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与孩子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9-06-12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经历蜕变的过程,从离开妈妈的襁褓,到身体、智力、心理不断成熟的青春期,他们在一次次的蜕变中,学着去独立感知和探索周围的世界,寻找自我的存在和价值感。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与周围的人与世界不断碰撞、摩擦,他们渴望被理解、被肯定,在与周围世界的链接中,不断纠正自己,塑造自我。


他们一会儿充满自信,一会儿又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像一株破土的幼苗,稚嫩而又脆弱,既需要自我成长,更需要外界的呵护。


作为孩子的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给予倾听、理解和支持,这种引领将会给孩子莫大的宽慰和自信。


我的同事静的女儿前年考上大学,在外地上学,她经常给静打电话,有时候说说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和下一步的打算,有时候只是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有时候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人际问题,打电话向妈妈求解方法。


静在电话里,从来没有指责过女儿哪里不对,也没有强求过女儿要怎样去做,她像是在和同事讨论交流问题一样,跟女儿商量,女儿遇到问题向她诉说或询问时,她也是常常耐心地听,或者反问她:“你认为该怎样做好呢?”


她既会用很肯定的语气赞扬女儿:“我赞同你的想法,非常好!”也会很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件事,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这样来处理。”然后说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原因,再说出自己曾经遇到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就连她训斥孩子的方法都很特别:“这件事,你太自信了,唉,我一直为你捏把汗,瞧瞧,我又长了三根白头发啦。”


有一次,女儿因为和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发生了点小摩擦,女儿给静倾诉,静听出来了,女儿挺委屈。于是,坚决站在女儿一边支持女儿。


听了女儿的诉说,静说:就是对方的不对,她为什么先骂人,不行的话,我去找她。女儿那边说:不用了,我自己解决吧,这样的事让你插手不好。静说:好,那不要影响你的情绪和学习啊。


之后的一段时间,女儿情绪还是受了些影响,静常和女儿通电话,听她唠唠,缓解一下她的情绪。也一直遵守他们的约定,不去插手。一个多月后,她渐渐地缓和了过来,在其他宿友的带动下,她们彼此也都进行了自我批评,和解了。


女儿告诉静,通过这件事,她也学会了避开锋芒与矛盾,以后除了休息,从来不呆在寝室,每天和另一个同学跑阅览室学习,在学校,学会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自己比孩子先经过一步,总是急于给孩子建议,对他们的行为指指点点,妄加评判,将事情的结果强加于他们,造成他们心理的逆反。因此,很多家长反应,自己说话孩子不愿听,孩子也不愿意向家长吐露心扉。


如果能像静一样地陪伴孩子,不断地去倾听孩子的诉说,首先接受和肯定孩子的现状,适时地给点提醒,帮助她走过困境,让孩子自己学会克服困难,我想,没有哪一个孩子不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因为,人都是需要回应的,这种回应既不要指责,也不要指令,而是要接受。


前两天,看央视《等着我》栏目时,有这样一对老夫妇,七十多岁高龄,寻找他们的儿子,让儿子回家。


儿子于1994年大学毕业后,就宣布与老两口断绝往来,20多年来,他们给儿子打电话、发短信,儿子既不接,也不看,屏蔽父母的一切信息,预备与父母老死不相往来。


听起来,这儿子挺混帐的,翅膀硬了,就不管父母了,然而抽丝剥茧,我们看到的真相则是,父母过于严格要求儿子,对儿子过于苛责,上学期间,稍有松懈,或与父母意见不和,总是被父亲辱骂,甚至还有责打。


在儿子与父母的一路相处中,充满了矛盾、怨怼,他们之间没有说说笑笑的常人所谓的“天伦之乐”,最后造成儿子心理积怨很深。


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剥夺了孩子幸福生活的权利,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不是责骂,就是怨怼,谁又能说,这不是家长的罪过呢。


一个人首先要成为人,然后再成为“人”字前面加上修饰词语的人;一个人首先体验做人的乐趣,然后再去塑造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人。如果将顺序反过来,一定更费周折。


那么,怎么样说话,孩子才能听得进去呢?由美国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一经出版,全美销量超过300万本,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成为家长们的育儿宝典,倍受欢迎。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改过去育儿书籍中那种典型的说教口吻,本着“为读者提供一种建立在平等互爱、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这样一个原则,凭借自己生活与日常中积累的经验和实际收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以实操的方式教给读者一种可行的实用性育儿方法,让使用者在反复练习中改变原有的不恰当的交流沟通方式,领悟与人和谐友好相处的真谛,以此达到在家庭教育中以爱的方式与孩子友好相处,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这本书不仅给了我们与孩子沟通交流用语的原则,还教给我们针对不同孩子和不同问题的实用话术。


通常我们会认为与人沟通交流是件很难的事情,通过阅读此书并认真加以练习,会让我们发现,沟通交流不畅的原因还在于思维和角度。


如果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与孩子交流时,能放弃“家长”的高高在上的姿态,稍稍转变一下自己的思维,然后,再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对于孩子的态度会有所转变,那么沟通和交流便会变得顺畅,亲子关系也会由对立变得和谐。


试想,如果你的亲子关系是朋友似的,而不是以家长的姿态与之对立,那么,你说的话,孩子又会怎么不肯听呢?孩子自然也愿意给你说他自己的心里话。


我们把这本书看完,并掌握了它的真谛时,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们与孩子如何沟通交流,自然也教会了我们与周围的人如何沟通和交流。


沟通与交流的真谛便是:放下所有的固定思维与成见,以客观的态度描述自己的情绪,以心感知心。就像回声一样,你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便会回馈你什么样的声响。


有时,不是这个世界难以应付,而是我们自己太难对付。如果我们以自己的放任,那是绝然换不回自己想要的自律成长。


对我们的孩子,我们报以爱心与耐心,凭借智慧与进取心,去陪伴、引领他们,与他们一同进步,这是我们拥有他们的义务与责任。


愿我们所有的家长都和孩子一样,在学习和锻炼中不断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