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端午節 真該感謝昨晚的一場大雨。 雨過端午的清晨,氣溫降下來了,空氣清新了,心情不壓抑了。 我曾經多次體驗過,儘管端陽節前烈日當空,酷暑難耐,可總有一場雨將息息。 母親說,老天爺養人,肥肥壯,人養人,皮包骨,天老爺要做人情,普天下人都有享受。每年仲夏端午,不管溫度多高,都有天降甘霖,上蒼有龍,做什麼?“龍上水”。那是老天爺專門為劃龍船漲的,叫漲端陽水呀! 天與人有的約定,不僅僅是春華秋實,還有風調雨順,幾乎個個兌現。 對於天人感應,我並不那麼全信,人都有不守諾言的時候,何況天呢?但往年一次又一次的驗證,老天爺確實很守約的。 後見《易經·乾卦》,天上果有龍焉!第五爻的爻辭有關記載:“飛龍在天”;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 今年的端午節,蟄居老家,鄰居紮了粽子,送一串給我,弟從自家黃泥塘裏撈了魚,給一條給我,菜園裏新鮮的辣椒、茄子、絲瓜都有了,炒兩三個菜,節就那樣簡單地過了。 節是過了,總覺得不對勁兒,空時不空節啊! 端午是個盛大的節日,傳統的“一年三節(春節-端午-中秋)”之中的一個大節。回憶父母在的時候,那端午節是很鄭重其事的,便是節前就凸顯出來。家家門前是要插香蒲、艾葉的,妹妹是回娘家的,小孩子是要畫額、配香袋的、掛五色線的,母親是很早準備好的,每端簝葉飄香時,就開始採摘,接著是浸糯米、煮簝葉、紮粽子、蒸粽子。節日的中餐桌上滿滿的,起碼是雞鴨魚肉上十個菜,還有一碟雄黃大蒜,非常豐盛,至於看劃龍船,那時徒步二三十裏外的也會去的,而且看的人多,可以說擠滿兩邊河岸,小孩子看不到,往往騎在大人肩上,一個勁地呐喊”加油!加油!”若論感覺,那是“河中划船,氣死岸上人”! ![]() 回憶舊時的端午節,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那時的端午節真像個端午節。 其實,端午節是一個很值得懷念的節日,其歷史文化根基可以追溯到屈原、曹娥、伍子胥。 屈原,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鼎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滅,就是有一種民族的靈魂、精神,如一如往昔追思愛國情結。若論中華民族根植最深、影響最久的精神品質,一定是愛國精神。而在屈原身上,凝結了中國人數千年來對愛國情懷最深重的寄託。我對郭沫若心懷景仰,他在考古、歷史、戲劇、書法等方面的貢獻,很少有人企及,尤以他在抗戰時候1942年重慶發表的《屈原》,更是郭影響最大、最震撼人心的劇作。 ![]()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我不知道在那抗戰低潮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屈原的形象激勵多少愛國志士為之前僕後繼?我不知道借嬋娟之口,讓幾多漢奸無地自容? 在這個熱鬧紛紜的時代,我重讀《屈原》,回望民族命運,深感唯有愛國,才是中華民族自強復興的主弦! 曹娥,是值得國人宣導的。她對父親的孝道,可以說感天動地。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尋覓不見,即使跳到江中也要找到父親的遺骸,那是多麼剛烈,多麼虔誠!在現時看來,多少人不能理解!那又有多少人對父母缺失孝敬?多少兒女錦衣玉食,而讓父母離落荒野?人倫不孝,誰還願意生男育女?後來誰繼? 伍子胥,忠臣。他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一個國君,不明忠奸,悲劇活該!而為君獻出生命的忠臣,是值得歌頌的。 看,端午節,一個節日所釋放的:愛、孝、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多麼重要的! 愛國是本分,是職責,是心之所系。一個人不愛國,甚至欺騙祖國、背叛祖國,那在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丟臉的,也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孝道是本色,也責任,是情之所歸。一個人不愛父母,甚至疏遠父母,虐待待父母,那他在社會、在自己生活圈子裏都是被人看不起的,還談得上什麼立身?忠誠是人的本質,是人品,是理之所然。一個人不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事業,相反,殺君奪位,即使得計,歷史上也是被人唾棄的。 我問孫子““端午節學校有什麼活動?” “沒有。還不及耶誕節,不,還有什麼情人節,就是廣告裏都有男孩子和女孩子親嘴的那個鏡頭,好玩!”孫子脫口而出。 啊!多麼天真的孫子!多麼糊塗的教育! 節日是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承繼,而肩負文化傳承的學校,有多少抓住過了這一契機?讓天真的孩子長精神,增加一份純真? 我有想起兒時的端午節來:那一邊唱一邊跳的情景:“端午節,香廚房,簝葉香,香滿堂,香蒲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四方吉祥!” ![]() 而對於眼前端午節,噫噓唏! 一半淡薄,一半憂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