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楼仙阁,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这座吊挂在绝壁上的庙宇,即像是壁挂雕刻,又像是剪纸画屏。其建筑构思的精险奇绝,在天下数不胜数的庙观中独占鳌头,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连李白这样放荡不羁的诗仙也肃然起敬,挥笔大书“壮观”二字,还要再加上一“点”方可释怀。 公元五世纪中叶,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皇室在宗教信仰上折腾了两个轮回。先是兴佛继而灭佛,后尔儒释道三教并举。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的悬空寺,就是这个历史时期特殊的产物,它的原名也蕴含着这段历史的特殊性:崇虚寺。 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灭佛运动的始作俑者道长寇谦之,在驾鹤西归之际嘱咐弟子们一定要造一座不受人间烟火、不闻鸡犬之声的空中庙宇,要“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于是在他死后的50年间,无数能工巧匠让一座构造奇特的寺庙在恒山中的绝壁上腾空升起。 后人无法解释悬空寺构思何以如此精巧,于是在山石上大书“公输天巧”,把这一切归功于工匠祖师爷鲁班。峭壁上悬挂的这个仅有150平方米的壁龛式建筑,内置大小殿阁40多间,大的不到40平米,小的不过5米见方,一律用木头搭建。 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悬空寺都是一件奇巧无比的艺术品。寺内活动范围虽然狭仄,但整体群落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一个不少,彼此之间利用天窗、石窟、栈道连接,构成一个错落有致的空中楼阁。 悬空寺起于半空之中,不适宜举办法会之类信众聚集活动,只适于少数信仰坚定的信徒避世苦行与禅修。道家典籍中记载,寇谦之的大弟子李皎在此修行辟谷达数十年,年逾九十功成离寺,返乡后乡人见其依然鹤发童颜。数日后家人在李皎卧处只见他所穿的道袍,人却不知所踪。 建寺期间,陶弘景的三教合一观念遍行天下。悬空寺最独特之处是三教祖师共居一殿,世尊、老子和孔子同时在这里被领各的供奉而相安无事。悬空寺曾用名玄空寺,这一玄一空,分别说尽道与佛两家精妙要义,而共处一寺,则尽显儒家所代表的华夏文明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登上悬空寺,开始的就是一场“心跳之旅”。脚下不过是几根木柱,两楼之间的栈道支撑甚至不完全受力,用手可以晃动。古人所说“上载危崖,下临深谷”,实在不是危言耸听。 数年前,此地管理机构尚且限制登寺游客数目每日不过80人,如今则是全然开禁,每天游人如织,人们只能在只容一人行走的木廊中设立双向行动路线,参观者不能停留,不能原路返回,必须顺着一个方向行进。 千百年过去,水冲山陷,地面升高近50米,凌空飞架的悬空寺逐渐落向尘埃,今人只能望寺兴叹:仙人于此驾鹤去,半壁空留钵与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