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二十八章 知其雄——大制不割

 章江之邻 2019-06-10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知道自己雄强时的状态,却要谨守住自己雌柔时的底线,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小溪,成为了天下的小溪,恒常的德就不会离散,可以回归到婴儿一样的状态。

知道怎样才是白的状态,却要谨守住黑的底线,把它制成天下的模式。有了天下的模式,恒常的德就不会有差错,如此也就可以回归到无极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荣誉,却谨守住耻辱的底线,把这个作为天下人的食粮。有了这些精神的食粮,恒常的德才会更充足。这样就可以回归到原始的淳朴的状态。

这些淳朴的风气就象是一个个工具啊,圣人用这些工具就可以把各地治理好。所以说好的非常全面的制度不可以分割。

知是知道,既是让自己知道也是让天下知道。

雄是指雄起的时候。雄起的时候就是打架的时候,是进攻的时候,是展示力量的时候。知其雄就是知道自己雄强时的状态也就是知道自己倾尽所有的力量进攻时有多大的能量,这是知己。雌是指雌伏。所有的动物在交配的时候都是雄性压着雌性的,所以雌伏就代表着配合不反抗。守其雌的守字表明雌伏也是有底线的。守就表示有底线,如果越过了这个底线就会不配合甚至会发起反击,就像战争一样,守就要有一个阵地有一条线只要敌人越过了这条线就开火,否则守什么。守其雌就是守住雌伏的底线,只要不越过这条线就继续配合。这样做有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底线很清楚,雌伏的一方虽然早就有力量可以不配合甚至发起反击,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有能力发起反击(因为知其雄),但是他却一直坚守底线,在底线没有被突破的时候没有不配合,所以一旦底线被突破他不配合的时候就已经站在了道德的高地,所有人都会心向于他支持他甚至加入他,所以讲“为天下溪”。溪是指小溪,小溪是在大山底下汇集所有山上的细流而形成的一股水流,这股水流一旦汇集在一起就不会再离散而会一直凝聚在一起向前走。所以为天下溪就可以做到常德不离。常者恒也,常就是一直坚持的恒常的原则。德是大家对道的共同认识和理解以及基于这些共识所产生的践行是凝聚一个团体具有广泛凝聚力的共同观念和被大家认可的行为方式。离是离散,不离就是不会离散,是凝聚在一起是向心力强大的表现。所以常德就是大家都会尊守的恒常的被大家认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千千万万条细流之所以可以汇聚成一条小溪是因为所有的水流都具有水德,相同的德使它们汇聚在一起然后万众一心的向前走。同理只要所有人凝聚起相同的观点有相同的德而不离散就可以万众一心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向前走。“为天下溪”就可以汇聚天下民心,“常德不离”就可以做到万众一心,做到了万众一心百姓就没有其他的想法而只有一种社会共识,这样的百姓是非常单纯的,单纯的就像婴儿一样,所以说“复归于婴儿”。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做到这些的方法就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雄,守其雌”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我很强壮我也知道我很强壮而且大家都知道我很强壮,但是我从不恃强压人,别人要求我做什么我总是配合只要不超过底线。能做到这样所以才有向心力凝聚力,“为天下溪”就是有向心力,“常德不离”就是有凝聚力。有向心力有凝聚力又有相同的理想,其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心思一样一心一意团结在一个思想下,像婴儿一样心思单纯而没有其他的想法。

白是白天表示的是正确的光明的可以在阳光下见光的东西,黑是黑夜表示的就是不正确的黑暗的不能见光的东西。知其白守其黑就是指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光明的但是却要守住黑暗的不正确的底线。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光明的什么是黑暗的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是有共识的,但是在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中什么人都有,一些好的东西应该发扬光大的东西你我都知道是好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要求所有人都成为先进分子,只要他不做坏事不突破黑暗的底线我们就应该容忍他,一旦他做了坏事突破了黑暗的底线我们就不能再容忍了而应该对他实施制裁,这就是守其黑。知其白就是让“白”的为天下所知,就是要让天下知道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又是应该发扬光大的,让这些光明的先进事迹发扬光大以带动社会风气的向上。守其黑就是要守住法律的底线,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必须得到制止,违法犯罪的人必须得到制裁。“知其白,守其黑”就是要明确什么东西是可以做的应该发扬光大的什么底线又是不可以被突破的,而且这些还要让让天下人都知道并且变成模式成为制度固定下来,成为治理天下的样式,所以说“为天下式”,式就是样式模板是制度。为天下式就是要成为法律条文固定下来成为治理天下的模式,在现代这就叫法制。有法制了,给人们的行为划了红线了也就是相当于给人们的思想划了一个框框,不能做的事情大家就不会去想了,留下的能想的能做的都是社会共识所允许的,所以大家的行为就不会出什么差错每一个人的德也不会出什么差错,这就叫“常德不忒”。德是对道的认识理解和践行,一个社会对社会之道的认识理解和践行就是一个社会的德,社会共识就是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对这个社会的道的认识理解解和基于这些认识理解所产生的行事方法,所以一个社会的共识就是这个社会的德。忒是差错的意思,不忒就是不出差错。大家都不出差错,所有人的德都是良德,那这个世界上还有坏人吗?没有,全都是好人和更好的人,所以就没有好坏这样的两极分化,没有两极就是无极,所以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无极就是说大家都是一样的人。

荣是荣誉,“知其荣”就是知道什么是荣誉还要大力推广什么是荣誉,让大家都知道怎样做才会有荣誉。辱是耻辱。“守其辱”就是要守住耻辱的底线,不能让耻辱的事发生了还像没发生一样。这就是要树立一个社会的荣辱观,是要为社会寻找到精神的食粮,所以说“为天下谷”,谷是谷物是粮食,这里是指精神食粮。有了荣辱观,大家都崇尚荣誉,都耻于做耻辱的事耻于做耻辱的人也不跟耻辱为伍。到处都崇尚荣誉人人都荣誉感满满,那自然是处处都有正能量,人民个个都非常的淳朴。这就叫“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足是充足,朴是淳朴。

人民淳朴,民风淳朴厚道,这种淳朴的风气四散开来就像一件件衡量道德法制的器具一样在衡量着周围的一切改变着周围的一切,圣人就用这些淳朴的民风就可以管理好这一切。这就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官长本意是官府派出的管理者的意思,这里就是管理的意思。但是圣人是怎么做到用淳朴的民风来管理好百姓而不需要大费周章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管理的呢?首先要让百姓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大家没有杂心。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达到的“复归于婴儿”;其次大家的行为都有底线,不做社会共识不认同的事,不成为不合德的人。这就是“知其白,守其黑”所达到的“复归于无极”;最后,所有人都崇尚荣誉远离耻辱,其最后的结果就是人民无比的淳朴,就好像什么都不懂的原始人一样处于最朴实最本真的状态。所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人民的心思太多太杂不行,什么都敢做不行,没有荣辱感做什么都一样不行。三种措施缺一不可,所以说“大制不割”。大是全面的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程度非常深的意思。大制就是指非常全面的广泛的程度非常深的制度,不割就是不能分割不能只执行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而必须全部都做得很好才能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所达到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可以说这是老子个人对理想社会的政治设想。在老子的设想中如果要是实现这样的社会必须分三步走。首先必须要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的“复归于婴儿”;其次必须做到“知其白,守其黑”的“复归于无极”;最后要做到“知其荣,守其辱”的“复归于朴”,然后自然就能达到“朴散则为器,圣人以之为官长”的理想境界。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所以叫大制不割。

老子说的这种理想社会一直都没有出现过,那么这里为什么要讲的这么详细呢?老子讲的其实是做事的方法,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一件事情应该分几个步骤去做那么每一个步骤就必须做到而且必须做好,这就叫大制不割。大制不割是做好一件事情必须的步骤尤其是一件庞大而复杂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