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男,1920年生,山东德州人。先生幼承庭训,读经书,习医术,于经、史、子、集多有涉猎。青年时代悬壶鲁北,享誉一方。1957年始先后执教于山东中医进修学校、山东中医学院,讲授中医妇科、伤寒、温病、医学史、各家学说等,医教研并举,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主编《医学史》等著作,最终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01 崔某,自幼多病,18岁初潮,周期延后,色淡量少,白带清稀,乳房平坦,有轻度痛经,常感脐下发凉如冷气煽动,已婚6年未孕,曾服鹿胎膏、定坤丹、艾附暖宫丸。从其身形瘦小,基础体温低,性欲淡薄,以温肾补阳为主,用验方小温经汤(当归、肉桂、巴戟、仙茅、肉苁蓉、仙灵脾)加续断、吴茱萸、小茴香、紫石英,每日1剂,配合使用虾肉、蛎黄、羊肉。10帖后,面色晦暗消退,症状逐渐缓解,已无腹内冷煽之感,由于月经仍未来潮,又加入“功比四物”的丹参调养肝血,通利冲脉,隔日1剂,继服10帖。三诊时经血下行,血量增多,脉搏较前有力,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精神转佳。嘱其照第一方续用,改为3日1剂,服10帖为1个周期,再加入丹参,月经过后即减去,长期应用。 时隔半年,于1965年夏季突然来函云:“最近经常恶心,甚至呕吐,有嗜酸现象,到医院查妊娠试验阳性。”说明已经怀孕。 【按】此案属于肾虚宫寒,与体质素弱,经期受凉,营养不佳有密切关系,因肾阳亏虚,冲任二脉功能减退,胞宫缺乏温养,影响了孕育能力,前人形容为“寒潭无鱼”。其治疗,一方面“益火之源”温煦命门,鼓舞肾间动力,用肉桂、巴戟、仙茅、续断、肉苁蓉、仙灵脾驱下焦之寒,行气止痛用小茴香、吴茱萸;另外,也是师法叶桂以当归、紫石英补冲脉,调理月经之本,有利“种子”。同时小茴香、吴茱萸、紫石英三药,尚有温经、散寒、暖宫的专长,全方综合,具有多种作用。 先生经验,凡肾阳不足,血海空虚,子宫发育欠佳而不孕的,宜重用巴戟、仙灵脾、小茴香、紫石英,3-6个月为期,效果确切。 02 刘某,因家务纠纷,又“不得隐曲”,精神抑郁,经期无定,行而不畅,来潮前心烦易怒,乳房发胀,有时乳头痛,痛不敢触衣。西医诊断结论不一,或云经前期紧张,或云输卵管粘连,或云子宫肌瘤,而后又皆排除。既往月经正常,近两年逐渐变化,血黑有块,行经时,少腹作痛似棍棒搅刺。右手脉弦,左尺见涩,舌边一侧有数点紫斑沉着。依据气病日久郁必归肝,血行瘀自去的理论,应“解结”“决闭”,疏其气血,令“木郁达之”而致和平,用加减少腹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肉桂、蒲黄、五灵脂、炮姜、小茴香、桃仁、细辛、大黄、沉香),月经过后,每日1剂,连服8剂。复诊时经血已见,腹痛缓解,乳房能扪及小块状物。故加入橘叶、醋柴胡行气散滞,因势利导予以宣化。1965年3月来济,已坚持5个周期调治,情况良好,乳房未再胀痛,硬结几乎消失,月经闭止,妊娠反应阳性。嘱其少咸食,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忌浓茶、香烟、烈酒等。翌年5月陪母求治高血压,询之,已顺产一男婴。 【按】本案为气滞血瘀,发病因素主要是精神刺激,致肝失疏泄,不得条达,从而气行不畅,血运受阻,既不能摄精成孕,受精卵也难以在子宫着床发育。根据四诊合参,易怒、乳胀锐痛且有硬结,属突出的肝气内郁症状,其他见症则为瘀血停留的临床表现,故治疗重点应放在活血散瘀上。以当归、川芎养血,赤芍、桃仁活血,肉桂、炮姜温经,小茴香暖宫散寒,沉香、延胡索降下行气,蒲黄、五灵脂逐瘀,肉桂、细辛气雄而烈,通利气血,大黄一味,破血开结可导之下行。其中延胡索、小茴香、细辛、五灵脂、沉香还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在二诊时,尽管患者乳头锐痛的症状减轻,但聚结的硬块并未随之而消,故加橘叶、柴胡二味,取得捷效。 先生对不孕症的诊疗,所处方大多不离细辛、肉桂、蒲黄、五灵脂、沉香、大黄等品,且常配合成药大黄蟅虫丸,显然很重视祛瘀生新之治。 本文摘自刘桂荣、阎昭君《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特表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