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铸铜遗址出土神秘陶模,发现了一个关于文物的秘密

 历史解密坊 2019-06-10

考古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考古专家曾经在一处遗址地,发现了一件特殊的文物。也正是这件文物的出土,让专家们欣喜若狂,因为它预示着还有很多青铜器尚未被发现。它究竟是什么宝贝?为何专家会这样确凿的说法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52年,山西省侯马市牛村古城南处,曾有不少农民一直在此地取土,还经常会挖掘出一些奇形怪状的陶器。农民们也没当成一回事,便将其纷纷丢弃在一旁,有的还拿回家做了生活用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考古专家在乡间做文物调查时,发现了此事。在他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后,立即对考古部门进行了汇报,随后一大批专家前来进行保护性发掘。通过努力,专家果然在此地发现了一座东周遗址,据考证,该遗址大致年代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范模,多数以礼器、乐器范为主,还有不少的车马具范、生活用具范以及少量的工具范。在众多陶范中,专家们发现了一具长相极为特殊的模范,它的造型类似于兽头,称得上是众多陶范中的异类。
此时我们就有必要说一下陶范的作用了,它们的作用很简单,就是铸造青铜器所用到的模具。对于兽头究竟属于哪种动物,专家猜测了很多情况,最终在深入研究后,一致认为该兽头就是虎头,因此专家将其命名为“兽(虎)头半形母范”。

该器物长8.1厘米,高11厘米,厚6.2厘米,其背面平整,嘴下部和头后部略微残缺,从兽头陶范的形态来看,它所铸造的器物,应该是某种大型青铜器的附加配件。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虎头范既然如此逼真,人们是如何利用它铸造青铜器的呢?其中的步骤非常复杂,甚至让人在了解到全部制作过程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

虎头范为陶制,属于半模母范,在古人想要制造青铜器时,需要用陶土将虎头范分两部分包裹住。待陶土彻底干透后,将两部分陶土分别取下,此时两块半陶的中空部分,就可以合成为一具完整的虎头模具,将铜汁倒入其中,便可以轻松的制造出虎头青铜器了。
通过对虎头范的科学检测,专家们在其表面发现了大量的生陶土物质,此结果足以表明,该虎头范曾多次被用来制作青铜器。注意到这一点之后,专家们当时高兴的不得了,因为他们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古人已经用虎头范制出如此多的青铜器,而现今发现的虎头青铜器却微乎其微,也就说明在我国还有大部分的虎头青铜器尚未出土,而且从虎头的大小形制来看,这些以虎头为附件的青铜器,也绝对都是体积不小的“大家伙”。
在如今的考古发掘中,大批的青铜器文物出土,受到了相对重要的保护,然而这些看起来数量庞大的文物,其实也只是中华几千年文明中所有文物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文物等待着被发掘和研究。

考古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还原历史的道路上,考古专家们依然做着不懈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带着虎头附件的青铜器都会一一出土,使华夏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