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克己复礼”这句话很重要。是整个《论语》的核心。《论语》近一万六千字,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克己复礼”讲的。要么是讲“克己”;要么讲“复礼”。 整个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也都是讲“克己复礼”。 孔子的《论语》讲克己复礼一.孔子的复礼理想 中国古代周王朝,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建立起了礼乐制度。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社会矛盾激化,已经是礼崩乐坏。 孔子认为要想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就是要恢复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孔子十几年周游列国,就是宣传和实现“复礼”的主张和理想。 孔子到了晚年,眼看自己已无法实现“复礼”的理想。回到家乡鲁国。孔子并没有放弃“复礼”的理想。开门讲学,继续宣传自己恢复周礼的思想。希望后人能够实现自己的“复礼”主张和思想。 孔子去世以后。孔子的学生将孔子十几年周游列国,以及在家乡鲁国讲学的,关于恢复周礼思想及言行,编集成《论语》。 二.实现恢复周礼的行动克己 在孔子看来要想恢复周朝礼乐制度,不是一个人的事。要整个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要参予。上至国君,诸侯;下至庶民。都要“克己”参予进来,才能恢复周朝礼乐制度。 1.孔子请求国君实行仁德之政。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这些都是请求国君“克己”施仁德之政,等等。 2.对贵族不“克己”越礼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②,’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些都是孔子对士大夫不能“克己”越礼的气愤。 在孔子看来,要想恢复周朝礼乐制度。人人都应克己。 克己是复礼的前提,复礼是克己追求的目的;克己是复礼的行动,复礼是克己的结果。 复礼是克己的行为标准。克己不是没有人性自残。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标准要求。行动上就是:“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是上下相辅相成,上要施仁德之政,下才敬以礼。 《论语》指导人们做事方法,与人交往原则等,都是要求人们克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目的都是为了复礼。所以《论语》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 儒家文化就是克己复礼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和后来孔子弟子发展的儒家思想,也是围绕“克己复礼”发展。 当然后期儒家思想,不是为了恢复周礼。复:还有服从,符合的意思;礼:是社会基本稳定的秩序和社会道德标准。 儒家《大学》里的修身就是克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复礼。后来《孟子》所倡导的,被后来儒家视为终极目标的“内圣外王”。更是“克己复礼”升级版本。内圣就是向内克己修身,追求达到圣人的道德标准。外王就是做事的手段,本领达到王道,在社会道德标准范围内,为更多的人服务。 后期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基本都是围绕着“克己复礼,内圣外王”。来发展。 克己复礼在当今的现实意义我们学习,传承儒家文化的目的,是要为我们现实生活服务。克己复礼在当今还有现实意义。我们经常看到听到高铁上霸座行径。还有为开车,停车朋擦小事,大打出手 ,甚至伤及人命的悲剧等等。 如果全社会每个人,学习传承儒家文化。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我们生活的社会秩序将会更加井然,我们生活将更美好。 以上是我个人对“克己复礼”的理解。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