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这句话,毁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三成家庭教育 2019-06-12

最近有家长向我提问:我的孩子今年读小学一年级了。他平时非常喜欢看书,一套《哈利波特》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我觉得孩子总看一本书,或者是一种书,总是不够的。要怎么样才可以引导孩子爱看其他的书呢?

01

我在很多场合都听到过家长提出类似的问题。孩子特别喜欢看某一类书,算不算一件好事?如何引导孩子也能爱上看别的书呢?我们一步步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家长一定要相信:特别喜欢看某一类书,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偏好某一种书,本来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回想我们自己小时候,也会有某些特别喜欢的话题,或者是某种类型的文学作品。

如果孩子在看某一本书的时候,能做到如痴如醉、爱不释手,总可以说明,孩子可以通过这个题材的文字,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具有这种能力,无疑是“热爱阅读”的雏形。

在这个情况下,需要家长再细心观察一下。让孩子如痴如醉的这本书,是文字居多,还是图画居多。

在儿童学龄阶段,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训练处出色的文字处理能力。依照这个要求,如果孩子痴迷的只有以图为主的书,显然“养分“就会不太够。

特别补充说明,我并不是说绘本、漫画等以图为主的书不够好。相反,绘本、漫画等以图为主的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且不可取代的价值。因为颜色和图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元素。我在以上所谈的观念,强调的是“均衡“。也就是说,图画和文字,必须要在儿童阅读中占有合适的比例,不可偏颇。

至于具体的比例应该是多少,以及图画书对阅读能力的作用,属于另外一个话题,我会在下一篇“绘本与孩子的阅读“中,再与大家分享。

 

02

那么,在孩子喜欢某一类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如何来引导孩子更进一步,也能喜欢阅读更多的书呢?

我曾经在一次家长讲座中,与大家分享过这样一个比喻:喜欢某一本书,就好比我们去谈恋爱。一个人不可能因为喜欢女生A,从而导致也会喜欢女生B;要喜欢女生B,是因为她本身就有什么优点吸引了你,影响到你才是。

看书也是一样的道理。

以孩子喜欢《哈利波特》为例,孩子可能是喜欢其中魔法奇幻的内容,可能是喜欢里面的人物,也可能是被其中的紧张剧情所吸引。总而言之,孩子建立起了与《哈利波特》中文字的联系,就像插头已经通上了电。

大家可以想象,在这样情况下,读一遍和读十遍,孩子获得精神满足是大不一样的;但是孩子的文字敏感度、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积累与应用技能等中文阅读技能,并不会有太大的本质性的提升。

这个时候,换了一本书,精神感受完全不同,连阅读技也容易跟不上;就好像我们强迫正在热恋中的人去相亲,换上了完全陌生,还不怎么有话说的对象,你说叫人如何喜欢?

如果能这样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们大人就不会轻易做出“不准再看这个,多去看看其他书”的决策了。因为这样的指导,往往的结果是,孩子什么书都不要再看了。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他特别喜欢某一本书,还想看,还想去获得精神的满足,就先让他看。(当然内容黄色暴力等明显不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第二,家长绝对不能有“你喜欢看A,那也应该多看看B“之类的思想。要孩子爱上一本新书,都是一次新的引导,需要也值得我们多花一点心思。只有等到孩子通过一定量的广泛阅读,把真正的中文阅读能力培养出来了,才有可能实现孩子自主阅读的美好境地。

在引导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先进行亲子共读。除了最常见的,与孩子一起读书,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将你的理解,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传达,并非是要孩子和你一样想,而是引起孩子也想试一试的念头。

举个例子,你去了一家饭店,觉得特别好吃;但是你的朋友并不知道,你如何打动他,也去试一试?我想除了溢美之词以外,你那种特别享受、特别向往的态度,往往是打动对方的关键。

鼓励孩子去尝试一本新书,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在你的感染下,孩子真的去做了。但是因为阅读能力不够,暂时“进入“不了状态,我们再来进行亲子共读,再来给孩子护航,一起走过阅读的难关,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案。

03

有不少家长曾经问我,现在培养孩子为什么会这么麻烦?我小时候我爸妈也没有陪我读书,我也不就过来了?为什么现在我来教育我的孩子,都要事事亲力亲为?到底是我读书,还是孩子读书?

相信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心底的疑惑。

我特别想告诉大家,以上我们所说的陪伴阅读的方案,的确要花费爸爸妈妈不少的精力和时间。实践这样的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的最高标准。

也就是说,如果不陪伴,孩子当然也能够长大,生活也能过下去。但是我们如果要追求更好的教育,必然要有新的认识和付出。

我总是觉得,教育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往往引领着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一件充满未来感和希望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育总应该是向着更完善、更科学、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陪伴孩子读书,与过去相比,就算是一种进步。而也正因为有陪伴孩子的经历,让我们这些成年人,重新有了机会完善自己。在成就孩子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