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视窗】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重难点及方法指导

 充实9 2019-06-11

全册教材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涉及的数学思想。一共编排16道习题,把复习内容分成六部分,包括认识100以内的数(第1~4题)、常见的平面图形(第5题)、人民币的知识(第6题)、100以内的口算(第7~9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第11题和12题)、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第10题以及第13~16题)。

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95页~98页内容进行分析。

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已经教学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调整或重组个体的认知结构;组织适当的计算练习,使学生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重温数量关系,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是不能单独安排复习的,只能蕴含在知识整理、技能训练和解决问题之中。

复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解题回忆知识;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教师的必要提问、追问整理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解题的评价以及适当的强化练习,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解题是复习的一项活动,但不应是复习活动的全部。复习可以从解题开始,但得出题目答案不应是复习的结束。认真分析每一道复习题所对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认真准备在解题以后的学生交流以及教师的提问、追问,才能上出高质量的复习课。

一、认识1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数感

认识100以内的数,包括这些数的数数、计数、大小顺序及其实际应用。数数能够了解物体有多少,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群一群地数。如果物体的总个数不是很多,而且物体的分布没有规律,人们一般会逐一数数;如果物体个数比较多,而且排列有规律,人们就会按群数数。第1题呈现的书架上有许多书,每种书都是5本,教材安排学生5本5本地、10本10本地数出一共有的本数。这道题要学生体会的是:数一数就能知道物体有多少个,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后者既快又方便。这一题应该回忆的知识是计数单位一、十和百,以及相邻单位的进率“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1个百”。

数概念的核心是数的意义,按十进制计数法分析数的组成具体表达了数的意义。1~100的每一个数都有其特定的组成,人们通常把一位数理解成是几个一组成的数,如5个一是5,8由8个一组成;通常把两位数看作几个十或者几个十与几个一组成的数,如40里面有4个十,7个十与2个一合起来的数是72。第2题复习两位数的组成以及大小比较,考虑到学生对这些内容很熟悉,所以题目采用了开放的设计。让同桌两名学生在计算器上各拨出一个两位数,交流各自拨的数的组成,并比较两人拨的数的大小。复习这道题要让学生体会到每个数都有其组成,不同的数组成不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其实质就是比它们的组成。这道题应该回忆的知识有:计算器上的数位顺序,数的组成与读写,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一般会遇到的几种情况等。

新授阶段比较数的大小,经常只在两个数之间进行。第3题要求把给出的六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引导学生把已有经验应用于稍复杂的情境,更好地把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思想方法。这些数里,有的十位上的数不同,有的十位上的数相同,题目要求学生先读出各个数,在读数时感受数的组成,接着按顺序排列这些数就方便了。通过这道题,要整理出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程序:先根据十位上的数判断大小关系,十位上的数相同时才继续比较个位上的数。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感的形成需要以计数知识为基础,需要体验数的实际意义以及大小关系,还要应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第4题对培养数感有积极的作用,根据小丽有30本书,体会与小丽“差不多”的可能是几本书,比小丽“多得多”的可能是几本书,比小丽“少一些”的可能是几本书。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范围里,体会“差不多”“多得多”“少一些”的含义,具体感受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用这些生动的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数感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把平面图形和找规律结合起来

本学期认识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学生直观识别这些图形的难度不大。第5题把识别平面图形与找图形的排列规律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辨认图形一边探索规律,既有趣味性,也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发现的规律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通过继续画的方式表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每组图形是怎样排列的,如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再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像这样一直排下去;一个长方形接着两个三角形,再一个长方形接着两个三角形,像这样一直排下去。然后让学生指出每组图形的括号里应该是什么图形,即各组图形如果继续画出一个,会是什么图形。教材考虑到学生画图形还有困难,一年级没有画出图形的要求,所以采用选择图形并连线的方式来表示括号里的图形。

三、通过表格式问题复习元、角、分

第6题复习元、角、分的知识,通过解答表格里的三个问题进行。涉及的数学知识主要是: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已知付出的钱、商品价钱和找回多少钱的数量关系,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这道题,要帮助学生看懂表格,理解表格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整理出表格中的三个实际问题;要在交流和评价学生的解答时,突出所涉及的主要知识。

四、复习100以内的加、减口算,进一步掌握口算的思路和步骤

复习100以内的加、减口算,要让学生进一步弄清哪些加、减计算应该口算,进一步掌握口算的思路和步骤,并通过练习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速度和正确率。

第7题设计了两个题组,其中一组是55+30、55+3、55+8三小题,分别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与进位加);另一组是55-30、55-3、55-8三小题,分别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与退位减)。设计这两个题组就是要学生知道这些加、减计算都应该口算,通过比较同组三小题的计算过程,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应该先算几十加、减几十,两位数加一位数应该先算几加几,两位数减一位数应该先算几减几或十几减几。

第8题是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练习,第9题是口算能力检测。

五、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竖式计算的法则

复习100以内的笔算,要让学生知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可以列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笔算的法则,对加法计算的进位和减法计算的退位有较强敏感,从而正确地计算。第11题的四组计算题是精心设计的,如 16+53和16+35为一组,它们的第二个加数分别是 53和35,列竖式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两道题分别是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计算过程有明显的不同。又如 93-42和93-24为一组,也有丰富的计算知识内容和态度习惯的教育蕴含其中。第12题进行笔算能力测查,不要求学生算得很快,但要求他们都能算对。

六、复习解决实际问题,要抓住加、减法的意义,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条件和问题的对应联系

第13题在一张表格里,给出小明两次踢毽子各多少下,求一共踢了多少下,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问题,应该用加法计算。还给出小娟两次踢毽子的总数和第一次踢的下数,求第二次踢了多少下,这是已知两部分的和与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问题,应该用减法计算。教学这道题,要紧紧联系加、减法的意义来理解数量关系和选择算法。

第10题的表格中有三个数量:原有图书的本数、借出的本数、还剩的本数,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三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都不相同的实际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题理解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多种关系。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原有本数”可以分成“借出本数”和“还剩本数”两部分。已知“借出本数”和“还剩本数”,求“原有本数”是把“借出本数”和“还剩本数”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数量关系是“借出本数+还剩本数=原有本数”;已知“原有本数”和“借出本数”求“还剩本数”,或者已知“原有本数”和“还剩本数”求“借出本数”,都是已知两部分的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所以数量关系分别是“原有本数-借出本数=还剩本数”或者“原有本数-还剩本数”=借出本数”。这些数量关系不能机械记忆,而要再理解基础上有意义的记忆。

第14~16题比较复杂。第14题的已知条件较多,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多;第15题的对话里文字叙述比较多,读题有点难;第16题里各个问题的数量关系都不相同,解答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给他们较多的时间看图、读文字、说题意。如果学生能够找到条件与问题,能够把题意说正确、说清楚,解题的难点就化解了一半。二是引导学生根据所求问题选择有关的条件。例如,求一个第一名和一个第三名一共得了多少分,就要找到第一名得几分和第三名得几分;求篮球比皮球少多少个,需要找到篮球的个数和皮球的个数。三是鼓励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例如,第14题把足球36个、篮球28个、皮球50个两两相比,可以提出三个求相差多少的问题;两两相并,可以提出三个求总数的问题。第16题模仿教材已经提出的三个问题,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既解答教材已经提出来的问题,又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我们的杂志——《小学数学教育》下半月刊

欢迎一线教师和数学教育工作者拨冗赐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