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炳泉:傲视群雄的“领头象”

 老迟说事 2019-06-12

因为“双象”集团在行业中无人可撼的龙头地位,也因为“双象”产品卓而不凡的优良品质,他和他的企业被大家形象地尊称为“领头象”。

正是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开拓创新,坚韧不拔,实现了从草根创业到行业领先的历史跨越。2010年4月29日,江苏双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无锡双象超纤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交所鸣锣上市。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会长预言“中国这一人造革合成革行业的领头象,将会跑得更远,将会带动全行业向国际上技术最领先的高峰发起最有力的冲刺。”这也让他——历来低调的江苏双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炳泉身价陡增,声名大噪。

《易经》里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是事物处于穷尽局面则必须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就能久远。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唐炳泉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改变了中国农民沿袭已久的惯性思维,实现了从草根创业到行业领先的历史跨越,以实际行动验证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

近年来,唐炳泉先后荣获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优秀党支部书记,“感动新区”十大人物,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无锡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杰出企业家,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家等荣誉称号,还担任了无锡市新区工商联主席。

穷则思变,谋创业

1951年,唐炳泉出生在无锡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靠种田那点微薄的收入,过着非常清苦的日子。然而,唐炳泉却不甘心于农民的辛苦生活,他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改变这种命运。“那个时候实在是太穷了,自己只是想搞点副业来寻找出路。”唐炳泉回忆创业之初时如是说。

20世纪70年代,江南农村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砖瓦厂、农机修理厂、缝纫加工厂等小企业,这就是当时的社队工业。1967年,初中毕业的唐炳泉,便到胜利大队小土窑上上班。虽然有了“工作”,但是,唐炳泉依然觉得这种“亦工亦农”的生活并不能很快改变家庭的贫困现状,便模仿着社队工厂“偷偷”搞起了商业活动。白天在砖瓦厂上班,晚上在自已家里又偷偷开办了个小作坊,靠着三台老式缝纫机,偷偷摸摸地生产手套卖给别人,补贴家用。晚上加工,是为了避开生产队的耳目,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允许从事个体生产,一旦被发现,有可能会被扣上“挖社会主义墙角”的帽子。

尽管唐炳泉白天勤勤恳恳的工作,家里的小作坊还是被生产队发现了,当场没收了他辛苦生产出来的全部手套。万幸的是,手套被没收了,缝纫机没被搬走,有惊无险的唐炳泉,得以继续从事他手套加工的副业。除了加工手套外,唐炳泉还从苏州用船运来稻草,晚上和妻子一起搓草绳。

经过3年的辛苦努力,唐炳泉便从手套加工、搓草绳的副业中积攒了三千多元钱,在毛坯房林立的村落里,唐炳泉一家率先盖出了三间楼房,令全村人羡慕不已。

当时砖瓦厂里的工人文化普遍不高,拥有初中文化的唐炳泉算是高学历了。不久,他便被调到机修车间负责机器操作、保养和修理工作。一年后,又被派到县农机修造厂学习了一年铣工。学成归来后,开始从事滚齿工和发货员的工作,勤奋务实、扎实肯干的唐炳泉很快便当上了车间主任,也因此与机械结下了终生的情缘。

机修是一项技术活,后来车间陆续添置了皮带车床、刨床、钻床、电焊机等设备,在维护这些单一设备的同时,唐炳泉边工作,边学习,在参照原有设备构造的基础上,着手自制了多用镗床等“土设备”,并且改造了旧式皮带小龙门刨。后来,在确保砖瓦厂机械维修的情况下,唐炳泉带领机修车间几十个工人开始对外承接一些金加工业务。

1976年,乡里决定在砖瓦厂机修车间的基础上成立“后宅传动机械厂”,由唐炳泉全面负责技术工作。他们想方设法寻找相关的技术资料,到国有企业聘请师傅,攻克了技术难题,自制出了与冶金、矿山机械配套的小型减速机,而且产品销路还不错。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材料,除了信心,几乎什么都缺乏,没有起重设备,全靠年轻工人手拿肩扛,十分艰辛。尽管如此,唐炳泉却从干劲十足的工人身上看到了希望,感觉企业有了奔头。

变则通达,立大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唐炳泉便带领“机械厂”开始增添设备,决定从小打小闹转为批量生产。为解决人才瓶颈,他们用厂里的水泥船改造成一只“小汽艇”, 到苏州浒墅关接送苏州钢铁厂和港口机械厂的几位“星期日工程师”,为年青的技术工人做培训,帮助技术攻关;为了解决生产上急需的铸钢等原材料,唐炳泉多次跑到上海八一铸钢厂蹲守采购,为了省钱,住的都是二三元一夜的防空洞招待所。

变,则通达。不久,“传动机械厂”就从四面环水的“孤岛”搬迁到河对面的新建厂房。1983年,企业自主研发的JZQ减速机产量达到2000台,全厂年产值达到90万元。翌年,年产值增加到150万元。

尝到甜头的唐炳泉愈战愈勇,根据市场需求不停改变产品策略,并着手研发生产橡塑整机。1985年5月,第一批5台XK-400型16英寸开放式炼胶机成功投放市场,一炮打响,当年产值便翻了一番,达到300多万元,企业也更名为无锡县橡胶机械厂。

当年,为了尽快赶超国内同行业,唐炳泉和工程师到大连橡胶机械厂考察、学习,看到厂内一只大象雕塑,他便对工程师说:“有朝一日,我们厂有了大的发展,我要用‘双象 ’作为产品品牌,注册一个商标,他们是一只象,我们用两只象。我们同大连橡机厂,一南一北,形成咱们行业的双雄。”3年后,企业再次更名为无锡市橡胶塑料机械厂,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产品获得了本行业全国首批发放的生产许可证,同时,“双象”商标也正式注册成功。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震撼了唐炳泉,他带领“双象人”一路高歌猛进,投入7000多万元,与台商合资建立了“无锡中进塑胶有限公司”,涉足PVC人造皮革领域;1995年,再次与台商合资成立了无锡利拿机械有限公司。同年,公司销售总产值达到1.24亿,实现了“亿元厂”的新突破,成为后宅乡历史上第一个超亿元的乡镇企业;1996 年,以无锡市橡胶塑料机械厂为核心的江苏双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唐炳泉出任董事长。

就在集团成立不久,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唐炳泉果断决策,抓住机遇,投资1个多亿元扩建PU系列人造革生产线,使“双象”迅速成为国内人造皮革行业的龙头企业。

20世纪末期,苏南乡镇企业迎来了企业转制潮。2001年,“双象集团”成功转制成为民营企业集团,再次更名为江苏双象集团有限公司。同年底,集团投资数千万元,创办了无锡双象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聚氨酯鞋用树脂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前两名。2002年,“双象集团”跻身于无锡市重点集团企业50强,并投资设立无锡双象超纤材料有限公司,攀向新的科技高峰,2010年4月公司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双象”跃上了更高的发展平台。

通则久远,葆长青

如今,“双象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无锡双象超纤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无锡双象橡塑机械有限公司、无锡双象新材料有限公司、苏州双象光学材料有限公司、无锡新区双象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上海双象橡塑机械有限公司、无锡双象大酒店有限公司等八家下属公司的企业集团,经营领域涉及实业、金融、服务业、贸易等领域,其中无锡双象超纤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双象橡塑机械有限公司、无锡双象新材料有限公司分别成为我国合成皮革、橡塑机械、聚氨酯树脂三大产业实力最强的龙头企业之一。

唐炳泉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经常说:“企业仅仅依靠福利待遇吸引人才是一种低层次的做法,以事业留人才并能使其扎根企业方为高明之举。”为了确保双象在新一轮发展中“国际先进、中国领先”目标实现,唐炳泉抓住公司上市的机遇,利用集团公司董事会换届的机会,让一批有胆识、有能力、有创新、有活力的青年才俊进入了公司的高层领导班子,让这批年轻人挑大梁,给他们压担子。

在人才建设方面,唐炳泉为企业定下“三个坚持”:首先要坚持解放思想,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目前,“双象集团”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有400多名,其中本科、硕士学历的超过100名。公司首开了百万年薪引进台湾工程师的先例,专门为其提供专家公寓、保姆,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其次要坚持营造良好的发展与成长环境。以“双象职工技术文化学校”为阵地,聘请专家授课,实行带薪脱产学习等;第三是坚持人性化操作,实行全覆盖保障机制。1992年,公司拿出700多万元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成为轰动一时的地方新闻。后来,又积极主动为职工交纳社保,使职工退休后可享受到双份养老金,从而激发了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对高学历外地员工,集团每年安排20天带薪探亲假;对技术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1000元—20万元不等的奖金;对顶尖人才开出了10万至80万元的年薪。此外,还斥资2000多万元建造了6幢200多套住房的人才楼,符合条件的员工均可分配到三室一厅以上的住房,凡在本公司工作满12年的,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

“双象股份”成功上市后,唐炳泉为集团公司的发展确立了 “激发活力、做大做强,实现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励精图治、创优创新,实现结构优化转型发展”总体方针,并提出了“三年成型,五年达标”的新一轮发展目标:即从2011年起到2015年的五年中,整个双象集团产销超50亿元,实施完成几大高新技术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投产,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战略调整,把双象集团打造成产品技术高新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市场营销国际化的高水平企业。同时,再培养一家上市公司,实现“双象”更高层次的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