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往事:北平协和医院有个社会服务部

 昵称13975006 2019-06-13
               1.社会服务部是干什么的
   北平协和医院是北平协和医学院直属的临床教学基地,从1921年开始收治病人。1917年9月,北平协和医学院开始招收预科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协和”的历史起点。“老协和”是指1917---1951年的北平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PUMC)。它是一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按照美国模式、由美国人主办的医学院和高级护士学校。195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更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即“新协和”。
   北平协和医院是临床各科齐全的综合性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神经精神科、皮肤科、骨科、泌尿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妇产科和放射科等,设计床位总数为250张,足供每班学生不超过30人的教学和实习之用。北平协和医院的最大特色是设有一个专门为困难患者(不只是经济上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部门——社会服务部,是在建院之初与临床各科同时成立的,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美国人浦爱德任主任,于汝麒任副主任。浦爱德的父母曾在山东黄县开办过学校,她出生在中国,长大后去美国学习,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又在麻省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社会服务部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个案工作特别出色。她对医院社会服务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工作认真,对贫苦病人很同情,以关心病人的疾苦为己任。在她的带领下,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办得有声有色。
   从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成长起来的社会学家吴桢,在回忆文章《我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里写道:“任何一个医院如果只是设备精良、管理先进、医疗水平高,而没有社会服务部的设置,就不能称为第一流医院。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是1921年建立的,有了它,协和医院的组织结构算是完备了。这是因为现代医学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如心脏病、肺病、胃病、精神病等的发生,显而易见地受心理的、情感的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就是皮肤病也与心理状态、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疾病的治疗不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也不能‘见病不见人’,而要对疾病进行综合治理。社会治疗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话说老协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375页)正是秉承这种理念,北平协和医院高起点地创建了社会服务部。
   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说是在1921年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其组织就绪是在1929到1930年度。协和医院1930年7月1日发布的年度报告书中说:“民国18至19年度为社会部组织就绪之年。盖自本部成立以来,本年始有多数职员分往各病室招待三等病人及门诊处病人。凡门诊处之各科如外科、小儿科、痨病科、花柳科、心脏科、正骨等科,皆有本部职员常川招待。此外,在各该科之病室供职者并兼任门诊处各科招待事宜。民国18年年终内科门诊处有本部特派专员襄理一切,至晚近本部事务趋重门诊,将来并拟多注精神于该处工作。盖病人在门诊处了解种种问题,嗣后可来复诊。如本部职员能在该处辅助病者解决种种问题,即可免除以后一切之劳矣。”(《北平协和医院报告书》,国家图书馆藏,第59页)
   社会服务部的主要职责是沟通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且把沟通的范围追踪延伸至病人生活相关的社区之中。吴桢概括说:“社会部的任务首先是帮助病人与医生合作,接受医生的医嘱和治疗方案。如病人经济困难,没有能力偿付检查、治疗、买药、住院等费用;病人住院医疗结束,出院后需要长期休养,或需要经常去门诊部换药而又不具备这些条件;病人家属不耐心、不合作、不肯服侍病人等问题,这些都不是医生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找社会部或负责该科或该病房的社工人员。社工人员对病人进行个案调查,经过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或者为病人向医院申请减免费用,或者为病人挖掘一切可以挖掘到的社会资源,如病人亲友、家属、工作单位等帮助病人克服困难,完成治疗计划,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有不少病人对社工人员的工作感激不尽,甚至把社工人员比作他们的‘再生父母’。
   社工人员所作的个案调查、写的个案史装订在病历里,对医生作医学科研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医生作出准确诊断,帮助医生实现他的医疗方案。最使医生感到有帮助的,是社工人员对诊治后的病人按期作随访,随访就是根据医生的指定,对治愈出院后的病人定期信访或家访,或邀请病人来院复查。这种随访制度既能防止病人复发,对病人健康负责,又为医生科研工作提供需要的资料。”(《话说老协和》,第375---376页)
   北平协和医院的年度报告书中对社会服务部的职能也进行了简略说明:“本院各科病人出院之后接洽复诊手续亦由本部担任。外科病人来院复诊及函告病状者成绩颇佳,即本院医师亦时常委托本部函招旧病人来院复诊,内科及心脏科复诊者较少,但成绩亦佳。除辅助病者解决个人问题外,本部兼任数种特别工作,如男女调养院由本部选举委员会经理其事,本院工人抚恤金亦由本部兼管。此外,留养之婴儿及未嫁女子之为母者,本部亦有特别之研究。以上各职皆由本部职员事务较简者分任之。”(《北平协和医院报告书》,第60页)
   雷洁琼教授在概括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工作职能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病人到医院来看病不是简单地看完病就走了,医院应该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有没有困难?能不能交费?病人能不能和医生配合好?他相信不相信医生?吃不吃药?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医院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不然有些病人由于不信任医生,给他药,也许扔掉不吃,也就治不好病。医院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后,对一些经济上有困难的病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一些费用。对有疑虑的病人做好思想工作,使他们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雷洁琼文集》,开明出版社,1994年,第632—633页)从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医院个案工作的重要性。
   2.社会服务部的组织结构
   根据张中堂(他1932年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进入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的回忆,社会服务部的人事编制相当完备,管理层次比较清晰,分工比较明确,运行效率较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 主任:管理全部的工作及编制任务。
   副主任:协助主任办理行政事务,并帮助解决处理病人的问题。
   监督员:辅导初级社工人员的工作。
   高级社工人员:可以在一科及病房独立工作。
   初级社工人员:在工作有问题时请示监督员。
   学员:在监督员指导下学习。
   另外,还有英文秘书1人,打字员2人,中文书写员1人,办事员2人,工友1人,洋车夫2人,俄语翻译1人(俄国人)。(《话说老协和》,第364页)
   社会服务部在最鼎盛的20世纪30年代总共有30多名社工,他们可以享受穿白大褂、在医生食堂用饭、用午茶、有病可住头等病房等等跟医生一样优厚的待遇。社会服务部还衍生出几个相关的部门:职工社会服务部(成立于1925年),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工会;怀幼会(成立于1923年),医生的夫人们出资,组织照看病人的孩子或者被遗弃的孩子;调养院,病人出院后如果应该休养一段时间,但家里条件不允许,就在调养院休养,只收很低的费用甚至免费,分为男调养院和女调养院两处;救济部(成立于1937年),是为了收养七七事变时受伤的第二十九军官兵的。另外,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还将组织形式和医务社会工作模式推广到南京、济南、上海等地多家医院,成为1950年代以前中国和亚太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拓者。比如,曾派最好的社工人员朱宣慈去南京鼓楼医院辅导医院社会服务工作,派钱且华去山东齐鲁医学院医院建立社会服务部等等。
   3.社会服务部的工作记录
   社会服务部工作人员开展的工作主要采用个案服务方法,这不仅是由于医疗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也与社工部负责人的专业特长有着紧密的关系。浦爱德女士最擅长的就是个案工作,她还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协和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教个案工作课,所以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服务工作偏重于个案工作。
  社工人员使用个案工作方法对病人的社会历史进行调查和跟踪,填写“病人社会历史记录表”,为医生诊断病情大有帮助。“病人社会历史记录表”包括如下项目:门诊号、住院号、姓名、婚否(单身或已婚)、原籍(省)、日期、北京住址、老家(县、村镇)、职业、家庭成员(姓名、年龄、职业、住址)、亲戚(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朋友(姓名、年龄、职业、住址)、住房、经济状况、履历、现在情况、问题、社工人员处理意见、采取行动(措施)等等。这个表格全部用英文填写,写完后交病案室装订在患者的病案后面。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案例:
   【案例一】为一外科病人办理免费住院
   我去外科工作的第一天(1932年7月的某一天---引者注)就遇到一个情况。大夫把一个疝病患者领到我这里来,说病人应该住院,但是无钱付住院费,让我帮助解决。这个病人的住院证上注明是“一般病情”(住院证上印有“一般的”、“有兴趣的”、“严重的”或“急性的”几种。除了“一般的”病情外,“严重的”、“有兴趣的”[多半为教学用],都要及时办理住院)。这是一个12岁的男孩,在一个杂货小铺刚学徒两个月。他父亲是拉洋车的,收入不多,母亲是家庭妇女,家里实在无钱付住院费。我问他能否请他主人付点住院费,他说不敢去说,恐怕主人知道他有病就不要他了。当天病房也无空床。第二天我去病人的工作地点,把情况向其主人李某说了,李某说没有钱给他付住院费。经我说情只答应他出院后接受他为学徒。我又去他家,见到他的母亲。他家住一间小平房,只有简单的家具。看到他家实在贫苦,我就告诉他母亲我们一定想法帮助他住院。
   回来后我向陶玲女士(陶玲女士当时是社会服务部的监督员,相当于现在的社工督导---引者注)报告了调查情况,认为可以办理免费住院。因为没有空床,就去找主治医师,得知有一病人可以出院,但是家中无人来看他(因不是探视时间)。我就去看那病人,然后又去他家让他太太来接他出院。下午病人就被接出院了。这样,那学徒病人就住进了医院。后来病人出院后还来复诊,并说他已回去工作了,感谢和协医院给他免费治疗。(《话说老协和》,第370页)
   这个案例旨在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以使其能够完成治疗过程,并且在病愈出院后能够继续自食其力,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患者、患者家长、患者雇主、医院社工、主治医师、另一位住院病人,在这样一个复杂的链条上寻求资源共享的实现,的确有不小的难度,可喜的是结果非常圆满。
   【案例二】安排一个骨科病人在家疗养
   我调到骨科工作后,遇到一个腿骨折的病人,需要上石膏治疗,但付不出钱。这是一个当临时工的18岁青年,在工作时将腿摔伤。家中有父母,父亲是洋车夫,挣的钱只能维持生活。他本人因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就到各处找临时工作,每天挣的钱只够他自己用。我去他家访问,他家也只是一间平房,屋中很黑很脏。我看到墙上还有臭虫的血迹,心想这病人上了石膏就不能动了,若臭虫爬进石膏里去,他也不能伸手去拿臭虫。。于是我拿来我的旧报纸,把屋中的墙壁都给糊洁净了。我还找了一块长木板,中间挖了一个洞,并借了两条板凳支起木板,以便他大小便之用。我又找来四个“三炮台”的香烟铁筒,里边放上药水,放在板凳腿处,防止臭虫往上爬。这样他就上了石膏,卧床静养,三个月复查一次,病情逐渐好转,六个月后就痊愈了,大夫也很满意。(《话说老协和》,第370---371页)
  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社工对价值观的追求,把帮助患者以实现个人的康复与自理放在了特别突出的地位,既帮助了病人也帮助了施以治疗的医生,使治病救人由单纯的医学过程延伸到了社会领域。
   【案例三】为一个骨科病人安装假肢
   病人尹仲,男,29岁,因患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曾在协和医院住过12次院,两腿都做过截肢手术。尹病前曾做小生意。其母亲50岁,做保姆,每月工资3元,只够自己的零用钱,无力供给儿子生活费。
  1934年4月16日,我接管这个病人。我们曾访问过病人的两门亲戚,希望他们提供帮助,但他们都没有力量。因此社会服务部就把病人安置在男调养院居住。
   孟继懋大夫建议,给病人安装假肢,以便行走。于是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带病人到本院假肢科请莱门技师查看,经查看后说可做假肢。但最便宜的也要70元。2.找病人母亲的主人张佩泉先生,请他帮助解决假肢的费用。张佩泉是本院庶务科主任,工资较高,他很同情病人,愿意付出一半假肢费用(即35元)。
  经向社会服务部主任报告,主任同意由社会服务部专款支付另一半假肢费。这样就于6月21日给病人安装了假肢。给病人一副拐,并用1元2角钱给他买了一双鞋。
   1936年病人能拄着拐走路了,就送他到本院职业治疗处学习做编织品,系半日工作,每月给1元酬劳金,以后可得到3元工资。他本人对自己残废还能工作,甚感愉快。(《话说老协和》,第371页)
  这个案例也是为患者动员社会资源的成功案例,特别是为患者找到了安装假肢的付费人,解决了资金上的障碍。病愈后又帮助他找到了工作,更是成功之后的成功。
   【案例四】帮助一名父亲解决心理上的障碍
   一个男人带着他的小儿子来到医院。孩子患有结核性脑膜炎,父亲被告知他的孩子没有康复的可能性,只能带他的孩子回家等死。社工看见在这名男子的家里另外两个孩子也是身体瘦弱、脸色苍白,这位父亲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家的房子也破烂不堪,这位父亲几乎有一年没有真正的工作了,他的妻子由于患结核病几个月前刚刚去世。他惟一的收入来自每天给两个小孩上一个小时的课,一个月大约只有两美元。他的一位表兄为他提供了一间不用付房租的房子和一些日常生活必需的食物,也就是每个月一定数量的粮食。
   社工为孩子生病这段时间的生活制定一个临时性服务计划,那就是以鸡蛋和牛奶的形式对所有的孩子进行直接的救助。另外两个孩子也被带到门诊做了检查,他们只是营养不良。社工对他们的亲戚进行了访问,而且发现没有其他的家庭成员能够帮助他们。社工多次访问这个父亲,他曾经是北平协和医院一个实验室的技术员。他有在一家医院附近做临时工的多种经历,他曾经饲养过老鼠,在一个剧院里当过助理会计员或剧场管理员。
   后来,患病的孩子死了。这个父亲必须要有一份工作,他的一位表兄带走他八岁的小女儿。社工把那个严重缺乏营养的小男孩送到一个家里去寄养,并为这个孩子支付生活津贴,直到他的父亲能够接他回家为止。根据我们对就业市场和对这个男人能力的了解,我们感觉像在协和医学院实验室里当扫地勤杂工是比较适合他的。但是他却拒绝接受这份工作。因为他曾经是一位职员,他不想再干体力活了。
  后来,社工多次给他做工作,他开始当了一名扫地的勤杂工。再往后,他成为一群勤杂工和服务员的领班,他穿着长衫,还把他的英语、汉语和经验应用到管理当中。最后的结局,他把他的男孩子送到他的一位乡下亲戚那里,所以不再需要慈善救济了,而且他又结婚了。
   这个案例说明,对多数病人经济上的暂时性的救助都是不必要的,但是精神或情感上的救助却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感人的案例也再一次让我们为浦爱德和她的同事自豪,她们帮助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 4.社会服务部的工作成绩
   1929-1930年度共有12名社工人员被分配到医院各部门、诊室服务。这12个人当中,后来比较知名的周励秋女士被分配到脑系科和疯人院,全年共办理221个个案;钱长本女士被分配到小儿科,全年共办理385个个案;林淑云女士被分配到普通内科病室,全年共办理244个个案;陶玲女士被分配到普通外科诊室,全年共办理407个个案;朱曦女士被分配到妇科及产科,全年共办理934个个案。另据统计,1932-1933年度共计办理4901案,内有3941案业已结束,尚有960案转入下年度办理。(《北平协和医院第二十五次报告书》,1933年印行,国家图书馆藏)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当时社工人员的接案数量真不算少,比现在上海、深圳社工机构的规定数目要高出很多。
   1929-1930年度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所曾派职员到北京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研究前五年内各案的纪录,总共有3000多份。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1924年在北京成立,负责保管、分配和监督使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以补助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该组织于1926年2月接受美国纽约的社会宗教研究院的捐款,专做调查研究费用,以三年为期,乃于1926年7月成立社会调查部,由陶孟和、李景汉主持。我们找到了北平协和医院小儿科的一张报告表,记录的是1930年阴历正月至六月的社工服务数据。半年来,服务于小儿科的社工人员共接案232起,基本上全部圆满结案。
   从那张表格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社工把儿童社会问题分解为四项,并且针对每项中的不同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四项问题分别是“关于儿童者”、“关于经济者”、“关于身体者”、“杂项”。“关于儿童者”是指儿童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孤儿、被遗弃等等;“关于经济者”是指儿童的父母缺乏维持生存的基本能力,而导致儿童的身心健康出现了问题;“关于身体者”似乎仍然在说家长的问题,是家长的身体有问题而无力养护自己的孩子;“杂项”的内容就不大好区分了。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看,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服务工作达到了一个相当精细化的水平,对案主社会资源的开发可谓全面、完整。
   5.社会服务部的巨大贡献
   正是由于有了社会服务部,“老协和”才成为两类人最多的医院——一类是达官贵人,一类是走投无路的穷人。社会服务部因此被称为“救命部”、“帮穷部”,北平协和医院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在1987年回顾北平协和医院的历史时精辟地指出:“由于社会服务部发挥了作用,病人一般的都和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雷洁琼文集》,第633页)
   1952年,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被撤销。这一年,所有大学的社会学专业被取消,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有人认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社会问题。但是,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遗留下的个案案例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实用价值。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