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_叩门_与_进门_谈_项脊轩志_中的母亲描写

 昵称38437329 2019-06-10

“皎皎明月夜,拳拳母子情。”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归有光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正因为如此,他对于母亲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

《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是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勾起我对母亲的怀念。又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两个细节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

这一扣一问,固然写出了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但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为什么不“进门”安慰?“进门”安慰岂不更能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抚和关怀?

是“母亲”家务繁忙,无暇照顾女儿?归有光《先妣事略》记载“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文中提到了家中的大小儿女,母亲除了要照顾他们外,还要做女红,虽然家务繁忙,但家里却弄得整齐干净,可知母亲是一位能干的妇人。可见,家务繁忙不是无暇“进门”照顾女儿的借口。

是“母亲”怕女儿撒娇,见到自己闹得更厉害?俗话说:“小孩见了娘,没事哭一场” ,小孩子都爱在母亲面前撒娇。难道母亲怕女儿撒娇就不“进门”哄一哄?归有光在《先妣事略》说,母亲对待下人很有恩情,即使偶而打他们几下,背地里也不忍说她们的坏话。说明母亲心地善良,能

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封建社会,男性是主要的社会生产力,随着儒家思想的升高成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父权理念上升到了极至,特别是随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三从四德”等思想在民间的普及,最终导致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是很高,产生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身为封建社会的母亲,可能会受此思想的影响。但“手心手背都是肉” ,哪一位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何况是“呱呱而泣”的婴儿?看来,这不是主要原因。

难道是“母亲”生病了?归有光在《先妣事略》中写道: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生有功。可知“母亲”一生生育了六次,一年连着一年。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是婴儿的“呱呱而泣”惊动了居于中闺的产后的年轻少妇,产后的少妇身体虽然虚弱,但仍然起身来到隔壁门前,“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乳母“从板外相为应答”。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产后的少妇朴素的衣着,慈祥的面容;我们也似乎可以听到少妇柔柔的询问和静静的轻轻的叩门声。这才是“母亲” 不能“进门”安慰女儿的真正原因。这样的母爱难道不更无私伟大吗?正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从表面上看,“进门”安慰女儿似乎更合情合理,更能表现母亲对女儿的关爱。实际上,作者自幼丧母,“叩门”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深情;结合“母亲”的身体状况,“叩门”更能把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催人肝肠;同时,“叩门”可以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崔玉兴王玉香 山东省商河县第二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