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共管理学核心考点整理

 清泠无居 2019-06-11

第一章 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导向上行政官僚要帮助由选举产生的政治家反映公众对政府服务所提出的愿望与要求,私人管理以利润为导向。

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资金来自财政拨款,不为利润担忧。

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第四,就人事管理方面,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解雇和雇用

第五,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

2.公共物品概念

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三种划分,一是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非排他性特征区分),二是有形公共物品和无形公共物品,三是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

3.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定义)

公共管理学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等;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如组织、决策、沟通等);研究如何应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来解决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以促进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

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第一,研究对象上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法和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第二,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特点。研究者来自不同学科,多依赖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日益同工商管理学相融。

第三,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

第四,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等。

第五,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

第六,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实践基础上,更具现代性。

第二章  公共组织理论

5.公共组织定义

定义为:指一定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广义上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狭义指国家机关组织。

6.公共组织构成要素

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

7.公共组织结构(了解)

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即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直线结构,特点单一垂直领导;职能结构,水平方向上的职能分工;直线——职能结构,既有垂直领导关系,又有水平领导关系;矩阵结构,垂直领导和水平领导并重。我国纵向结构(层次结构)和横向结构(分部结构)。

8.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首长制和委员制区分)

首长制指行政组织法定最高决策权鬼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缺点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

委员制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优点集思广益,委员相互牵制,利于权力监督;缺点责任不明确,协调不易,力量分散,决策迟缓。

首长制适于执行和指导事务,委员制适于政策寻求与决定的事务。

9.组织冲突与协调(简述最常见的组织冲突有哪些)

主要有三种形式:(1)目标与顾客的冲突。目标导向性和顾客导向性的冲突。(2)功能和领域的冲突。不同功能组织在不同领域中的冲突,条块冲突。(3)目标间冲突。组织目标的每一次调整变动,都会引起组织边界的变化。

10.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

政治环境(政治体制、权力、国家结构、政府机构等)、

经济环境(对动机和行为有决定作用,经济体制、经济利益、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等)、         文化环境(公共组织行为方式的凝固化表现,包括认知、价值、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道德传统等)、

技术环境(经验技术、实体技术、知识技术)

11.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政府再造)

公共组织生命周期:

产生(创业)阶段,规模小,结构非规范化,科层不健全,组织目标不清晰。

集体化阶段。规模迅速扩大,组织目标明确,科层结构健全,进入“非人格化”管理。

规范化阶段。组织规模相对稳定,科层更完善,程序规范化,新的专业化分工。

精细阶段。科层结构应用达到极限,组织内部进一步细化。

政府再造:认为传统官僚制不适合当今变化,必须要发动革命,彻底打破官僚制。

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不必靠外力驱使。政府再造要从目标、激励、责任、权力、文化五个方面入手。

第三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12.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多中心权威的合作,“没有政府的治理”

特点:(1)治理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2)治理的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3)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

13.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四个问题)

(1)可治理问题。并非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合作网络解决,具体实施时两难选择,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2)合法性问题。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危机。

(3)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

(4)责任性问题。公共行动者相互推诿、转嫁责任,认真构建和完善责任机制,

第一,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第二,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民权利实现。第三,政府的特殊责任定位。

14.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1)政府职能的优化。政府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采取民营化、放松管制以及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业交给市场和社会,尽可能地将公共部门承当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一,政府业务合作出租;二,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三,公共服务社会化。

(3)分权。分散政府管理职能,缩小政府行政范围,实行分权与权力下放。

(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尤其是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重塑政府”,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建立一个“市场化”、“企业化政府”。应用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标杆管理等。

(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①放松管制、增强灵活性。②公共管理者的非职业化。③绩效评估以及灵活的付酬制度。

(6)机构的重组。目的是使政府活动更有计划性和协调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