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姓得姓(氏)祖老童的考证

 开心一天abc 2019-06-10

【摘要】老童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神名,颛顼之子,黄帝之曾孙,原名卷章,童姓之始祖。能唱善歌,所以后人,以名为姓,由此产生童姓。古籍缺乏详细系统的记载,但家谱中有记载

关键词老童 得姓(氏)祖 考证

老童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神名,颛顼之子,黄帝之曾孙,原名卷章,童姓之始祖。能唱善歌,所以后人,以名为姓,由此产生童姓

 1、老童其人

老童是上古时期的一位神话人物。

据传说:颛顼子老童,原名卷章,天生一付好嗓子,学鸟鸣能引来百鸟。颛顼晚年,诸侯黎氏作乱,他亲率部队前去讨伐,黎氏英勇作战,颛顼的士兵却怯战。颛顼帝灵机一动,叫儿子高声唱歌,其歌洪亮有如钟磬,又有音乐的韵味。士兵听了热血沸腾,斗志顿起,而黎氏听了却心惊胆战,斗志全消。黎氏之乱很快平定。又命令儿子作乐以淳化百姓,奇怪的是此子至老,声音不变,依然如孩童般清脆,所以人称老童。其后人就以其名为姓,奉老童为童姓始祖。

家谱中的老童像

2、史料记载

有关童氏的姓源,史书、家谱都有记载:

“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见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

“童氏,颛顼生老童,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今建昌有此姓,望出渤海。”(见南宋郑樵撰《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

春秋战国时史官编撰的《世本》载:“颛顼娶于滕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生重黎和吴回。”

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载:颛顼娶于滕玟氏,谓之女禄,怀妊六十余年,产生一子。两鬓火发,须眉皓白,顶额有‘老童’二字,振之有声,音如钟磬,能知天地阴阳之理。帝异之。封于河东,掌山林云师,后居騩山,为騩之神。子孙遂以童为姓,盖祖老童也。”

由此可看出,老童是童氏的最早得氏祖。今因“姓”“氏”合一,故也称为得姓祖,是公认的童氏最早的祖先,这是童姓的一次“命姓受氏”

老童又名卷章,在我国的姓氏源流史上,同时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在帝喾高辛氏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即重黎和吴回,是老童的儿子。重黎一系的子孙,是后世出现的司马氏;后来,吴回后代中的一支发展成为楚国的先祖,吴回一系的子孙,繁衍广泛,后世出现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可以说全是其后代。这两支世系,又都源自老童,他们是同宗而不同族的一大家族。

3、老童生活在何时、封地、居官及后居于何处

1老童生活在何时

根据黄帝(前2717-前2599年) 颛顼(前2514~前2437)的生活时间推算,老童应生活在公元前2450年前后。

2)老童的封地

从上文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谱载可知,老童的封地在“河东”。那“河东”是在何处呢?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擒杀蚩尤,打败炎帝,在中原建都立国,国家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制,是由众多酋邦王国组成的。无论中原地区,还是四裔之地,均是方国林立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继黄帝之后,颛顼、帝喾、尧、舜、禹相继为天下共主。这一时期,君主即位实行的是所谓的禅让制,实际上这些君王都来自黄帝族,是世袭制的一种原始形式。君王的权威虽来自于个人的能力,但更需要各方国的拥戴。

根在河洛碑

夏、商、周三代,王畿一直是洛阳,在王畿内的各城邑是由众多诸侯统治的,这些区域构成了一个个方国。这些方国中,较重要的有费国、滑国、甘国、邬国、蒍国、莘国程国等。

也就是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及至夏、商、周三代,统治中心都在以今河南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古时这一地区称为河洛。那“河东”即在此河洛之东部,与老童后居騩山,为騩之神地理方位相符。騩山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南部的新密县。

河洛,原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现多指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

河洛地区的地域范围

河洛地区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

河洛地区图

3)老童的居官

从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谱载我们还可知道,老童掌山林云师,这就是老童在黄帝、颛顼帝时期的职官。

云师,黄帝时的官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杜预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裴駰集解引应劭曰: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南齐书·百官志赞》:百官分置,惟皇是职,云师鸟纪,各有其式。南朝··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云师火帝,非无战阵之风;尧誓汤征,咸用干戈之道。

也就是说,老童是掌管山林的官,那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自然资源部部长。

4)老童后裔居于何处

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还载:老童“后居騩山,为騩之神。”史籍(主要是《山海经》)也记载,老童居騩山。

騩山,在今河南新县西南,也属河东之范围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河南新密县有大騩山,即今天河南省新密县大隗镇的大隗山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汉书·地理志上》:(河南郡)密,故国。有大騩山,潩水所出。·王孝友《丰水赋》:“命干将于吴产,资越工于欧冶 。凿大騩以出铤,訹风胡而定价。”明·刘基《雪鹤篇赠詹同文》诗:“朝游明星夕大騩 ,腾光蹑景超巍巍。”据郭璞注释,耆童,就是老童,是颛顼之子。颛顼是传说中的部族首领,号高阳氏,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此山在今河南濮阳东南。

河南省新密县大隗镇名称源于大隗山。《庄子·徐无鬼篇》曰:“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太平寰宇记》云:“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密南诸山,统称具茨山,又名大隗山,是新密、禹州、新郑的界山,又是新密南部的自然屏障。大隗镇作为密国都城之地,人口集中,商贸繁华,以山名镇是大隗镇的来历。

大隗镇的来历另有一说:黄帝时期,密境西北部丘陵起伏,森林密布,匪人易于出没,为了屏障国都安全,黄帝派长子戍兵西北,临河而屯,择地筑城镇守,戍地为隗镇,取意是隗者丘陵连绵不断,镇者防守。黄帝孙颛顼氏卫戍河朔,受金天氏禅位,改都于濮阳,子孙定居于濮,隗姓遂繁,为纪念故地,尊密县隗镇为大隗,濮阳境内隗镇为小隗。

隗山,又名七固堆。因黄帝曾在此山间得道于大隗而得名,此山七峰参列,石花班烂,色如点翠。山体南北向,南接万年山,东连风后岭,长约2.9公里,宽约2.5公里,总面积7.25平方公里,主峰七固堆,海拔638米。 异水源出此山,山坡多植杉、松、刺槐、山杏、梨等果木林和用材林。青山绿水,系中国历史名山之一。《山海经·中山经》载“――又东三十里,曰大隗山”。《汉书·地理志》又云,“密,故国,有大隗山”即指此山。“大隗晴岚”列密八大景之一。 大隗山位于新密市苟堂镇范堂沟村,与禹州市、新郑市交界。新郑至新密公路从此经过。交通便利,此山于周边大鸿山、石牛山、香山等景区形成一体,统称具茨山风景区。此景点交通便利,于周边景区形成统一的整体,植被较好,可在具茨山风景区统一规划内进行开发,是目前新密市境内主要旅游资源之一。

从上面的地理位置,也就可知老童部族族居于今河南汝河地区一带。

汝河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伏牛山区龙池曼,也叫北汝河,流经豫皖两省汝阳,汝州,郏县,宝丰,叶县,襄城等县市淮河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在新蔡县班台和小洪河汇合后于安徽省的王家坝附近注入淮河干流。其流域面积12380平方公里,耕地1100万亩,人口约610万。流域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河南省主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

汝河本来只有一条,《荀子》中有“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其中一源沙河发源于伏牛山区木达岭,北源北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在襄城县丁营乡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古代统称汝河,亦名隐水。古汝河于郾城县南流入西平、上蔡、汝南诸县,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后)汝水泛滥,有司自 舞阳截断 汝水,约水东注,改道入颍,此即“汝水南北截分之始”。南汝经过两次变化之后发展为洪汝河水系,即今天驻马店的洪河与汝河水系。其中发源于泌阳的古瀙水(古汝水支流)成为汝水南源,即今天的南汝河。澺水和潕水(也为古汝水支流)发展为今天的洪河。古汝水的一下游支流溱水今天称“溱头河”(即臻头河)。古汝水入淮之汝口今天为洪河口。 溱头河为南汝河最大支流,《水经注》谓之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亦谓之青衣水也流经确山、汝南两县,于汝南县沙口村注入南汝河。在上游山谷中建有薄山水库,下游被引入宿鸭湖,干流上建有芦庄、薄山、沙口等水文站。            

纵观汝河,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即“汝源凡三易”,它的变化正是汝水经常泛滥的结果。给流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清史稿》中关于汝源三易的记载:北汝,汝正源。西汝,潕及澺。南汝,瀙。元季,汝溢病蔡,自舞阳堨故渎,则潕及西平、云庄诸山水擅之。明嘉靖中涸,则遂平灈、瀙擅之。汝源凡三易,今北汝自上蔡合澺,通曰洪河。右合朱马、马常,左茅河,迳庙湾镇,右合荆河,其故道蔡埠河入会。南汝右纳黄酉、吴桂桥河,左迤为悬瓠池,右栗渚,侧城东南,右合半截河,纳溱水,错正阳复入,并入新蔡。                        

河南新密,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和五帝时的黄帝、祝融、郐国,西周时的密国及春秋早期郑国均在此立国建都。三皇之世初伏羲女娲之故里,后为炎帝所伐之补遂。五帝之初为黄帝之都轩辕丘帝喾时期为祝融氏之墟 五帝尧之后为郐国之都城所在地 西周初到春秋并存郐、密二国 春秋时为郑国都城并设新密邑 。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故地

4楚人之

一九八八年,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竹简(属前322—前316之时)有这样的记载: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媸酓

媸酓:李学勤先生释为“鬻熊”鬻熊为祝融十二世孙,是之祖周文王老师。

楚国王族先祖出自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颛顼高阳氏。颛顼后曾孙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如同服侍父亲一样跟随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为楚子(楚国国君,爵位为子爵)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

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楚国国都在楚武王时期从丹阳迁至郢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楚之先亦颛顼后,始起在汉水流域丹、淅水入汉水处,曰丹阳”而楚国的宰相墓子庚墓和大量楚国贵族墓在淅川县仓房镇香严寺下寺附近的发现,印证了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楚国历史有800多年,其中有300多年在丹江流域建都。

楚国地图

故楚人之祖是吴回祝融世系,而非重黎祝融世系,但远祖为老童,作者保留这段文字的解说内容。

楚人即楚国人,由于楚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楚人泛指楚国统治下所有地区的人,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部、湖北、安徽、湖南、重庆、江西、江苏、浙江、上海等原楚国版图。狭义上的楚人指的是楚国王族及其后裔。

5、对老童的初步考证

要想对老童的历史图景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首先需要做的是对老童进行深入的剖析和了解,这需要通过历史文献来了解老童。

任何一个氏族的生存与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如此。正是无数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经过披荆斩棘的艰苦奋斗,才开创出了光辉灿烂的、生命力旺盛的中华文明。中国祭祀祖先的传统正是在不断地提醒后人,要谨记祖先所作出的拼搏和牺牲,努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和文明,把民族文化不断地延续下去。在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当中,氏族的始祖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所以,氏族始祖不仅是一个氏族的表征和符号,更是一个氏族的精神、思想和信仰的基础所在。伟大的祖先对于一个氏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祖先的追溯和正本清源,氏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氏族的自信心得以提升,氏族的自豪感得以提高,这些对于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复兴有着重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老童正式见于文字,最早是在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世本》。《山海经》中的老童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名,而《世本》中明确记载了老童的出生世系。虽然,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关于老童的记载,诞生当时已经是老童时代千年之后了。那么遥远的历史,怎么能记载得清楚呢?会不会有人伪造历史记录呢?后来的疑古史派提出的层累说就是针对这一疑问而提出的。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围绕着这些疑问争论不休。

事实上,有文字的历史是很短暂的。在没有文字之前,我们的先民就没有自己的历史了吗?我们先民的历史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吗?显然不是,那么,先民们是如何把历史记录和延续下来的呢?那就是口述。通过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先民们把有关本氏族最重要的事件流传了下来。这种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虽然无法像文本一样保持其本身的准确性,甚至会有所夸大或扭曲。但经过分析这些夸大或扭曲的叙说,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原始影像。这些神话式的传说其实内含着我们氏族真实的历史,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剥除掉这些神话的外壳而窥视到先民们的真实历史。

 其实,老童是一位神格和人格属性皆具的人物。

中国在二千多年之前,人民对历史事件的传续只有靠口述的方式。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信息的流失、夸大或扭曲,所以才会有神乎其神的传说,我们谓之为神话传说。由于其叙述的怪诞不经,大家倾向于认为这些神话传说缺乏历史的真实性,往往视之为笑谈。这也是大家对老童究竟是人还是神存在分歧的原因所在。

那么,老童究竟是人还是神呢?我们不妨通过历史典籍的叙述找寻些证据和线索。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

《山海经·西山经· 騩山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袁珂校注:“《西次三经》云:‘ 騩山 ,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 郭璞注:‘耆童,老童, 颛顼之子。’即此老童也。” 

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载:“颛顼娶于滕玟氏,谓之女禄,怀妊六十余年,产生一子。两鬓火发,须眉皓白,顶额有‘老童’二字,振之有声,音如钟磬,能知天地阴阳之理。帝异之。封于河东,掌山林云师,后居騩山,为騩之神。子孙遂以童为姓,盖祖老童也。”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老童是颛顼之子,生活在騩山。特别是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所载,极具神话色彩。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氏族)的开篇都是神话,不能因为神话而否定掉历史。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神话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因为神话从某一方面折射出了一部分真实的历史,也反映出了一部分真实的历史。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说,老童具有神格的属性。

但从颛顼、重黎、吴回、祝融这些上古人物,及老童所生活的地域,如“河东”、“騩山等这些文献中记载的地理方位,都能从不同角度得到印证。从这个角度来说,老童具有人格的属性,又有可能是一个人。因此,可以说,老童是一个具有神格属性的

6、老童的后裔及其后代演支的常见姓

一)老童的后裔

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吴回兄弟。二兄弟因系庶出,没能承继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黄帝故都新郑一带。

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掌管火)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火神。但重黎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帝喾派祝融镇压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

这样,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与共工氏作战,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

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重黎一系的子孙,是后世出现的童、重、程、和、司马等姓。

颛顼帝喾二帝姓氏树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娶炎帝四岳族的一支鬼方氏的女媸为妻,生有六个儿子:樊、惠连、篯铿、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今许昌,后迁濮阳东,为商灭),后裔形成己姓部落(后分出昆吾、昆、吾等姓氏),己姓为黄帝集团十二姓中的旧姓,说明炎黄融合已相当之深;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部落(后分出董、廖、连等姓);篯铿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部落(后分为彭、韦、钱等姓);莱言(求言)封郐(今河南密县),后裔形成妘姓部落(后分出鄢、郐、路、逼阳罗、鄅等姓氏);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部落;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mǐ姓部落(后分出昭、屈、景、潘、庄严、班、伍、苗、成、查、熊等姓氏)。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部落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春秋时已绝祀无后)部落,合称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最初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以后由于三苗被平定,部分向南发展至河汉之间。

陆终第四子会人(又名求言)的后裔承勋,周武王时袭封柴晋公,世居平阳(今山西临汾。据史载,会人及其后裔有封地十邑。一曰晋山西临汾,商代封,赐柴姓。二曰郐(今河南新郑密县一带),为西周初武王所封,郐姓。三曰邬(今河南偃师县,周朝春秋时封,邬姓。四曰鄢,会人后,西周封鄢,鄢姓.五曰云,会人的另一封地,云姓。六曰雍(今河南沁阳县东),为夏时所封(云姓子孙),商末国灭,雍姓。七曰罗,西周时封会人(云姓)后裔于湖北宜城,称罗国,后被楚灭,罗姓。八曰潞,春秋时封会人后于潞(今山东潞城县东北),路姓。九曰韦(今河南滑县南),西晋太康七年圣旨司空司隶校尉著作郎权知谱事崔陵等所撰柴氏宗谱云:会人封于晋,其孙元哲封于韦,是为豕韦,当夏商之世,代为公侯。然据《姓纂》记载,韦姓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亦云,夏时封颛顼孙大彭为诸侯,少康时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苗裔以国为氏。彭祖为会人之三哥,而元哲到底为谁之孙,尚待考证。会人之后的第十封邑(根据资料推测,可能是会人后,商朝时期封程,为程姓),目前尚无资料可考。

这里有必要对古郐国作一简单介绍。据史料所载,郐国,又写作桧国,原为西周初年的封国,到春秋时为郑武公所灭,将其地并入郑国。古郐国都城遗址至今尚存,帝喾命曰祝融都于郐国,今河南郑州府新郑县祝融墟,即郐国都也。一说在今河南密县35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东北,秦水东岸的故城寨子村

此由可见,河南新郑密县一带不仅是祝融氏的发祥之地,也是其苗裔会人封国之处。会人为柴、郐、云、邬、鄢、罗、雍、路程等姓氏共同的祖先。  

陆终后代姓氏有郐、云、邬、鄢、罗雍、路

二)老童后代演支的常见姓

老童的后代共直接演支60余姓,而衍生出来的姓就更多了。以有关姓氏资料探测,大致可分两部分:一为直接演支的姓;一为由“芈”姓分支演支的姓。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老童的后代演支的姓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现择50个常见姓分述如下:

1、老童后裔直接演支的27个较常见姓的由来:

童姓《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姓。”

老姓:《风俗通》记载:“颛顼子老童之后。”《论语》老彭,即彭祖也。或云:老氏老聃(即老子)、老莱子之后。

重姓《风俗通》记载:“颛顼之裔重黎之后。”罕见姓氏

程姓颛顼的曾孙重黎帝喾时专门负责管理火种,官名称火正,也称祝融。子孙相继此职。商朝时裔孙被封于程河南洛阳),后代以程为姓。

和姓源于祝融氏,出自远古时期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唐尧时,重黎的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卞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卞氏,春秋时楚卞和之后。”卞和,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荆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称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他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司马姓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周宣王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后来程伯休父克平了许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司马子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子反,名熊侧,即楚公子侧,是春秋时期楚共王熊审执政时期(公元前590~前560年在位)的楚国上卿,官为大司马,执掌楚国军队,曾多次为楚国建立功勋,是楚共王属下的重臣。 在司马子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陆姓老童之子吴回的儿子名终,因封于陆乡山东平原县),所以叫陆终。后代以陆为姓。

顾姓夏朝时,陆终第一子昆吾氏子孙被封于顾国河南范县东南)称顾伯,灭国后,后代以国名为姓。

钱姓吴回后裔。陆终第三子彭祖的孙子彭孚,西周时任钱府上士(掌握钱财的官),后代为钱姓。

邹姓周武王封陆终的后人曹挟于邾娄国(山东邹县一带),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国灭后,后人有以邹为姓的。

倪姓春秋时邾武公将次子封于倪山东滕县),灭国后,后人以国名为倪姓。

己姓颛瑞高阳氏之裔己氏。古有国,见《郡国志》,故城在今湖北宜县东北,以国为氏。

温姓一是出自己姓,为颛瑞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国后以国为氏。二是颛顼高阳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苏国之后,源于苏国己姓。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春秋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温子即苏子,苏氏为己姓,则温出己姓无疑。”此说主张温氏始祖为西周初年苏国的始君苏忿生

姓:源于姬姓,出自邾娄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有个邾娄国(今山东邹县)。邾娄国,就是邾国,又名邹国、驺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曹氏。据历史文献《滕县金石志》记载:“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其中鬲、盘、匜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字。”

邾娄国灭亡后,楚宣王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们迁到邾城(今湖北黄冈),而其他非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齐、鲁等国。失国后的邾娄国、小邾(倪)国和滥国等国王族及其子民中,多以故国名位姓氏,分称娄氏、朱氏、倪氏、滥氏、邹氏、驺氏、曹氏、陈氏、田氏、王氏、李氏等等,以念故国之情,世代相传至今

韦姓: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的古称)”又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豕韦(在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具体位于铜山县伊庄镇赵圩村区域,现该村有约一半左右村民姓韦,又一说豕韦在河南省滑县,豕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颜姓邾武公名夷父字颜,称颜公,国灭后,其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字为姓。 

苏姓颛顼的后裔昆吾的后人被封于苏河北临章西),建立苏国,其后代以封地苏为姓。

郗姓郗字是邑名。郗姓,高阳氏颛顼之后苏忿生支子封于郗邑,后代以郗为姓。

司寇姓:源于己姓,出自西周时期颛顼后裔苏国国君苏忿生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颛顼帝的后裔古苏国国君苏忿生,助周伐商,因此在西周王朝建立后,出任周武王姬发属下的大司寇,他辅佐周武王稳定国家秩序,保障社会治安,颇有政名。周武王再赐封其邑于苏地家乡十二邑(今河北临漳一带),复建有苏国,都城于温(今河北衡水景县)。一直到战国中期的周安王姬骄六年(公元前396年),苏国被狄族击破,末代君主苏明自尽,族人分散逃往卫国,苏国遂灭。在苏忿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寇姓一支出自苏姓。周武王司寇名苏忿生,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后省为单姓,成为寇姓。

连姓一支的源出是:颛顼的曾孙陆终的儿子叫惠连,其后代以祖先的字为姓。

廖姓: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朝时封于廖国河南唐河县南),故称廖叔安,后代以国为姓。

董姓舜帝时有一位叫董父的人,是驯养蛟龙的能手,是颛顼裔孙飂叔安的后代,因有功,帝舜赐其号为豢龙氏,董姓,任鬷川侯。后代以董为姓。

关姓舜帝时董父(颛顼之后)被封为豢龙氏,豢、关二字同音通用,又写作关龙氏。至夏桀时有贤臣叫关龙逢,其后代改为单姓关。

龙姓颛顼氏后裔叫董父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姓的,为龙姓的一支。

彭姓帝尧封彭祖于彭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灭国后,子孙以国为姓。

Yān出自远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第四子求言,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帝颛项的玄孙名陆终,生有六子,第四子名叫求言。在夏王朝时期,求言的后人被封在郐(今河南新郑西北部),当时其族人被称作郐人,建有郐国,国君称“郐侯”。到了殷商末期,郐侯率领族人参加了周武王姬发的灭商战役,因此在西周初期,郐侯被周武王重新封在比原郐国更南部的鄢地(今河南鄢陵),晋升为侯爵,时称“鄢侯”,他重新建立了鄢国,一般史书称其为“鄢君”,但鲁国太史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仍记载其为“会国”。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年(郑武公姬滑突二年,公元前769年),鄢国被东迁而来急于扩充地盘、稳固国体的郑武公率军吞灭,其地成为郑国的鄢邑,史书记载这个过程为“郑灭郐”。鄢国灭亡后,在鄢君的后裔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鄢氏正宗。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之后裔,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祝融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西汉文帝时,鄢希巽“易燕为鄢”,为鄢姓来源提供了另一种源流。据文献《范阳鄢氏重修族谱·安州城伋公世系·一世祖燕伋公》中的记载:“鄢希巽公为燕伋公卅五世孙”。该谱书中所记载的“安州城燕伋公”,就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弟子中排名在第十四位的的燕伋。燕伋,字子思,为燕山人,即今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县城西关水沟镇燕家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一。燕伋一生有三次赴鲁国跟随孔子学习,共有十七年。业就归里后,他在千阳西关裴家台设教授徒,传播孔子思想。在设教期间,燕伋因非常思念恩师孔子,便每日去学堂的后面登高望远,他嫌立足不够高,看得不够远,便每天都用衣襟撩土垫足,日复一日持续了十八年,日积月累,在其立足之处形成了一座高达十米、底径三十来米的巨大土台,史称其为“燕伋望鲁台”,被后世人们尊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据历史文献《鄢氏流源总世传·希巽公世传》中的记载:鄢希巽,本名燕希巽,字德凤,为子思的第三十五世孙。文献记载他身高七尺有奇,才识深沉,精通太公阴符及黄石三略。在西汉文帝执政时期,太傅贾谊推荐燕希巽于朝,领兵出击匈奴有大功,以是承恩赐姓氏锡嘉名,并拜为太原将军,从此改称鄢希巽。鄢希巽的大儿子子名叫鄢南云,字景祥,其性聪敏,精通韬略,在汉元狩中期拜武职,亦继承父亲之业,领兵攻击匈奴,一直打过焉支山、祁连山,皆获大捷,蒙恩置邵,赐爵为鄢陵侯。在鄢希巽、鄢南云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帝王赐姓相传,皆称鄢氏。该支鄢氏族人早期居于江西吉水地区,后有迁至台湾省高雄市,世代相传至今。

ƒ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颛顼帝后裔祝融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远古火正祝融氏的后裔子孙,有在西周初期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者,建有罗国。罗国在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国发动的“攻罗、鄢之战”中遭受沉重打击后,即一蹶不振,基本上已无力再与强大的楚国对抗。到了周庄王姬佗七年(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罗国最终被楚国所灭。楚武王随后于故罗国之地另置了一个鄢邑,安置依附于楚国的原鄢国贵族及其族人,因称鄢国,是楚国的傀儡国。

当时的罗国残余贵族被迫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流域(今湖北枝江),至东周末期又南迁至湖南长沙地区,之后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而留居在新鄢国的原罗国人则成为了鄢国之民,其中后来有以国名为姓氏者,亦称鄢氏,世代相传至今。

 (2)、芈姓(楚国始君之姓)演支的常见姓的由来:

芈姓是颛顼后裔陆终第六子季连的姓,是周朝楚(初称荆)国国君始祖的姓。立国后,逐渐发展壮大演支出若干姓,“荆楚十八姓”之祖。

荆楚十八姓

伍氏:安定郡。系出芈姓。楚公族有伍氏。

屈氏:临淮郡。系出芈姓。楚武王子瑕封于屈,后以为氏。楚有屈原,又隋唐有屈突,复姓。

项氏:辽西郡。系出芈姓。楚公子燕,封项城,姓项氏,又姬姓。齐桓公灭项,子孙以国为氏。

蓝氏:汝南郡。系出芈姓。楚公子亹封于蓝,谓之蓝尹,后以邑为氏。

麻氏上谷郡。从熊氏分支。楚公族熊婴奔齐,更姓麻氏。

钟氏颍川郡系出芈姓。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其后为钟吾氏,或为钟氏。

左氏:济阳郡。熊氏分姓。鬻熊之后倚相,为楚威王左史,后为有左氏。

靳氏:西河郡。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后。

景氏:晋阳郡。系出芈姓。楚公族斗、蒍 苏、昭、屈、庄、景,皆芈姓之后。

鄂氏:武昌郡。系出姬姓(芈姓)。晋侯光居于鄂,号鄂后。子孙以为氏。又楚子熊红僭称鄂主,后为鄂氏。

卓氏:西河郡。系出芈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后。

能氏:太原郡。熊氏分化。熊绎子挚封于夔,支子别姓能氏。

庄氏:天水郡。系出芈姓熊氏。楚庄王之裔,以谥为氏。

(真)氏。天水郡。系出芈姓。白以胜之后,封于慎,为慎氏。

敖氏:谯郡。颛顼师大敖之后。又系出芈姓。楚国之君,凡被废弑不成君者曰敖。

荆氏:广陵郡。系出芈姓。

红氏: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长子红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为氏。

上官氏:天水郡。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兰之后。

“荆楚十八姓”之后衍生的单姓143个):

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斗氏、郢氏、逞氏、叙氏、序氏、祖氏、成氏、启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举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侣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冯氏、屈氏、阎氏、瓦氏、堂氏、棠氏、蒍氏、薳氏、蕲氏、卷氏、圈氏、柘氏、拳氏、养氏、包氏、椒氏、苗氏、苟氏、穰氏、蒙氏、荡氏、白氏、涡氏、淖氏、匡氏、赀氏、訾氏、棘氏、枣氏、龙氏、俞氏、园氏、艾氏、鑢氏、聂氏、蔓氏、万氏、利氏、鄀氏、主氏、康氏、郴氏、潘氏、孙氏、沈氏、半氏、罗氏、苏氏、理氏、叶氏、骆氏、初氏、越氏、勾氏(句氏)、卿氏、王氏、麇氏、贠氏(员氏)、兰氏、米氏、何氏、坛氏、喻氏、堵氏、刘氏、魏氏、杜氏、柳氏。

荆楚十八姓之后衍生的复姓112个)

斗斲氏、斗斲耆氏、斗斲乳氏、斗斲谷氏、斗斲强氏、斗斲缗氏、斗斲文氏、斗斲班氏、斗斲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包申氏、邓陵氏、卜梁氏、鲁阳氏、栎阳氏、苞丘氏、吴丘氏、何丘氏(荷丘氏)、轩丘氏、商密氏、愈豆氏、英贤氏、武安氏、期思氏、田公氏、白公氏、泾阳氏、叶阳氏

现择23芈姓演支的常见姓的由来如下

能姓楚国君熊绎封儿子熊挚于夔(今湖北秭归县东),后被灭,国君本姓熊,为避株连,故去掉四点,后代改为能姓。

伍姓源于芈姓。清朝姓氏学家陈廷炜在《姓氏考略》中是这样描述的:“伍氏,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官姓:源于芈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的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位为氏而姓了上官。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

成姓:一支源于芈姓,西周末年的战国时代,楚国君芈熊仪尊号若敖,他的庶出子孙称为若敖氏。到楚成王芈熊恽(又名髡、頵)时,有名将成得臣,是若敖的儿子斗伯比的第三子,以父字称为成氏。

查姓:出自芈姓。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楚王为芈姓)食邑在柤(古查字的异写体,故址在今湖北南漳西),子孙以邑为氏。

在春秋时期,由于其封地的名称也写作这二字在当年同义通用,因此他也被认为是查邑的封主。以后,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查氏、柤氏,二氏实一,世代相传至今。

孙姓: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

包姓: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潘姓: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讳崇字道安,楚成王时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公,使为太师,掌国事,环列之尹,楚国大治,有认楚公族后以字为氏,列公为潘姓始祖之一

莫姓: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之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沈姓:于芈姓,出自上古颛顼帝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沈鹿,就是春秋早期楚国的沈邑,故址在今湖北省的荆门市钟祥区一带。后来楚庄王芈旅(熊侣)将自己的儿子公子贞封在沈邑,时称沈令尹。在公子贞(熊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门沈氏。

荆姓西周初,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湖北西部),国号荆,春秋初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国国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荆姓。

罗姓周朝时祝融的后代被封在宜城湖北宜城),称罗国,国灭后,子孙以国名罗为姓。(另一说在今湖北罗田,阴山附近。祝融掌管天火,狩猎、放牧之神。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祝融所司的是有利于原始初民生产活动的火,而古神话中火灾往往被归结为特定的怪鸟和怪兽,如毕方)

靳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后食采于靳,以邑为氏。

蓝姓楚国公族大夫亹,任蓝县湖北荆门县东)尹,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庄姓楚庄王的后代,以王父的谥号庄为姓。

严姓庄姓人因避讳东汉明帝刘庄名,改为严姓。

景姓春秋时楚国(公族)大夫名景差,其后代以景为姓。

叶姓楚国(公族)左司马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受封于叶(今河南叶县南),其后人以其封邑为姓。

苗姓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受封于苗地(今河南济源西南)称苗贲皇,其后代以地名为姓。

白姓楚惠王时,封熊胜(平王之孙)于白邑(今河南息县东),称白公胜,其子孙以其封邑名为白姓。

屈姓春秋时,楚武王封儿子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史称屈瑕,其后代以封地命姓。(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项姓春秋时,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灭国后,子孙以国名命姓。

三)老童世系

1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伯服)老童重黎

2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伯服)老童(又名卷章)吴回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狂次子)

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鬻熊次子,史称侸叔)端木(端木姓得姓始祖)

姬姓童氏族人大多尊奉老童为得姓始祖,且不与风姓童氏(指文后的胥童后裔改童姓)合谱。

关于老童,虽古籍缺乏详细系统的记载,但家谱中有记载,作者认为是为真实可信的。

【作者简介

童惠平(1967.11-

浙江兰溪市人,大学文化,世界童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筹)执行会长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姓氏与家谱》选修课特聘主讲教师。长期致力于姓氏文化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童氏历史文化的研究,著有《童氏世系迁徙史》《东汉循吏童恢研究》《古今童姓著述录》等多部童姓研究专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