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他人的核心主题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了解人们是怎么形成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的;二是明白人们又是为什么会改变他们自己的看法。前者让我们把说服的过程变成了一个自省的过程,后者让我们在说服中知道了如何改变别人,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不害怕改变自己。 要明白,说服不等于洗脑,很多人以为,说服是找出一种说法,好让你“照着我的话做”。 但事实上,一切的说服都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入点,好让对方能从中为自己找出一个去做的理由。所以当我们要说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别人想要什么,他们的利益点在哪里。 说服不等于说教 劝说的一方总是用“为什么你不如何如何”的方式,督促另一方做某件事,而另一方则不断地丢出各种原因作为借口,拒绝改变现状,这就是最典型的说教场景。 这个过程,劝说的一方未免会觉得气恼,不是你自己说自想改变么?怎么还找这么多借口,其实问题恰恰出在劝说方的说话方式上。 当我们不停地问别人“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让对方的谈话思路偏向于寻找一个不做这件事的理由,为了劝导对方,我们又不得不推翻对方提出的理由,这个过程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让Ta觉得“你不了解我的情况,少说这种风凉话好不好。” 这种情况在父母与子女的对话中更容易出现,如果恰好子女处于叛逆期,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家庭冲突。 用反向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 其实想要有效劝说对方,关键在于我们要改变提问的方向,引导对方从思考“为什么不如何如何”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如何如何”。 如果换一种说法,两人谈话的方向就会跟之前说教的对话很不一样。因为在这段对话中,劝说方一直在不断地问 “为什么你会想要这样做”,每问一次,对方就会思考一次“我要如何如何”的理由,这个理由就像是埋下了一颗种子,想去做的决心也会随着谈话逐步加深。当对方的理由和信念逐渐被强化后,你只要问一下“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就很有可能让对方的念头变成了行动。 这套提问方法,不止可以用于劝导别人,也可以用作自我激励。当我们反思“我为什么做不到”的时候,同时也是在思考“做不到”的理由,可见自我检讨和自我激励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矛盾,自我检讨缺点的同时,也把它的存在合理化。所以如果你想要改掉自己拖延症的毛病,就别问“我为什么做事老是在拖”,而是要去问“为什么这件事我不想拖。” 说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要觉得我说了半天,你还是没有那样做,就是失败了。事实上,说服是一种程度上的改变,只要对方的想法从“很讨厌”到“没那么讨厌”,甚至是思考“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的时候,其实说服就已经开始成功了。 请人帮忙要有策略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以对方为出发点。 然后,诉求要具体,要让人看到做善事和不做善事的区别。 更具体的描绘行善的画面,让对方知道一个小小的行动会为他人减轻许多痛苦,增加许多快乐。 其次,善意要扩大。 很多人在做好事的时候,最怕自己的善良会被别人利用,比如遇上碰瓷的人。所以,我们在请求的时候更要让对方知道,Ta的善良不会被辜负。 最后,要让对方有选择,而不是被道德绑架。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对方很清楚地感觉自己是有选择的,没有人喜欢被迫做决定,无论我们的决定是否正确,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这么做的时候,多少都会产生抗拒的念头。 如何说服专业人士 在高度分工的社会里,人人都要跟专业人士合作,但因为专业性的差距,往往使这种交流困难重重。 方法一:克制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的冲动,主观感受有“三个字”的标志性特征——我觉得。 话题一旦落到主观领域,就很难分清孰是孰非了。其次以上这些主观感受都特别模糊,比如你能说清好看的标准是什么吗?所以,要把主观上的不满细化成客观具体的问题,比如说这个配色好像有点沉闷,我想要一些亮色,表现出阳光积极的感觉。 方法二:提出抽象需求,而不是具体要求,给予专业人士思考空间。 需求和要求的区别在于,需求是一个具体目标,比如塑造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品牌,要求则是指对设计方案中某个具体细节的安排,比如背景色要白色,标题要宋体等。如果陷入细节的纠缠,不仅会捆绑住设计师的手脚,还会导致最后的修改方案偏离应有的轨道。 方法三:不要下命令,要尝试在探讨中达成共识。 作为甲方或合作方的上游,面对设计师或其他合作方,最终话语权是落在我们手里的。所以当我们转让出一部分话语权给对方,对方也会对我们心存感激,更倾向于做出对我们有利的决定。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和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都建立在前期明确传达需求的基础上,掌握说服技巧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在前期沟通上多付出一点努力。 关键词: 说教模式 反问提问 诉求具体 选择权 主观感受 抽象需求 共识 要点: 1.当我们要说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个人都拥有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权。 2.人不是只有改变了主张才叫改变;当你既有的信仰加深了,或者原本抗拒的事物不再这么讨厌了,其实也是一种改变。 3.劝说对方的时候把“为什么不如何如何”的句型换成“为什么想要如何如何”。 4.请人帮忙要以对方为出发点,要让对方有选择,不要把善意的请求变成道德的指控。 5.跟专业人士交流时,要克制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的冲动,在前期沟通上更需要多付出一点努力。 |
|
来自: kyle_子阳 > 《你的口才价值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