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江城子•别徐州

 半城湖之缘 2019-06-12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①!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②。为问东风余几许③?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④。背归鸿,去吴中⑤。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⑥。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⑦。

【题解】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途中。其时,词人在徐州任职仅仅两年。他常年在外为官,南北转辗,踪迹不定,飘如浮萍,这种颠沛流离的仕宦生涯,使他自视为天涯沦落人。这次奉命调往湖州,天涯沦落感更加重了,途中,作者写下了此词。

【注释】

①“天涯”句:叹息自己宦游漂泊,来来去去。思:考虑的事情。

②佳人:指参加送别的徐州官妓。残红:零落衰残的花朵。

③东风:春风。此句言且问还剩下多少春光呢?

④隋堤:隋代开通济渠,引汴水入河,与淮水沟通,沿岸筑堤种柳,后称隋堤。溶溶:春波微动的样子。

⑤背归鸿:春天大雁北归,而自己南下,故云。去吴中:湖州为古代吴国之地,故云去吴中。

⑥清泗与淮通:泗水流入淮河,故云。

⑦楚江:指泗水。徐州:又称彭城,古代属楚地,故此云楚江。

【故事】

1079年3月,徐州城外春花遍野,而数万百姓却是愁容满面。太守苏轼要走了,要往南方的湖州赴任。百姓们送了十余里,唯愿这送别路没有尽头才好。一位老者抱着孙儿哭道:“前年若无使君,我这孩儿,便要被那鱼鳖吞了去。”苏轼望着孩子,那红润的脸颊,就像花儿一样。

两年前,苏轼率领徐州官民齐心抗洪,保了徐州五十万生灵免遭涂炭。而后,他再祈来春耕之雨,让百姓过了一个丰年。徐州城在挽留他,“佳人”含泪捧来一束山花,成群的大雁自南方归来,但“春纵在,与谁同”?

离别,是仕途路上的常态。这十余年间,杭州、密州、徐州,苏轼别了一地又一地。如同一棵大树,刚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又要被连根拔起,拋向无常的命运中。此刻徐州百姓正为他祈福,然而三个月后,苏轼便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磨难——因“乌台诗案”而被贬。

【赏析】

全词抒写别恨。上阕写别时情景,以感慨起调。苏轼外任多年,南北辗转,词人感叹自己天涯流落。接着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痛惜离愁。面对落花,睹物伤怀,作者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

下阕想象别后境况。先写词人离徐途中的情景:三月隋堤那溶溶东去的春水注入了词人浩荡的悲思,北归故居的鸿雁令作者自叹不如归鸿。最后词人欲托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的泗水把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怎奈楚江东流,相思难寄,怎不令词人怅然若失。此词化虚为实写离愁别绪,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以及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想象丰富。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沉痛,情真意厚。 


RECOMMEND

来源:《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