堂,旁听判决,尽量避免冤狱的发生。请著名高僧鸠摩罗什等翻译经籍多卷,在姚兴的提倡和鼓励之下,后秦举国上下崇信佛教,一时寺院佛塔林立,仅长安一地的僧人就有五千多人,各地事佛的人达到"十室而九"的地步。使佛教在北方广为流行。

姚兴继承姚苌的政策,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姚兴特别指示各地关卡,对来往的儒生,一律放行,不许刁难。姚兴素以精通典籍声闻遐迩,政务之暇,经常在内宫召见学者,和他们一起讲论道艺,错综名理。其中一些善于为文的人,被姚兴安排在身边,参管机密,起草诏书。姚兴提倡儒学意在维护统治,但在客观上为保存和发扬汉族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十六国后秦之第二位皇帝 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

弘始十六年(414年)五月,姚兴突患重病。后秦皇室内部发生权力之争,几乎演成大规模的内战。不久,姚兴再度患病。姚弼故伎重演,称疾不朝,又开始在府第聚兵。姚兴气得发昏,在处决姚弼的几个党羽之后,召集群臣商讨逮捕和惩治姚弼的办法。然而姚兴只是一时之怒,数日议而不决。消息走漏,姚弼的党羽磨刀霍霍,十分活跃。姚兴害怕兵变,被迫下令逮捕姚弼,但又暗示姚泓出面来说情,并以此为词将姚弼赦免。

后秦弘始十八年(416年)二月,姚兴病势转重,自知不久人世,遂下令太子监国。姚弼的党羽在谋杀姚泓和劫持姚兴的计划未逞后,开始策划入宫作乱。姚兴终于下令收缴姚弼的武装,逮捕姚弼。姚弼的死党姚洸误信姚兴已死的谣传,带兵攻打端门,皇城内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姚兴勉强支撑病体,被人扶到殿前,宣布处死姚弼。乱军失去斗志,溃散而去。事变平息的第二天,姚兴病发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十六国后秦之第二位皇帝 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

典故:

羌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最早约有一百五十余种部族。姚兴祖上的烧当羌(又名研种羌)属于其中较大的一种。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尔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老幼皆宜接受,无论是老大妈小沙弥还是达官贵人,其经文几乎家家有一本,从其译本出现,流传至今经历1600多年而不衰,其家喻户晓的流行程度有目共睹,在中国译经和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十六国后秦之第二位皇帝 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
十六国后秦之第二位皇帝 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
十六国后秦之第二位皇帝 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

弘始七年(405年),姚兴在长安开辟逍遥园,以此处作为僧人鸠摩罗什的译经场。鸠摩罗什之父为天竺人,娶龟兹女生罗什。七岁时,罗什随母出家。青少年时期,他曾游学罽宾、月氏等国,初学小乘,并旁通婆罗门哲学;后改学大乘,精研《由论》、《十二门论》等经典,称誉西域诸国。吕光平西域,携罗什至凉州。弘始三年(401年),姚兴出兵破后凉,迎罗什到长安。鸠摩罗什至长安,时年五十八岁。初住草堂寺,收纳僧徒三千人。姚兴待罗什以国师之礼,尊崇备至,常亲率群臣及僧众听他讲经。罗什在凉州十八年,因此通晓汉文。他发现汉文译经与梵文原经出入甚大,遂向姚兴建议重新译经。姚兴除为罗什开辟译经场外,还选名僧僧略、僧迁等八百余人为其助译。姚兴不但为罗什译经提供种种方便,有时还亲自参与翻译。他让罗什持梵文经本译成汉文,自己对照汉文原书,综合理义,进行考校。《广弘明集》中现今保留有姚兴同罗什等人探研经义的一些材料。经罗什之手,前后译经共有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在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译经是件大事。龙树中观宗大乘学说的主要经典,由罗什最终译完;他还对小乘成实宗经典的翻译,作出了大量贡献。鸠摩罗什译经的态度比较严肃,力求译文典雅而又不失原意。从这个意义说,他的译经活动不但有利于佛教的传播,而且奠定了中国翻译文学的基础。

十六国后秦之第二位皇帝 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