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人口及能源已并列成为当代世界最突出的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人类的生存环境究其本质是地质环境,它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相联系和制约的统一整体,离开了地质环境就无法完整地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由于全球人口激增和人类经济活动日趋频繁,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减轻人类自身经济技术活动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破坏。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门研究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新学科——环境地质学,在前联邦德国和北美等国应运而生。环境问题成为1992 年8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关心的主题。可以预言,环境地质学将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地质学分支。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事物——大气、水、土地、岩石、矿产、森林、山脉、动物和植物等的总称。环境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大,向下可至地壳深部,向外可达遥远的宇宙空间(斯特拉莱,1987)。 地质环境( ge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可及的岩石圈之总称,它又称为自然环境。人类在地质环境中诞生、繁衍,又从地质环境中直接或间接获取各种资源,加工成为人类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人类生活在地质环境中,有赖于地质环境,因而必须保护和改造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environmental geology)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地质学学科,是运用地质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观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质现象,以及各种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便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对其作用定量评价和预测,提高人类的环境质量。环境地质学较其他地质学分支学科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它也是环境科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①主要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原生地质环境( origin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或第一地质环境) 问题,例如由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冰川、膨胀土、地方病、海岸侵蚀等引起的环境灾害;②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次生地质环境(secondar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或第二地质环境)问题,例如由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滑坡、土地沙漠化、处置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及咸水入侵等造成的环境灾害等。 注:'天天学普地'栏目的内容摘录自舒良树版《普通地质学》 文字:星期二 美编:鲁方圆 校对:张 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