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完了,有考的好的,肯定有考不好的,甚至有复读,乃至复读多次,仍然考不好的。 我们之前写过文章: 说的其实还是考的特别好的,和考的一般好的,以及那些准备出国念本科的高中生,怎么去选择学校,选择专业。 人总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总有考不好,只能读比较一般的学校,比较冷门的专业,或者出国念比较一般的学校。 今后,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比上一篇文章更有价值,因为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强。 我引入一个读者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顺便回答他,而是他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 这个问题能告诉还没有走入社会的孩子,其实高考失利,或者说念书失利,只是人生众多失利中的一小撮。 走入社会,仍然有无数这样的考验,在等你。 这个读者是这么问的: “.......省略一堆客套话...... 我是一名金融民工,年收入15万(税后)。15年那波股市暴跌我融资进行了操作,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这几年又陆陆续续贷了款,目前亏损大致70万,家里人都不知道我的负债情况,您说我该怎么办,很痛苦! 目前已成家,33周岁!盼复......”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回顾了一下,我好像总是习惯性的讲自己拉风的故事,很少有讲自己的糗事。 今天来一个,激不激动? 你们的激动是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 我们小初高的时候,体育成绩满分是100分,及格是60分,达标是35分。 按照规定,几个体育项目整体成绩必须及格,单项成绩必须达标,否则就没法毕业。 但我一直是特例,因为小初我大部分时候是年级第一,高中是班级第一。 在我们那个时代里,体育不像民国时期那样,动辄会让人家毕不了业。 比如吴宓这样的大师,当年跳远不及格,清华都让他延期毕业。 但80年代,90年代,体育基本是摆设。 如果你成绩特别优秀,校领导会叮嘱体育老师无论如何放你过关。 但我初三那年遇见了一次意外。 统一考试的时候,教育局的人都被打过招呼,各个学校里最优秀,但是体育无论如何过不去的那几个人,会被放水。 但是,后来上级忽然说要抽查,所以老师们无奈,就要求像我这样的,至少能有一项能达标,达标就是35分。 这样万一被查到了,他就让我当着抽查领导的面,去考那一项能达标的。 我选了跑一千米。 事实上,任何项目,我都没法达标,别说整体及格,整体三十分,我也做不到。 体育老师想了一个很奇特的招数。 他把全班女生集中在操场上,组成啦啦队,大喊我的名字,为我加油。 以至于全校师生,只要没上课的,都往操场上看。 对于一个初三的男生来说,当着所有女生的面,去上演自己的弱项,这种耻辱,就像被扒光了游街,还特么当众。 只见得,我的脸涨的像猪肝一样,小宇宙像从灵魂深处炸裂开来,愤怒从每一个毛孔中,散发开来。 那一刻,好像李小龙附体,就像在上演《精武门》。 面前摆着一张“东亚病夫”的招牌,而我,是去踢馆的。 当天,跑的像流星那么快,像圣斗士星矢打出的天马流星拳那么快,电闪雷鸣,光一般的速度,快的感觉自己超越了时间,无论是清脆的加油声,还是那一张张的笑脸,都在我面前凝固了...... 那一刻,我甚至想引用泰戈尔的诗: 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操场上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也来过...... 读者看到这里,多半以为我打破了亚洲纪录,起码也破了青少年全国纪录...... 其实我也想过......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等跑完了,老师一掐表,我达标了,平生第一次,后来看,读书生涯里,唯一一次。 40分! 满分是100,我的成绩相当于40分。 好不好笑? 其实一点也不好笑。 对于一个要吃一把西洋参胶囊,听八遍“男儿当自强”,才能考25分的人来说。 能考40分,这就是奇迹,这已经是燃烧了洪荒之力之后的奇迹。 我告诉你的故事是什么? 就是告诉你,一个人,一旦选择了自己的弱项,你拼到灵魂出鞘,也就40分而已。 假如我当年的目标是成为刘翔第二。 那估计我现在不知道在哪个健身房里打扫卫生,连成为健身教练,这辈子也遥遥无期。 可问题在于,我干嘛非得在弱项上死磕呢? 我干嘛不止损,不去试试别的路呢? 我们这个读者的问题非常简单。 假如你用一万块钱不能赚钱,凭什么你认为自己用一百万块钱,就能赚钱? 当你把一万块本金亏完的时候,你已经知道没做到,却还要追加投资,拒绝止损。 这就像当年我已经知道自己跑的这么慢,还非要花二十年,三十年苦练长跑。 如果在长跑这件事上,你认为止损是对的,那道理迁移到投资上,一模一样。 这个世界上有360行,不是只有一行。 即使是做金融,年薪15万,说明有很大提升空间。 做个分析师也有好几十万呀,做个首席分析师,也有好几百万呀。 还可以考虑交易员,理财经理,有很多职位都可以努力去尝试。 为什么不试试别的路呢?去考考证,去升升职。 我们曾经写过一个高考八次的,写过一个高考七次的。 我对那个七次的还比较认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每次复读,成绩都明显上升了。 这说明他的努力得到的是正反馈,所以他这么追加投入,还说的过去。 如果他越复读,成绩越低,那继续复读就是不智的。 这世上总有人喜欢拿李安,拿梵高说事。 但事实上,所有的天才,都是自己知道自己是天才,才肯投入这么多。 梵高早就知道自己是天才,虽然他的画卖不出去。 他不是没有自信,不是做白日梦的人。 他知道自己超越时代,但不愿意采纳像毕加索这种先迎合市场,等成为大师之后再扭转艺术走向的渐进模式。 换句话说,天才内心深处早就知道自己价值的,而不是别人臆测的那样,一定要等待大家认可之后,才获得自信。 所以,李安,梵高,那不叫傻傻的努力。 他们的船早就造好了,只是在等风来。 而大部分人面临的问题是自己根本没有船,风来了,风不来,有啥区别呢? 站在读书的问题上看,一定有人就是不善于考试的。 如果你尝试了很多次了,确实也尽力了。 不妨想想,不妨试试,看看自己做别的,是不是会比人强。 人家说读书好的做研发,读书差的做销售。 做销售的未必比做研发的前途差,很多时候,公司的一把手,都是销售出身的。 那如果你说,我试来试去,所有的路都找遍了,自己什么都不擅长,做什么都差点意思。 怎么办呢? 那这种,回炉继续教育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你看,绕了一圈,我们又回到教育上来了。 这里面的原因是这样的。 拿清华打比方。 清华的本科是最难考的,硕士次之,博士要容易的多。 越往下,它就越是大众化的选择,大众游戏,获胜都是难的。 就像篮球,足球,玩的人多,就不容易拿冠军。 而硕士,博士,越往上,就越小众,这就像曲棍球,保龄球。 拿个保龄球冠军,总比拿个篮球冠军容易多了。 所以不擅长考试,也不擅长社会上其它林林总总的工作,那回过头去,继续深造,继续教育,也是一种选择。 考不上好的,我还考不上差的了? 考个一般学校,去念硕士,去念博士,去熬日子。 一路念到博士,你可以去二本院校,乃至偏远城市的二本院校找个青年老师的职位。 现在高校教师,如果是热门专业,年收入也有20~40万之间。 当然那些年薪百万,动辄几百万房补的都是针对院士,千人,杰青。 但这不意味着普通青年教师就没有需求,这种对普通博士的需求,一直大量存在。 还包括各种职业院校,甚至课外教育机构,补习班等等。 这些都不要求师范类,都可以用熬学历的方式去达到目的。 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那就成为一个好老师,不能在短时间内优秀,那就拉长学习的时间,用学历的方式去累加。 这些,都不啻为一种选择。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如果你非要把目标定成成功,那肯定是小概率事件。 但如果你把目标定成有一份稳定工作,有一份稳定收入,过的还可以的中产阶级。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