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张篇第十九(2)

 liuhuirong 2019-06-13

【原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①。子张曰:“子夏云何②?”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③。我之大贤与④,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① 交:交友之道。   ② 云何:说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嘉:夸奖,赞美。矜:怜惜,同情。 ④ 与:用在分句末,表停顿,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语译】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怎么交朋友。子张说:“子夏(对此)说了些什么?”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的就与他交朋友,不可以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容纳普通人;赞美好人,同情能力不够的人,我若是一个大贤人,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若是一个不贤明的人,人家将会拒绝和我交往,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他人呢?”

【解读】

本章记载子夏、子张两位论“交友”。

子夏自幼家境贫寒,为学严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洁身自好,对自己要求严格,性格谨慎、忠诚、厚道。在对待如何交朋结友的问题上,孔子则告诉他择友要“慎”,选友要“严”,可以交往的人同他交往,不可交往的人则拒绝他,“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性格偏激,才高意广,孔子批评他“师也辟”,为人偏激过分,好胜而不随和。同样,在对待如何交接朋友的问题上,孔子告诉他择友要“宽”,选友要“容”,“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有修养的君子对贤于己者应尊重,对不如己者要宽容,对善者要嘉奖,对才能不足者要施于同情,“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我有贤德,当有宽容之心,容天下难容之人;我无贤德,还不待我去拒绝别人,别人已经拒绝于我了,何劳你去拒人。

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交而诲之,免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圣人皆因材而施教。子夏之门弟子,请教师叔子张。子张也不知道孔子所教不同,子张仅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亦失之偏颇。

【原文】

19.4 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②;致远恐泥③,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① 小道:小技艺。   ② 可观者:值得借鉴的地方,可取的地方。焉:“于其间”的合音兼词。可译为“在它那里”。译文承上句故未译出。   ③ 致远:达远,实现远大志向。泥(nì):陷入,妨碍。名词活用作动词。

【语译】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它对实现远大的事业恐怕是有妨碍的,因此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解读】

本章子夏论“小道”。

“小道”和“小事”是两个概念。“小道”是小的技艺,如农工商贾、稼圃医巫、斧削刀凿之类,皆属小道。小道皆能养生,深入钻研,必有可观,必有成就。“小事”则是日常起居修身养性。天下无大事,大事均因小事而起,成就大业者,必定注意细节,注意小事,小事不小。

“小道”“君子不为”,是因为他影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恐泥”,所以不为。“小事”君子当为,他也阻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亦恐泥。“小道”君子可以不为,小事君子则不能不为,均关乎事之大体,不可不辨,不可不慎。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②,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 所亡(wú):所不知道这东西。亡,能“无”。   ② 所能:能会的东西,所掌握的东西。

【语译】

子夏说:“每天应学得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每月应温习已经学会的知识,(使自己不致于遗忘。)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

本章子夏论“好学”。

孔子给教师的定义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日知其所无”是“知新”,“可谓好学也已矣”即“可以为师矣”。为师必须好学,子夏所说与孔子的定义结合起来看,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A、温故无忘所能;B、“知新”,知其所亡;C、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参阅2.11章)

【原文】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而近思②,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① 笃志:坚持,坚守志向。   ② 切问:切身之问。近思:近身之思,思考身边的问题。即联系自身,联系现实思考。

【语译】

子夏说:“广泛学习仁德,切问于仁德,近思于仁德,“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解读】

本章子夏谈获取“仁道”的途径。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行”是社会实践,“知”必须“行”,“知”“行”必须结合。笃志与笃行相近,其余三项一一相扣。《中庸》的五个“之”系代词,所指代的当是“仁”,合而观之,本章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则应该是博学于仁,笃志于仁,审问于仁,慎思于仁,所以“仁在其中矣”。

博学于仁,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属于仁,也属于学。贤贤,易色,事亲,忠君,信友,谓之学,也属于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学即学仁。博学,即博学于仁。

笃志于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仁”为终身追求的目标,矢志不渝于仁。

审问于仁,“仁”的修炼,不可不问。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仁”之境界,涵养天地,浑然天成,浩瀚广博,无始无终,无涯无际,大则天地之间,小则日常习用而不知。审问即对“仁学”的探究追问。

近思于仁,君子修身,不可离仁,不可不问仁,不可不思仁。思仁有三:思仁学的融会贯通;思仁学的同取异存;思仁学与修身。近思是思之切近切实,不是驰骛浮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