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樟林“客头”的守信精神

 风吟楼 2019-06-10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来自樟林旧事新事 02:33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诚实守信”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今天我们在塑造“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汕头精神的热潮中,可以引用一些“诚实守信”的历史事实作为正面教材,去启迪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笔者觉得古时樟林“客头”的“诚实守信”精神值得借鉴。

清代的樟林港,是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中心港口,也是潮汕人出洋谋生的重要口岸。潮汕地区历来人多地少,所以潮人漂洋过海成为当时的时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停止海禁,潮梅地区人民纷纷往南洋谋生,为此应运而生出现了一种为出洋者服务的特殊职业,称为“客头”(或称“水客”),专做常年为居民出洋和带侨批回家乡服务的生意。

   做“客头”的人,大都是在南洋住过一段时间,对那里情况熟悉,且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基础。凡要往南洋寻亲、访友、谋生的人,大都请“客头”带领。他们先由“客头”代办入境手续,名曰“做字”,做好“字”后,按船期通知到樟林集中,安排住宿,然后成批乘红头船出发。“客头”带人又带物,到达目的地后,通知其亲友,有的甚至还能代找工作。“客头”向其服务的“客”收取一定报酬。有的则以承包的形式,出洋者的船租、路费、食宿一切包干到底。乾隆年间,旅客从厦门乘帆船往暹罗(泰国)需8块钱,而在樟林乘红头船只需6块钱。那时孤身出洋奋斗,并已站住脚跟的华工,往往请“客头”代带其眷属出洋,他们都是本村或邻村的人,比较可靠。因此,当时做“客头”这一行业的人,其言行举止诚实守信、做事方式大都让人信服,生意非常旺盛。“客头”对南洋各地华侨及家乡亲属情况都很熟悉,出洋时侨属、侨眷带去家信或土特产之类物品,回程时又为华侨、劳工带回家乡的钱银和信件 俗称“番批” 。他们深入穷乡僻壤,亲手将钱银批信送到侨属、侨眷家门,有时碰上盗贼或歹徒生命难保,因此他们还得学点武艺以防身,外出时带上一支多功能的大雨伞,既可遮日,又可蔽雨,遇上歹人还可当作随身武器。“客头”的诚实守信精神,深受华侨、劳工,以及侨属、侨眷的信赖。

 在未有建立邮电、汇兑体制的当时,这些“客头”业务,对于沟通国内与南洋的信息,争取外汇收入,促进潮人海外移居谋生起到了重大作用。据统计,至清咸丰八年 1858年 止,仅旅居暹罗(泰国)的潮人华侨就达150万人,其中60%是从樟林港乘红头船到达的。如泰国十八世纪吞武里王朝的国王,泰名“昭·达信” 一半潮人血统 的父亲郑镛,就是在澄海乘红头船往泰国的。郑镛(澄海华富村人)的儿子名郑信,在乾隆年间,组织以潮州人为骨干的武装队伍,驱逐了占领泰国的缅甸侵略者,而被推荐为暹罗王的,由此大大地提高了潮汕人在泰国的地位。《海国图志》暹罗条说:“潮州人在此为官,封爵,理国政,掌财赋……”因此当时在暹罗都城,潮汕人为数极多,也有一定的政治地位,甚至潮州话也成为曼谷的通用语言。 

澄海郑王墓

自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樟林港的逐渐淤塞而衰落,由汕头港崛起取而代之。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及《续增条约》规定,汕头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从此之后,潮汕人出洋谋生便由原来的樟林港转移到汕头港。出洋地点改变,但“客头”职业不变。因此,“客头”是老一辈侨胞永不忘记的人物。一谈起他们是如何漂洋过海,闯荡世界,老一辈人对于“客头”那种诚实守信的精神十分感动,都能讲出一串十分生动的故事情节。“客头”的这种守信精神,是潮汕华侨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