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这部分,是万维钢老师解读《巨人的工具》 一书,虽然他只精选了几位他认为值得聊的人物,但我读来也甚有同感。于是就有了要看原书的欲望,总觉得听别人转述不得劲哈。 万维钢解读《巨人的工具:亿万富翁、偶像和世界级表演者的战术、习惯和日常》(Tools of Titans:The Tactics, Routines, and Habits of Billionaires, Icons, and World-Class Performers)by 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该作者还写过《每周工作4小时》等书,博客:www.fourhourblog.com 万维钢认为《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有点浮夸,但是《巨人的工具》这本书不是费里斯自己的思想,而是他播客名人访谈节目的内容编排,还是很值得看的。他精选了书中几位人物来解读: 斯科特·亚当斯 Scott Adams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他分享的最有价值的经验有3条: 1)目标和系统: 所谓“目标”,就是你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而亚当斯所谓的“系统”,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为了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做各种项目,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 亚当斯怎么发展系统呢?第一,要定期写;第二,把博客当做研发平台,做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比如测试不同类型的话题欢迎度,测试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写作的读者欢迎度。 2)灵感: 怎么写,写什么。要有大量的想法做后盾。 为了获得新想法,亚当斯的做法是:先清空大脑,再用新信息灌满大脑。 3)技能: 亚当斯说,若你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大概有两个选择: 亚当斯给年轻人的建议:不管你真正喜欢的领域是什么,你要努力在这个领域练到前25%,然后你还得再加一个领域 —当然能加两个更好。如果你不知道该加什么领域,亚当斯建议你练演讲。 万维钢认为,亚当斯的这3条经验,第3条“技能”属于水平问题,第2条“灵感”属于敏感度问题,第1条是最值得品味的,也就是“系统”,这是个气度问题。 发展一个系统,不但需要做“好玩”的事儿,还需要做很多“不好玩”的事儿。“兴趣”,这是个被高估了的素质。 总结亚当斯的3条经验:
杰克·威林克 Jacko Willink曾担任美国海军海报突击队SEALs指挥官 战争能培养人,从他身上可以学到:
瑞安·霍利迪 Ryan Holiday媒体策略师,给大公司和畅销书作者提供咨询服务,自己还出过4本书,如《自负是你的敌人》(Ego is the enemy)。 霍利迪在《巨人的工具》一书,说的是怎么当学徒。他的策略是,不妨把所有功劳都给导师。即 “画布策略”,就是你发现别人要画油画,你给他找个画布让他画。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是从学徒起步。 霍利迪认为,学徒这个工作的逻辑是: 给人当学徒,相当于把自己和一个高手连接在一起,可以从内部了解第一手的经验。学徒工作的协议:用礼敬和服务,换取学习实践机会。
当你给人铺路的时候,你实际上也在左右他的前进方向。帮助别人就是影响别人。 总结 “画布策略”,就是学徒要善于给高手创造条件,让高手把事做好 — 只有这样,高手才愿意带你玩。 克里斯·萨卡 Chris Sacca风险投资人
萨卡面对压力的方法是反复对自己说一句话:
【和“飘”里的斯嘉丽说 Tomorrow is a new day 异曲同工之妙】 厉害的风险投资人应该拥有多方面的素质,从低到高排列至少:
另外一个风险投资人马克·安德森曾说,你一定得有一个强烈的观点,然后还得有放弃这个观点的勇气。
|
|
来自: budaozheli > 《巨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