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王朝由盛转衰的悲催历程

 昵称55301288 2019-06-13

周王朝距今已经近3000年了,可是留给我们的故事比夏商两个王朝已经多得多,丰富的多了。

 

周成王在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后,牢记周公对他的教导,对民众们推行多教育少刑罚的政策,对自己要求生活节俭;对外不断攻伐生活在淮河流域的一些部落,取得了很大胜利,增强了国力。

(汉代古墓出土的周公辅政的石刻画)

周成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姬钊继承了王位,历史上称他为周康王。周康王继位后,继续推行周成王时期的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使西周的势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整个社会出现了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少数族纷纷来贺等升平景象。后世就把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的这一时期称为“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后来历史中还有很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也都被称为“治世”,比如文景之治,太康之治等等,这里的治就是安定太平的意思。

 

周康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姬瑕继承王位,历史上把他称为周昭王,这就是周朝的第四任国君。

 

在周昭王时期,在周朝南方的楚国势力日益强大了,不断骚扰周王朝的南方疆土。楚国是原来居住在淮河下游,和中原王朝不一样,完全有自己一套语言、风俗、制度体系。早在商王朝时期,楚国就和中原地区有接触,到了周朝初年,楚国的君主接受了周成王分封的爵位——虽然仅仅是个子爵。到了周昭王的时候,楚国已经从淮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实力愈加雄厚了。

 

周昭王看楚国日益强大,老是骚扰边境,就决定亲自去南巡。国王南巡可不是带几个随从,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带着大军去震慑楚国,如果有机会顺势彻底消除南部边境的隐患。周昭王说干就干,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大军开到长江一条支流汉水的边上。眼看就要渡江了,周昭王军队短板出现了,他们发现自己没有船。总不能临时造船吧,于是周昭王下令去当地抓来一大批渔民船夫,强征他们的船只也不给报酬,还要强迫他们撑船,而且因为周昭王身份高贵,还要船夫们另外给他打造一条大船。

 

周昭王这种作为激起了这些船夫渔民们的极大愤慨。据说这些被抓来的船夫就在造船的时候做了手脚,没有用钉子固定船只结构,而是用胶水糊了一艘大船出来。周昭王不知底细,就带着亲近大臣上了这艘大船。当船行驶至汉水中流时,船里的胶水在江水浸泡下溶解了,大船瞬间解体,周昭王和他的大臣都摔到江里淹死了。作为最高统帅的国王落水还淹死了,周朝大军顿时惊慌失措。江对岸正严阵以待的楚国军队乘势攻击,周朝的大军顿时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周昭王这次南征宣告彻底失败。

 

周昭王这次讨伐楚国的失败,除了自己丢了性命,给周王朝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带去的精锐大军伤亡惨重,整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且因为周昭王的死亡方式太过离奇屈辱,周王朝的王室都没有向诸侯通报国王死了这件事,这样的大事扭扭捏捏,就使得周王朝国王的声威也严重受损了,

 

周昭王死了,他的儿子姬满继承了王位,这位就是周王朝历代国王中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周穆王。

 

传说周穆王是为旅行家,喜欢周游天下,乘坐八匹骏马拉的宝车横渡流沙,不惧艰险,跑到昆仑山会见了西王母。而这位西王母盛情款待了他,还和他相约三年后再见,据说还送给了周穆王不死药。有的学者甚至推测周穆王这已经跑出国,跑到西亚还可能是欧洲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的远古,周穆王虽然没有长生不老,可是也在位54年,活到了104岁。

 

传说终究是传说,史籍上的周穆王继位之后,在面对父亲南巡突然死亡的混乱局面时,还是很冷静的收拾乱局,颁布了很多法令,要求依法治国,处理好各种内部不和谐的关系,使整个国家慢慢安定下来。

 

天下安定之后,周穆王决定再次出征,提升国王的威望。这次他选择的目标是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犬戎。戎是古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比如称北方的少数民族为北狄,东方的叫东夷,南方的叫南蛮等等。这个犬戎距离周王朝的核心统治区非常远,但是名义上还是周王的臣子,理论上按法规要定期来拜见国王,送上贡品礼物。可是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又是和周隔的这么遥远,估计犬戎也没把这个理论上的法规放在心上,就没按时来拜见周穆王。于是周穆王就以犬戎不遵守法规为理由,亲自领兵讨伐犬戎。

 

有个大臣叫祭公谋父,他以路途遥远,战争得不偿失等等理由劝周穆王不要贸然出兵,结果周穆王断然拒绝,硬是率领大军出征。战争的结果果然如祭公谋父预料的那样战果非常小,只获得具有象征意义的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回来。这场得不偿失的远距离战争不但让周王朝大伤元气,而且因为周穆王这样轻率的发动战争吓坏了大家,从此以后,边远地区的部落就不来朝见国王了。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到了周王朝第十任国王姬胡的时代,这位姬胡就是在历史上恶名远扬的周厉王。

 

周厉王是个很贪财的人,想出了一个很奇葩的专利政策,把全国的河流、山川、森林的使用权统统收回来,归国王独有,不允许老百姓再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捉虾。这样一来,老百姓失去了重要的生活来源。

 

老百姓忍受不了这样的暴虐,纷纷议论周厉王的过失,甚至公开批评周厉王的暴政。有个叫召公的大臣对周厉王说“人们受不了你的政策了,都在公开批评你,你需要好好检讨一下”。能想出那么奇葩专利政策的周厉王当然不会自我反省了,听了之后的反应是勃然大怒,然后去卫国找了巫师,让他来监视发现那些公开议论国王的人,发现了后立即杀掉。这样一来,议论的人少了,民众们为了免遭迫害,彼此不敢再随便交谈,熟人在路上遇见也不敢打招呼,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出处,道路以目就是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当周厉王感觉公开议论批评国王的人少了之后,他以清奇的脑回路觉得自己的办法很奏效,特意召见当初劝谏他的召公炫耀说“我很有办法,制止了民众的诽谤,你看他们现在都不敢批评我了”。召公回复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堵住人们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厉害。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伤害人一定会多;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开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也应该放开他们,让他们讲话。”这里就是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出处,形容不让人说话,压制意见造成的后果肯定会比洪水决口造成的灾害还严重。

 

周厉王维持这种高压统治政策整整三年,表面上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了,实际上不满正在广大民众中间日益积蓄。终于有一天,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了,大家联合起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武装暴动,愤怒的人们高举武器,围攻王宫。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注意公元前841年这个年份,这就是中国历史作为准确纪年的开始,我们前面说的公元前几年,是现代学者根据各种研究成果推断的,并不是确切的。老百姓对周厉王暴虐统治的这次反抗,在历史上称为“国人暴动”。这个国不是国家的意思,国人可以简单理解成城里人。

 

周厉王看到老百姓群情激愤,团团围住王宫,顿时惊慌失措,从王宫后门逃了出去,一路狂奔,最后逃到了彘这个地方(现在的山西省霍县),彻底失去了权力。周厉王的继承人太子姬静则在混乱当中逃到大臣召公的家里藏起来,可是愤怒的民众很快知道了消息,马上又包围了召公的府邸,要求召公交出太子。为了保住太子的性命,忠诚的召公没有办法,最后只好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暴动的民众。

 

暴动的民众终于慢慢的散去,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周厉王虽然还是国王,但是逃得远远的,丧失了再度回来执政的勇气,而且民众恐怕根本也没有给周厉王再度执政的可能。而太子姬静还未成年,缺乏处理政务的能力。最终还是忠诚的召公和周公(这个不是周成王时期的摄政的周公,是继承了他爵位的子孙)一起出来收拾乱局,共同处理朝政,执掌政权。历史上把这个时期叫作“共和行政”或“周召共和”。

 

在周召共和执政的第14年,周厉王死在彘地。太子姬静已在召公家长大成人,召公和周公就一块儿扶立他为王,这就是周宣王。宣王登位之后,由召公和周公辅佐,奋发有为,整顿内政和财政,使得国力有所增强,让国王的权威又有了一定的恢复,本来对国王已经不是很尊重的各个诸侯又开始朝见。于是有的史籍把这段时期称为“宣王中兴”。

 

可是通过对夏商两个王朝中兴的印象,中兴之后是似乎很快就到了灭亡,每个王朝的中兴更像是一个王朝的回光返照,一提到中兴,觉得要有大转机了,谁知道接下去没有几任君主挣扎几下马上就是王朝末日了。夏商如此,周王朝也是如此,甚至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也都是如此,都没躲过这个奇怪的规律。周王朝在宣王中兴之后,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灭顶之灾。

 



如果你觉得好听好看,烦请点一个下面的在看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