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间千般好 不及宋瓷美,宋代龙泉窑赏析

 艮东泽 2019-06-13

雨过天晴色的汝窑

梅子青色的龙泉窑

无与伦比的含蓄美,都是文明与技术的载体

龙泉窑因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创烧于三国,产瓷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窑系。宋时达到顶峰,烧造出“如冰似玉”的粉青、梅子青釉色,此时的龙泉窑都是以造型釉色取胜,很少有复杂的装饰,正是通过这种独有的艺术风韵表达出了古代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内涵。

龙泉窑粉青釉纸槌瓶

粉青釉纸槌瓶属龙泉窑的产品,口沿外折,直颈平肩,直腹圈足,胎体坚薄,通体施釉,外壁及足心满釉,釉面有开片,如若湖面冰层的断纹,釉面呈色青碧,积釉处颜色较深,是一件极为小巧的陈设器。

龙泉窑长颈瓶

龙泉窑青瓷因其造型巧,釉色美观而闻名,尤以梅子青、粉青、豆青最为为著名,宋元时期多作为内廷贡品,尤以文房器最多,今故宫博物院及龙泉青瓷博物观仍有同类长颈瓶收藏,后世多有仿烧此类器,清《南窑笔记》云:“今南昌仿龙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乐平绿石少许,肥润翠艳(不)亚于古窑” ,但造型神韵稍有逊色,直至今日龙泉地区仍烧制这类陈设用仿古器,可见其影响之远。

此瓶外形为敛口直颈,垂腹圈足,造型周正秀雅,胎体厚薄均匀,上釉细密的旋坯痕,通体施青釉,釉层较厚,上有不规则的开片,釉面呈色接近于娇嫩的梅子青色,这种长颈瓶多做书房陈设器,兼用作插花。

龙泉窑青釉渣斗

渣斗是中国特有的瓷器造型,均为广口鼓腹,出现于西晋时期,唐宋最为流行,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套白釉茶具,其中就有渣斗,另辽陈国公主墓还出土有银质品,宋时龙泉、湖田均有烧造,但数量较少,属高档的宴饮用瓷,元人笔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明清时期仍有烧造,是延续千年的实用器。

这件渣斗口部外撇,有金缮,直颈鼓腹,圈足,造型端庄稳重,通体施青釉,釉层较厚,釉面有不规则的冰裂纹,外观类似于哥釉器,此物主要用于盛放茶渣或残羹,属日用器,被收录于《漫思茶香 梦回千年—中古陶古代陶瓷臻品展》一书。

龙泉窑青釉洗

青釉洗折沿浅腹,鸡心底,圈足,胎质细腻,釉面色泽青碧,有玉质感,上有长短不一的开片,犹若冰裂,通体用金缮工艺进行修饰,故表面有不规则的金色线条,此工艺流行于日本,是由漆器制作中的描金技法演变而来,以生漆与面粉为基底,并在修饰部分涂刷金粉为装饰,是一件极富东洋工艺特色的艺术作品。

龙泉窑青釉洗

此洗圆口折沿,浅腹圈足,足墙处有明显的火石红,修坯规整,通体施青釉,釉色清亮匀净,有一定的玉质感,是龙泉窑的产品。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南宋时期掌握了配制石灰碱釉的工艺,可以保证在高温下釉面不流不裂,从而成品获得了如玉似冰的质感。

龙泉窑青釉鼎式兽耳炉

香炉圆口折沿,束颈鼓腹,下承兽面锥形足,口部与腹部之间有弧形兽耳,胎体白中微泛黄,通身施青釉,釉面平整且莹润肥厚,这是由于当时龙泉窑已经掌握了石灰碱釉工艺,可以保证高温下釉面不流,故而当时的龙泉的青釉器釉质凝润,较有玉质感。

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香炉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香炉在汉代已经成为了上层社会的日用器,进入宋代之后,模古成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烧香》诗中称作“琢瓷作鼎碧于水”的鼎就是南宋时期由龙泉窑烧制的青瓷香炉。自两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后,炉作为佛教礼器,到了宋代,瓷炉的品种已非常丰富,除了鼎式炉还有鬲式炉、樽式炉、簋式炉等等,所以鼎式、鬲式炉十分流行,加之当时铜、银等金属较为缺乏,故此类瓷质供器有一定数量的生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