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7)

 liuhuirong 2019-06-13

【原文】

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①,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②,天下之恶皆归焉③。”

【注释】

① 纣:殷商的最后一位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昏君。   ② 下流:即下游。这里指由于干了坏事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   ③ 焉:“于其间”的合音兼词。

【语译】

子贡说:“殷纣王的无道,未必像传说的那么严重。所以君子最忌身有污行,(因为一沾上污行,)天下的一切坏事恶名都会归在他的头上。”

【解读】

本章子贡告戒人们多行善事少做恶,恶名一旦形成,众恶归之。

自恶是恶,众归之恶也是恶,纣之为恶是恶,众归之恶,则是恶中之恶。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因众归其恶,又说:“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警示君子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朱熹注说:“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喻人身有污贱之实,亦恶名之所聚也。子贡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于不善之地,非谓纣本无罪,而虚被恶名也。”

【原文】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①,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②,人皆仰之。”

【注释】

① 过:犯过错。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面的“过”同此。   ② 更:改正。

【语译】

子贡说:“君子犯错误,如同日食月食一样:他犯了错误,人人都可看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人照样仰视他。”

【解读】

本章子贡谈过错。

在《论语》中子贡语言最为形象。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系掩盖错误,言语朴素质实。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系坚持错误,言语剀切刚直,孔子又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系自责错误,言语忧郁婉叹。子贡说的是君子有过改过,语言形象生动贴切。君子有过错,犹如天空日食月食,蒙障阴翳黑暗,世人举头可见,不可遮掩。君子改正错误,亦如昭昭昊空之日月,光洁鲜亮。尤其是前者用“见”,后者用“仰”,仰即见,见即仰,前后意义迥然有别。“见”者,据实描绘,“仰”者,虽有“见”意,但更有仰慕之意,一字之移,意义相去千里,一字之别,人品高上,霄壤之别。

【原文】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①:“仲尼焉学②?”子贡曰:“文武之道③,未坠于地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⑤?”

【注释】

① 公孙朝:卫国大夫。   ② 仲尼:孔丘的字。焉:疑问语气词,在这里作状语,表处所。可译为从哪里。   ③ 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儒家及历代的执政者都公认他们为圣人。   ④ 坠于地:落到地上。这里指失传。   ⑤ 何常师之有: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宾语前置。

【语译】

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仍存在人间。贤人能够抓住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它的末节。无处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什么地方不能学习呢?又何必要固定的老师呢?”

【解读】

本章子贡谈认识论。

这一段文字从表面上看,是公孙朝问“仲尼焉学”,子贡答以“圣人无常师”。事实上子贡还告诉了我们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不论是文王武王之道,还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的问题,也就是子贡所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任何事物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派扑朔迷离之状,贤者识其大体,宏观在握,不贤者识其细微末节。对事物认识的深浅高低全在自己学识及修养的高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