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医药秘方

 康泰wjr图书馆 2019-06-11

 道医以八卦分类。乾为天,在天时,代表冰、霞;在地理,代表西北方、京都;在人物,代表君、父;在人事,代表刚建、勇武;在人体,代表首、骨;在时序,代表秋;在五色,代表大赤色;在属性,代表阳性、男性。  乾,天也,阳也,用药升散,皆是乾为首之义也。故临床上道医把治疗头面部及外感风寒、风热、伤食等病症的方药,皆归于乾卦。     

        1.神仙济世良方   

        1.1伤风之病,必然头痛身痛,汗出恶风,咳嗽痰多,其脉浮。  

       方药:白术、泽泻、猪苓各10g,肉桂1.3g,茯苓15g,柴胡、车前子、半夏各3g。 

        用法:水煎服。     

        1.2燥病初起,咽干口燥,咳不已,痰能吐,面目红色,不畏风吹者是也。 

        方药:麦冬、玄参各15g,桔梗10g,甘草2g,天花粉3g,陈皮:百部各1g。

        用法:水煎服。    

        1.3火症初起,大渴引饮,身有癍点,或身热如焚,或发狂乱语。  

       方药:生石膏、甘草、升麻、知母、半夏各10g,玄参30g,麦冬90g,竹叶百片。  

        用法:水煎服,l剂少可,3剂见效,不可多服。若火势少衰,药量可减半;倘疑升麻太多,而少减之则不能奏效也,也戒世不知用升麻者。昂日星君曰:妙甚,暑症未有不兼湿者,故方中多用术、苓善。

       以上三方选自《神仙济世良方》。此书出于清代嘉庆年问,由柏鹤亭等人撰集,全书分列有伤寒、温病、杂病指南,临床各科,跌打损伤,意外急救,气功导引养生保健等。  神仙者,乃古之名医,道教皆称其为神仙。以上诸方,平稳安然,简明扼要,颇多创见,用药量一剂中相差甚大,体现了“中医秘诀在于量,更是辨证施治,故无不神效。”  《神仙济世良方》书中体例,颇似今日医学专家之会诊纪要。其仙介绍经验,诸仙辨论补充,立论精辟,方药简妙,体现了立论详、辨证精、处方简、用药准、效果好、病人安、药价廉的特点。     

       2.小青龙汤  

       青龙是道教的东方之神。小青龙汤最早见于《伤寒论》,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所创。是方辛温解表、温化寒饮,为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表里同病而设。“外寒则以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主,内饮则以“咳嗽喘息,痰多而稀,干呕,不渴饮,苔白滑”为准。治宜外发汗,内化饮,则表里之邪同散矣。 

       方药:麻黄、五味子各3g,桂枝、白芍、半夏各10g,干姜5g,细辛2g,甘草6g。

        用法:上药以净水1kg,先煎麻黄,去上沫,再放其它七味药,煮至药汁500g左右时,去渣取药汁,每次温服150g左右药汁,3~4次/d,每d服药l剂,3剂为1个疗程。若不愈,再以此方辨证加减。道教尊张仲景为神仙,真人也,因此说张仲景与武当道教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小青龙汤也是道医常用方药。     

        3.太乙散寒止痛方  

       是方由辛温解表止痛与散寒宣肺止咳药组成,

       主治:轻者鼻塞身重,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吐清稀痰;重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痛,脉浮紧,舌苔薄白。  

        方药:淡豆豉、羌活、桔梗、杏仁、半夏各15g,苏叶、荆芥、川芎、制川乌、薄荷各10g,防风、甘草各5g,葱白7根,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1剂/d。  

       方解:葱白通阳散寒;豆豉透里达表;苏叶、杏仁、半夏宣肺化痰止咳;荆芥、防风得葱白、羌活、生姜相助,辛湿发散之力甚佳;川芎、川乌活血散风,可治头痛、身痛;桔梗、薄荷疏风解表,升举清阳;甘草配生姜和胃,止咳化痰。  

       此方是笔者恩师武当山道医朱诚德所授。方中川乌与半夏属相反药,故开始未敢使用。一次笔者患外感风寒,状如上述,试用上方1剂,诸症全消,后在临床多次使用,均获奇效。     

        4.王真人海藻解翘汤  

       是方由辛凉解表与清肺透邪之药组成,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汗多畅,头痛,鼻塞浊涕,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稠粘,苔白微黄,脉浮数。  

        方药:海藻、牛蒡子、桔梗、淡豆豉各15g,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薄荷、杏仁各10g,芦根30g,甘草3g。  

        此方亦是恩师朱诚德所授。方中海藻与甘草亦属十八反药,对上述所宜之症,疗效甚佳,临床使用2O余年,未见不良反应。     

       5.吕祖健胃丸  

       方由消食健胃、活血止痛、理气清热药物组成,适用于饮食不调、损伤脾胃、痰饮积滞、气滞血瘀所致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胃脘刺痛;或伤食饱闷,胸膈不利,以致头昏目眩,胃中虚热者。常服此方能消痰厄气,理脾和胃,活血止痛。  

       方药:白术、枳实、苍术、香附、莱菔子、黄连、黄芩、麦芽、三棱、莪术、连翘各32g,陈皮、半夏、茯苓、神曲、山楂各96g,木香l5g。  

       制法与用法:上药均需选用地道药材,洗净,晒干,共研细末。调鲜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6~9g/次,2~3次/d。  此方载于《武当便方秘笈》(手抄本,封面有“明洪武清风真人”字样)。细品此方,乃是在消食健胃方中,加入活血化瘀药和清热理气药,意在促进胃动力,加强胃肠功能,有利于宿食、痰饮、瘀血的排泄,体现了道教“要想不生病,内脏打扫净”及“诸病皆有毒,治必排毒”的治疗原则。 

       6.三友镇痛方  

       此方专治妇人经前、经后头痛不止。  

       方药:丹参100g,仙鹳草30g,白芷10g。  

       此方载于《武当便方秘笈》一书。原方用丹参为4两,仙鹤草1两,白芷3线。丹参用量超出常用量数倍。据书中说,此一味可代四物汤,故非此用量不能取效。书中还说仙鹤草有止血、止痛、止咳、止泻、补气作用,补气之力甚大。武当山道医常以仙鹤草代人参补气,并称其补气止血之功胜过人参,可代独参汤用。方中自芷为引经药,对气滞血瘀或气血虚弱所致头痛,有扶正祛邪、活血养血、行气补气之功。

       用治妇人经期头痛,疗效甚佳。     

       7.通鼻简便方  

       主治:萎缩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  

       方药:苍耳子160g,辛夷花16g,麻油100ml。

       制法与用法:先将麻油烧热后,放入苍耳子、辛夷花浸泡24h,再用文火煎至药枯黑,待凉后过滤去渣,留药油每日滴鼻3次。 

       此方亦是恩师所授,用治鼻腔疾病,具有简、廉、效、安全的特点。     

       8.金童祛暑丸  

       本方由芳香化湿、祛暑健胃药组成,专治中暑身热头痛,上吐下泻,烦躁不安,头晕目眩,呕哕恶心,口苦咽干,四肢倦怠,精神恍惚,心腹胀痛,不思饮食及红白痢疾。夏日常服此方可取强身体、避瘟疫之效。  

        方药:藿香、香薷、苏梗、自茯苓各120g,白术(土炒)、桔梗、半夏(姜汁炒)、白芷、泽泻、甘草各32g,黑苍术(炒)64g,厚朴(姜汁炒)、陈皮、羌活、木瓜各80g,白扁豆64g,猪苓90g。  

       制法与服法:上药选用地道药材炮制,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5g,用飞朱砂穿衣,外用大赤金裹衣,每次服用l~2丸,用新汲水或腊雪水送下。若伴风寒者,用生姜汤送服,每日服2~3次。本方载于《武当便方秘笈》,恩师朱诚德说:“解放初期,武当山道医在夏日伏暑之时,常用此丸施舍给进山朝拜的香客,以防暑避瘟,或者急用。”     

       9.六圣神散  

       主治偏正头痛。  

       方药:乳香、没药、川芎、雄黄、生石膏各6g,芒硝l5g。  

       制法与用法:乳没去油与其它药共研细末,合匀备用。左侧头痛者取药末少许吹入右鼻孔,右侧头痛者吹左鼻孔,满头痛者吹两鼻孔,能立即止痛。 

此方载于《武当便方秘笈》。笔者曾用此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皆可取效,但要排除脑内肿瘤、脑内出血等危病。

       坤为地。八卦中坤卦符号的产生,是古人观望 大地,见大小石块滚滚,于是把它画了下来,最后就形成了这种三三符 号,以代表坤卦。 

       坤卦在天时代表阴;在地理代表田;在人物代表母;在人事代表柔 顺;在身体代表腹、脾、胃、肌肉;在时序代表辰时;在五味代表甘;;在颜色代表黑色。从字面上来看,在医学上坤卦应与人体的腹、脾、 胃、肌肉方面的疾病有关。脾、胃在人体开窍于口,因此凡是治疗口腔 疾病和脾胃疾病的药方,皆归于坤卦范畴。 

       方1:观音救苦散 

       方药来源于武当山道教珍藏的《武当秘方》手抄本,书名旁有清戊子,菊月于紫霄宫几字。 

        方药:黄连、青黛、薄荷、僵虫、白矾、朴硝各15克。 将上药研为细面,另取腊月公猪苦胆五六个,将其剪一小口,倒出 胆汁少许,将上药面分别装入胆内,用黑纸将胆裹严,在地上挖三尺深 坑,横竹竿一根于坑上,将猪胆用线系好,悬于竹竿上,下不着地,坑 上用竹竿竹席搭盖,掩土压紧,腊月十五以前埋人,至次年立春取出, 去掉黑纸及猪胆干皮,将药研为极细面,加入冰片10 克,麝香2 克, 装入瓷瓶,勿令泄气。凡遇老少口疮久不愈者,取药末少许吹人创面, 二至三次即愈。 

        方2:王灵宫降火膏 

        方药来源于《武当秘方》一书。 

        方药:大附子10 克,吴茱萸20 克。 将二味研极细末,用醋为膏,软硬适中。主治老少口疮久治不愈, 对头痛、咽痛皆有神效。取药膏枣核大两粒,敷于双脚心涌泉穴,每日 一换,一日见效,三日能好。 

       注:此药膏笔者常用之,效果确实很好,但极少数人有过敏反应, 敷药后局部痒疹,遇此情况莫慌,按过敏处理,几天会愈。 

       方3:祖师和胃丹 

       方药来源于武当山道教珍藏本《济世妙方》,为清代武当山道人吴 妙清手抄于“遇真宫”,没有作者署名。 

       方药:陈皮、高良姜、砂仁、神曲、生蒲黄、武当参(九蒸九晒)、 丹参、肉桂、大黄、木香、厚朴、海螵蛸、武当梭罗果、生山楂,吴 萸、黄连、鸡内金、半枝连、象皮各50 克。 上药选地道药材,按古法炮制研为细面,炼蜜为丸。 每次用白开水送服6-10 克,每日3 次,30 日为一个疗程。 

       主治:九种胃病,脘腹胀痛、呕恶吐酸、纳食减少,腹痛腹泻等中焦 一切病症皆可服之。 笔者用于慢性胃炎、缩萎性胃炎、胃溃疡,治疗效果甚为理想。 

       方4:神仙九转长生方(又名神仙饵苍术法)。 

       方药来源于武当山道教珍藏明代医书《摄生众妙方》。 

       方药:白术二斤(秋冬采之,去须皮杂质),苍术二斤(秋冬采之, 去须皮及杂质)。 将二药洗净,用石臼捣碎,用净水浸泡一昼夜,次人砂锅内煎汁一次(约煎煮2 小时)过滤留药汁约五斤,药渣再煎煮一次,过滤去渣,再得药汁五斤,人大砂锅用桑柴火缓缓煮至成膏。瓷罐收之盖好,埋人坤土七天取出,以去火毒,选取天德日开始,每次服膏10克,每日3 次,忌食桃、李、雀、蛤及海味,如此服之为一转也。 二转,用武当参半斤,煮2 次取汁,熬膏人前膏内;名日长神膏, 增强补气之力。 三转,加黄精一斤,煎二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内,名曰益算膏,增强养阴之力。 四转,加茯苓、远志各半斤,煎两次,取汁熬膏,名曰四仙求志 膏,有增强除湿气,增强记忆之力。 五转,加当归半斤,无灰酒浸泡一日夜,取出煎煮两次,取汁熬膏,名曰五老朝圣膏,增加养血之力。 六转,加枸杞子、制首乌各半斤,煎2 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曰六合膏,增加补肾之力。 七转,加松节半斤,牛膝半斤,煎2 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曰七真祛邪膏,增活血利关节之力。 八转,加枣仁、柏仁各半斤,煎2 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曰 八仙膏,增加养血安神之力。 九转,加肉苁蓉1斤,黄芪1斤,煎2 次取汁熬膏,加入前膏,名 曰九龙膏,增加益气通便之力。 功能:补脾益气,兼理诸湿。

       主治:饮食无味,精神短少,四肢无力,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及脾湿下注之症。 以上九转之法,可根据病情,酌情用之,天德日,是吉日,由此日 开始服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方5:化滞丸 

        方药来源于《摄生众妙方》。 

        方药:木香、丁香、青皮(去瓤)、陈皮(薄者去白)、黄柏皮各10 克,莪术(慢火煨)16 克,半夏(姜汁捣为饼晒干)10 克,巴豆(去壳去 油)6 克,乌梅16 克。 将以上诸药放砂锅内,用好醋浸泡一日夜,慢火熬干,炒黄,共研细末,用好面醋打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次用白开水送服3-5 丸,每日三次。

        主治:诸积,如酒积、食积所致胸膈膨胀,呕吐酸水,泄泻痢疾等症。 

        方6:孙真人止泻法 

        方药来源于《正统道藏》。 

        方药:五月初五午时,采艾叶,晒干备用,越陈越好。 将艾叶去粗筋,制成艾绒,作成枣核大艾柱,取鲜姜切片,刺数 孔,放在止泻穴上(在外踝尖直下,脚部赤白肉间)灸7-15 炷,每日一 次。 

       主治:伤食泻痢,湿热泻痢及一切水泻或久泻不止者。 

       方7:太乙真人止泻丸 

       方药来源于《武当秘方》一书。 

       方药:苦参、五倍子各32 克,补骨脂47 克,吴茱萸、肉豆蔻、五 味子、川续断、茯苓各47 克,乌梅31 克。 选地道药材,共研细面, 好醋打糊为丸。每次用白开水送服6 克,每日3 次。 

       功能:健脾止泻,用于五更清,泻下红、白粘液,久治不愈者。 笔者用此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比较理想。 

       方8:老君健脾肥儿丸 

       方药来源于《正统道藏》。 

       方药:人参、白术、砂仁、陈皮、茯苓、莲子、鸡内金、炒麦芽、 炒山楂、炒山药、炒黄芩、乌梅、酒大黄、沙参、石斛、地骨皮各32 克。 上药共研细面,糯米汁为丸,如黍米粒大,2 岁以前服10-20 丸, 2 岁以后5 岁以前,每服30 丸,每日3 次,白开水送服。 

        主治:小儿疳积,久泻不止,五心烦热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