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弟子,为七十二贤之一。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出身贫寒。后来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终生不愿出任官职,直到50岁时去世。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 “汶上”,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就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邑长,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掉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会跑到汶水北岸齐国那边去了。”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程颐先生的话,“仲尼之门,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闵子、曾子数人而已。”仲由和冉求都曾经做过季氏的家臣,闵子骞的行为就更体现出难能可贵了。朱熹接着又引用了谢良佐的话“盖居乱邦,见恶人,在圣人则可。自圣人以下,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也就是说自身的修养如果达到了圣贤的境界,居乱邦、见恶人,其本心不会变,也许还能对乱邦、恶人有所改变。如果自身的修养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在世道混乱,恶人当政的环境中不论处事是刚是柔,要么易招祸,要么易被辱,所以闵子骞坚决不愿意为季氏做事。 闵子骞“闵损芦衣”的典故很有名,故事是这样的。闵子骞出身贫寒,他生母早逝,继母对他不好,经常虐待他。冬天给他穿的棉衣里不装棉衣,而是装芦花,根本不保暖。闵子骞在给他父亲驾马车时,由于太冷没控制好,出了事故。他父亲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一鞭子下去衣服里的芦花飘了出来。他父亲才知道原来是继母虐待他,就打算要休妻。闵子骞跪在地上求情,说了很有名的一句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最后感动了他的父亲,也感动了继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