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政研工作需具备的要素

 庸庸学馆 2019-06-13
共产党员网来稿分享打印投稿须知投稿
政研,是我们党多年来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是党政机关全面履行职责的基本功和生命线,它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切身利益。一个地方政研工作的好坏,与地方工作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要干好这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工作,需具备以下要素。
坚持一种精神
    政研工作是苦活、是累活,有人形象的形容政研人是“提个破包到处转,厚着脸皮蹭顿饭,写的文章没人看”,甚至部分同志认为政研是虚活,不理解其中的艰辛。写好一篇政研材料,不是一时半刻之功,需汗水浇灌,靠心血凝聚,党政政研材料的时效性决定不可能“十年磨一剑”,但是司马迁终其一生著《史记》的那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断不可少。具体调研活动中,要提高调研质量,无疑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有时为收集一个数据,论证一观点和看法,要多次深入基层,甚至走到田间地头,与群众攀谈,到第一现场查看,掌握最详实的资料。同时,政研干部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调研能力,需要长期的勤奋刻苦学习、埋头苦干积累。
培养两种能力
    一是组织协调能力。调研活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时需耗时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多数课题的完成还需要其他行业和部门的支持配合,涉及到部分地方、部门和个人利益时,还会遇到阻力。这些都需要参与调研的人员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调研过程中科学有序组织、积极配合协调,取得调研组成员的信任和调研对象的支持,排除阻力。调研活动结束后,面对一堆凌乱无序的原始材料和信息,如何用一根线串联起来,这时就不光考验着政研工作者的文字功底,还需要有较强文字组合、统筹和驾御能力,做优秀的“键盘手”和“烹饪师”。
    二是分析判断能力。一篇政研材料,不管文字描绘得多好,但是不能做到“语当其时、策当其用”,不过是满纸荒唐言。在拥有充实、丰富的信息资源后,如何来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那些是有用的?那些是没用的?这要求政研工作者具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尽量挖掘、拓展材料的深度和精度,以及捕捉材料以外透露的信息和问题。找到材料与材料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结合点和共鸣点,避免就事论事,就材料而写材料。
收集三种信息
    一是相关的政策。调研材料要善于突破框框套套、打破常规,特别是在对策建议的探索上,要敢想、敢冒,力求新、准、实。但这并不等于天马行空、胡猜乱测,必须遵从实际,不得游离、宽泛于国家法律和政策之外。明显违背国家法律政策、脱离实际的对策建议,不过是空中楼阁,让人贻笑大方。就具体材料撰写中,要弄清摸准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熟悉相应政策是必然的,在全面熟悉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下,对症下药,找出正本清源之策。
    二是群众的声音。政研是为决策服务的,归根结底是为群众服务的,群众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群众的事该怎么干、不该怎么干?只有群众心里最亮堂。政研工作要发挥实效、体现职能,政研材料要写出质量,群众的声音不可少,一个心中没装有群众的政研干部,首先是工作态度值得怀疑,工作实效肯定也难以体现。一篇没有群众呼声的政研材料,肯定是失败的。政研工作要充分体现反映民生、体现民情的“窗口”作用,多传播、呼吁群众的声音,政研工作者要甘当群众的传声筒、播音器。只有收集到足够多的群众声音时,工作起来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写出的材料才殷实、精准、不空洞,表达的声音才铿锵有力。
    三是关键的数据。政研的目的,无外乎是对以往政策、制度与当前发展适应性的验证,分析、解决新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对现行政策进行完善和修补。在这过程中,对关键、具体数据进行收集必不可少,特别是对现行状况的分析时,要善于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利用好数据这个最有力的权威和武器。有时,一个数据的出现,胜过成百上千的文字说明,很多问题的窥视、成效的展示都能从数据中直接体现。比如要反映某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将前后两个时期的指标体现出来,效果就一目了然。
掌握四种方法
    一要能抓灵魂。一篇文章的灵魂就像一个人的精神气,相对于其他文章和材料,政研材料的“魂”尤为重要,魂,行文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即为什么写这篇材料?写这篇材料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如果一篇政研材料,主旨不明,缺乏“魂”的引领,其质量必然大打折扣。一是要抓“魂”。也就是选题,“好题一半文”,选好题材是写好政研材料的首要,参谋是否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选题至关重要,有时要小题大做、大题小做,围绕中心、紧扣决策、服务大局是选题根本,同时要与推动工作、提出决策结合起来,要与解决当务之急、当务之重结合起来,要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结合起来。二是要融“魂”。主旨明确后,要将“魂”融入到材料的每一个章节、段落,环环紧扣,一隅三反。文章才不显孤立空洞,具有说服力。
    二要巧谋篇局。一篇完整的政研材料,其结构组成不外乎确立标题、阐述情况、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而其中的各个部分又需若干材料充实,要做到恰到好处,这就需要巧妙的谋篇布局。首先是内容和形式要统一,整体内容观点要鲜明,重点要突出,开门见山,切忌泛泛而谈。事实要准确,论证要有力,不能虚张声势;条理要分明、结构要严谨,避免“蒸焖箦耙”。其次是表现形式要多样。根据内容定形式,切忌篇篇四大段,“做法、成效、问题和建议,外搭一点小启示”,程式化,千人一面,要不拘一格,善于创新,力求文本结构的新颖。第三是文字描述要生动。政研材料不应过多雕饰,不太追求华丽和深奥,但又切忌官话、套话、废话,文字描述要准确、鲜明、生动和朴实,体现材料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三要广罗信息。主旨一经明确,就要围绕主旨进行广泛的信息、材料收集。一要勤。脚勤、手勤、口勤、脑勤,私访、座谈、问卷实地查看,适当时候采取驻点、跟踪等形式,沉下身子收集信息。二要实。力求信息的科学性和代表性,杜绝道听途说、主观臆断,多用比较、分类、统计、想象等手段,对掌握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推敲,多头核实,再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深入思考和推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找出问题关键所在。三要广。不要局限于某一地、某一人、某一事收集信息,要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拓展信息源,扩大信息量,特别是领导关心的、群众关注的、媒体披露的,要重点关注,从信息中找规律、觅问题、求方法。
    四要善辩真伪。政研形式的多样化和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容易导致信息的褒贬不一、真伪难辨,特别在是调研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体现工作成效,寻求上级帮助和支持,难免在信息提供时夸大其词、无中生有,或避重就轻。对这些虚报浮夸的数据、随意扩张的困难和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综合分析,善于研究,敢于怀疑,勇于抛弃。切忌人云亦云,感情用事,发出错误的舆论导向,造成判断失准,影响领导决策和工作开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