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五月里,在家长毛的译文菌被上海冷热不调的天气深深伤害,试图刷剧寻求快乐。 为了驱散这丧丧的气氛,小菌选了一部格外励志的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的逆袭》。 这部剧一开端,女主角三轩家万智便放出这样的豪言壮志:“没有我卖不出的房子!”。 听起来是不是很励志!在房价高昂的年代,有人竟敢如此“大放阙词”,小菌感到很好奇,不由地看了下去,倒想瞧瞧这位是怎么卖房子的。 全剧刷下来…… 虽然方法奇诡了点,但的的确确,这位主角真的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 然而,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部剧明明就没在说房子啊,它分明是一部打着卖房子的幌子,实则讲述日本各个群体如何在生活边缘挣扎的故事……居然还挺令人感动的…… 感动之余,译文菌觉得这剧情,这台词,这人设,为何如此熟悉呢?!再想一想,这部剧完全就是我社去年几本书的荧幕化嘛?! 接下来,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大房子 vs 网 咖 在聊房子前,让我们先做一个白日梦吧:) 假设一夜暴富,你会拿钱去做什么呢? 有没有可能是去下手一套房子,毕竟,砖头最实在是不是!! 然而,剧里的富婆神子奶奶拒绝了。 拒绝就算了,这位婆婆放着巨额资金不用,还每日缠绵在逼仄的网咖里。 网咖是什么呢? 就是那个错过了晚班地铁回不了家,又两兜空空没钱去酒店,无路可走时才会选择的安身之地。这里的生存条件可以用四个词来形容,空间狭小,隔音极差,卫生堪忧,人来人往。 放着好好的房子不住,到底为什么迷恋网咖呢? 这位婆婆是这样说的: 孤独死! 孤独 和 死 两个词合在一起,触目惊心。 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放下手机,彼此瞬间断联,整个社会呈现出无缘的状态。这样的背景下,年老或走向衰老的人,都惧怕起孤独死。 其实,孤独死去自古有之,这件似乎并不新奇的事情为何如此令现代人害怕?
绝食系的年轻人 vs 活力满满的中老年人 开始这个话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来自中老年人的“吐槽”。 老先生的这段追忆,放到现在大概会受万人抨击吧。 而他吐槽的对象,就是绝食系的年轻人了。 对,你没有看错,不是草食系,草食系已不足以形容,绝食系更符合年轻一代的现况。 ▲ 绝食系的年轻一代 以下我们来做一个关于绝食系的简单测评,各位可以看看自己中了几条? 准时下班,不愿加班 休息时间不愿意被工作打扰 公司集体荣誉感是什么,不存在的 休息日聚会好麻烦,我只想平躺 嗯?恋爱? …… 有没有四面中箭的感觉。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晚准时相聚在广场跳舞的大妈们,偶尔约上好友外出旅游的老父亲老母亲,早年兢兢业业、循规蹈矩工作的你爹妈…… 相对于活力满满的老年人,年轻人反而变得越发佛系,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真如上一辈所说,新的一代变懒了么?
不愿背负危机的年轻人 东京的房价并不低,年轻人一般难以背负还贷的压力。 也因此,剧中提出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父母需不需要为孩子买房? 剧集中,一对中年夫妇准备为新婚的子女购买新居,但两代人为购买什么样的房子产生了分歧。 新世代夫妻:地中海式、有设计感、价格低…… 传统一代的夫妇俩:交通便利、价格合理、有升值空间…… 如图所示,是这样的 ……最后!这对中年夫妇不帮孩子买房啦,而是为自己买了一套带咖啡店的房子,准备再就业!而这对年轻夫妇么,在预算之内买了一间外表破旧,但内里设计感十足的小公寓。 房子只是表层,映射了两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以父母为代表的一代追求安定的生活并愿意为此预先买单,而以孩子为代表的一代更愿意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 两代人各执一词,沟通如跨鸿沟。 但其实,双方都没有错,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过是两代人的生存环境完全不同。 职场妈妈 vs 丁克一族 随着教育公平、男女平等的意识不断普及,女性越来越多地走入职场,职场妈妈成为一种常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要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丁克一族也不在少数。 共同话题减少,聊不来可以不聊,但在某些场合下,矛盾仍旧不可规避。 《卖房子的女人》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司要求女主人公三轩家和丁克一族A女士及职场妈妈B女士一起合作一个项目,叫做女性计划。三人需要定期开会推进工作,但过程中,B女士总是迟到,又在会议中途以接孩子为由提前离开。A女士便认为B女士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处处以孩子为借口,耽误了工作。B女士则回击A女士不了解育儿的艰辛,不懂通融。 那么A女士和B女士做错了么?现实生活中,如若几方都有各自的难处,又该如何推进任务?工作总还是要做的啊。 三轩家对A女士的做法提出过质疑: 而后,她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如她所言,矛盾不存于女性个体的选择,而在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固有规训,以及男性对家庭责任的忽视。 要呼吁的不仅仅是女性走入职场,还有让男性走入家庭。 道理如此,实际推行又如何呢? 女性究竟拥有哪些选择?
寄生式父母 VS 受困型子女 我们常常会提到“啃老族”,其实,除此以外,还有寄生式父母的概念。 寄生式父母所具有的特征: 要求孩子考虑父母,满足父母要求,时刻保持联系,生活在一起…… 有没有感觉很熟悉?
对此,剧里的工藤小哥是这么说的: 译文菌为大家总结一下,小哥的意思是: 拒绝被绑架的亲子关系,孩子也要多为己的人生做考虑。 说起来容易,但为什么会有寄生式父母的存在呢?有一点值得注意,剧中的两位寄生式父母都是单身,能够和自己建立亲密关系的就只有孩子。而不和父母见面就判罪,听起来令人窒息,也非平地起风,规定的初衷缘于一定的现实依据。 那么,迈入老年的父母们该如何是好呢?其实,幸福感的获得并不仅仅来自于亲子关系,还可以来自于自我经济价值和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 就以剧中来看,最后,这位依赖女儿的母亲和工藤小哥的父亲都自己开起了小卖铺,开始新一轮就业,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当父母的目光从孩子的身上移开,亲子关系终于脱离了束缚二字。 ▲ 《卖房子的女人》中父母们开的小卖铺
矛盾的年轻一代 《低欲望社会》一书中,大前研一用了些词来形容当下的年轻人。比如说: 晚婚,少子 穷充:穷且充实着。 选择不拥有:选择不购买房产。 “稍贵”消费:选择购买价格“稍贵”的商品,如“星冰乐”。 对此,大前研一在书中提出了“不提升技能就会流落街头”的观点,认为公司需要提供培训,以此来筛选年轻员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但显然,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年轻一代真的就很消极么? 仅仅就技能提升来说,成人学习在当下发展迅猛,其中,语言学习更是火爆。年轻一代在自我能力开发,以及兴趣拓展上表现出了很强的积极性。 ▲ 《卖房子的女人》中语言能力满分的房产销售人员 再者,工作热情的消退也不该由单个群体背锅,教育均质化使得工作选择单一,房价过高,公司制度不合理等等……都是问题。
是社会的各种原因,造就了不同的年轻一代。 那么 以上所说的社会新现象你们认同么 除此之外 年轻一代与传统一代还有什么不同特征呢 欢迎大家来聊一聊 我们将从留言的读者中选出三位 寄赠译文好书一本 ![]() 说了这么多,《卖房子的女人》作为电视剧,带着人文关怀,以房子为线索,将当下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串起来,呈现给大家,不过是期待人们能够互相理解。 然而,现世是冰冷的,要明白问题背后的诸多现实背景,进一步地认识自我和他人,还是需要—— 看书的!!! 最后,再次邀请大家一起 增(duo)长(duo)知(mai)识(shu)! 借用本剧女主人公三轩家万智的口头禅来说: 放错了,是这张 相关图书推荐 点击封面可直接购书 2019年6月10日至6月11日 当当品类日活动 满200减30优惠码:2FBMN4 可以叠加每满100减50使用 每个账户是限用1次,使用方法是在结账时输入优惠码 仅限购买文学、小说、艺术、传记、青春 动漫、旅游美食、 健康养生、亲子家教等自营图书可用 《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 【日】大前研一 | 著 姜建强 | 译 全世界都在“低欲望社会”化 日本正迎向美丽的衰败。 《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 【日】三浦展 | 著 陆求实 戴铮 | 译 你 属于下流阶层么? 《穷忙》 【美】戴维·希普勒 | 著 陈丽丽 | 译 为什么人们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第二性》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 著 郑克鲁 | 译 “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 《女性贫困》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 著 李颖 | 译 家暴、负债、压榨、漠视 是什么在啃食年轻女性的未来?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 著 王军 | 译 有存款,有房子,有年金 为什么还会“老后破产”? 《无缘社会》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 著 高培明 | 译 孤独死采访纪实 揭开我们不敢面对的明天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