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便孩子的未来可以设计,我也懒得设计(罗西)

 恬淡如意 2019-06-10

(女儿黄点蓝读二年级时,与当时的中国第一档选秀节目“家有明星”的几位主持人合影,那时我也是该节目的评委。中间那位就是现在央视财经频道的陈伟鸿)

中国人最大的压力是不安于不甘于做个普通人,特别是对自己的小孩。

即便孩子的未来可以设计,我也懒得设计

文摄:罗西

我们都曾设计过孩子未来的模样,

如同斟酌孩子的名字一样,

反复研究、推敲、打磨再推翻再复盘……

最后似乎还都不是太满意。

我有两个孩子,

曾希望女儿黄点蓝是个服装设计师,

儿子黄点兵是个室内设计师。

一个负责“衣”,

另一个打点“住”,

一双子女合起来,就是一个“好”字。

想得很美。

(儿子还没恋爱,有时就抱着吉他弹一曲情歌)

女儿上高中后,

在选择读文科、理科的问题上,

她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

我这个文科生出身的老爸被打击得一愣一愣的,

感情上有些舍不得,但是还是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

小时候,带她学过舞蹈、钢琴、美术,

本以为这都可以为未来的服装设计师做铺垫的。

不过,我一直觉得没有浪费,

这都有用,

文艺修养,对孩子的后来的气质、审美都有正面影响。

大学本科,女儿读的是金融数学,

其中有两年在英国。

后来去澳洲读研,是精算专业。

毕业后,为了留下来工作,

又考了一些其他专业的资格证书……

那天,与女儿视频,

担心她一边学习、考试一边打工会很苦,

但是,她笑说,

其实考试是小菜一碟,都过了,

看她一脸笑与美好,我宽心了很多。

(女儿与男朋友在澳洲读研)

自从大三后,女儿有了男朋友,

每次去机场,我都懒得送了。

不过,有一次,是快过春节了,

她与男友必须回澳洲上课,

在楼下送她上车时,我眼湿了。

也不全是因为舍不得,

也不全是因为不放心,

也不全是因为惆怅……

感情很复杂。

孩子大了,必须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与选择。

做父母的,只是只能在老地方,

挥挥手,

是致意,是送别,

是祝福,也是放手与信任,

相信孩子比我更了解她的未来更能把握她的幸福。

而且,常常觉得惭愧,

甚至望尘莫及,

觉得自己帮不上忙,

特别是孩子的专业、未来。

(儿子获奖时与同行的合影,右二)

而儿子黄点兵更是走不寻常路。

她也学过美术、吉他、搏击……

想让他未来做个建筑师,

或许是我自己未遂的理想。

但是他就不爱上学,

初中毕业后,

他上了一所职业中专, 

他想尽快走上社会。

本来报考的专业是“软木画”,

后来左想右想,

这个专业太安静了,

不适合好动、爱运动的他,

就临时改为“西餐”;

学着做着,

他发现自己更喜欢隔壁热闹的中餐,

实习的时候,

他就彻底往中餐方向跑了,

从聚春园到某连锁火锅店……

计划跟不上变化。

(儿子酷酷的眼神里其实是宽厚)

儿子黄点兵给人第一印象,

是特种兵出身的,或正从事健身行业,

“中国首席男模”傅正刚先生曾非常遗憾地告诉我:

“你儿子再高点就是个特有国际范的模特!”

想不到有一点表演天赋的儿子现在却穿着厨师服在忙碌着。

从职专毕业出来也有3年了,

在厨房里,

黄点兵什么活都干过,

特别是丁板这块有长足进步。

现在儿子跟着“中国青年烹饪艺术家”朱文彬到处跑,

融侨酒店、阿弥陀佛大饭店……

宽厚壮实有点小幽默的儿子,

在我看来,其最大的优点是不怕吃苦,不计较。

自己手上的任务完成后,

或者在别人休息的时候,

他总是主动多揽活干,

又可以比别人多学一些技术……

这是朱师傅教他的第一条人生秘笈。

恩师朱文彬是位知识分子类型的大厨,

对偏“武”的儿子的成长有很多帮助与正面影响,

他不仅教黄点兵技术,也教会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

(女儿在英国留学。)

我不否认,孩子的未来是可以设计的,

至于走不走样,那要看个人条件与运气了。

确实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比如功夫小子释小龙从小就被他在少林寺做武术教练的父亲设计为“未来的成龙”;

斯诺克明星丁俊晖8岁就开始接触台球,13岁获得亚洲邀请赛季军,一直按照父亲设计的道路上攻城掠寨;

钢琴家郎朗更是在父亲的眼皮底下一步步走上巅峰……

但是,成功的设计毕竟是少数。

也许是形势、现实、环境所逼,

中国人最大的压力或习惯,

是不安于、不甘于做个普通人,

特别是对自己的小孩。

所以总想设计他们的人生,

总是有很高的期待。

曾经,我也不例外。

后来,养着养着,

我就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队形变了。

所以,我渐渐修改了自己的育儿观,

只希望孩子:

第一是身心健康,

第二是有魅力,

第三才是学业事业顺利。

我不觉得这是妥协。

这是最诚实最正确的期望。

(儿子有一种“经济适用男”的帅气)

其实孩子的理想,

也在不断变化。

小时候,女儿黄点蓝一会儿说要当“一名漂亮的科学家”,

一会儿又表示做个钢琴家比较有意思……

她总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未来。

记得儿子黄点兵四岁时的理想是,

要去养恐龙,

可第二天,又说要做赛车手……

后来碰见社区门口有人卖臭豆腐,

他想未来卖臭豆腐;

后来觉得社区保安的黑色制服很好看,

他想当保安……

孩子幼稚、无知的时候,

做大人的要给充分的爱,

也尽量多创造机会,

提供选项给孩子去尝试、去学习,

先让他们全面发展,

再根据其兴趣、天赋,

帮助他们发现发挥所长,

爱其所爱……

这样,才有利孩子未来“成事”。

(孩子们长大了,我也不怕老去。)

一晃,孩子们都长大了,

现在他们都不在家。

我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而且一直很满意。

他们从未让我失望,

而且我一直以他们为傲。

孩子不是我们手里的风筝,

更不是我们父辈没有达成的“理想”。

他们理应有自己天空,

等他们翅膀硬了,

就让他们自己飞!

即便孩子的未来可以设计,我也懒得设计。

子孙自有子孙福。

六一儿童节写这个稿子,估计我是想孩子了。

(若喜欢此文,欢迎点击下面红色框,即可打赏,哪怕1元也是100分的支持。万分感谢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