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宝典·名家谈作文之“好结尾使文章生辉”

 晓鸥阁 2019-06-13

——名家谈作文之五

田中禾

    文章的开头重要,结尾也重要。我读中学时,老师说,文章结尾要画龙点睛,不要画蛇添足。可怎样算“点睛”?怎样算“添足”?读了一些书、写了一些文章之后才逐渐明白。

    有个叫若瑟夫的年轻人对穷人很大方,看见年老的乞丐就掏五法郎给他。朋友对他的举动感到奇怪,他讲了一个故事。在他很小的时候,叔叔于勒到美洲去了,据说在那儿发了财,于是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叔叔身上,念叨着只要叔叔一回来,家里就能过上好日子。他们把他的来信当做《福音书》一样保存着,经常拿给别人看,因此给姐姐招来了一个很好的未婚夫。为庆贺姐姐订婚,一家人到小岛去旅游。在船上,有个老水手给有钱的游客剥牡蛎,父母认出了他就是全家盼望已久的叔叔。看他穷困潦倒的样子,父母怕影响姐姐的婚事,影响他们的生活,带着家人像逃避瘟疫一样躲开了他,回去时不再乘那条船。“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这是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这个结尾和开头紧密呼应,好像回答了朋友的疑问,可并没说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其实,读了全篇,我们已经明白,他是看到乞丐想起了叔叔,为父母的行为感到内疚。可如果把这话挑明,一点回味也不留,就成了“添足”。

    还有一篇我们熟悉的文章:契诃夫的凡卡》。一个远离家乡当童工的孩子夜里给爷爷写信,向爷爷诉说他苦难的生活,诉说他对亲人的想念。信写得很动人,我们被它深深打动,希望爷爷收到信之后能来看他,带他回家。在故事的结尾,凡卡把信装进信封,在信封上写:乡下,爷爷收。读完这个结尾,我的心不由得往下一沉。作者没把凡卡的幼稚错误点明,我的心格外沉重。这孩子那么用心地写了这封信,可他并不知道他写的地址爷爷是收不到的。一夜辛苦不但白费,往后每天焦急等待爷爷的心情更让人可怜。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琼珊和苏艾合租一个房子。琼珊感染了肺病,看着窗外的常春藤,觉得自己的生命像藤上正在飘落的叶子,叶子一天天减少,她的病一天天加重,当树上还有最后一片叶子时,她觉得它一飘落,自己的生命就终结了。一夜风雨过后,琼珊以为藤叶已经凋落,谁知她向窗外一望,那片叶子还在。她振作了精神,病一天天好起来。当她的肺病痊愈时,楼下住的老画家贝尔曼死了。在小说结尾,苏艾对琼珊说:“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原来她的朋友苏艾把琼珊的心思告诉了这位画家。为了不让琼珊绝望,在那个风雨之夜,常春藤的叶子凋落之后,贝尔曼冒雨画了一片叶子,为琼珊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老画家自己却因在风雨中着凉,感染了肺炎,不幸去世。

    我们熟悉的欧·亨利的另一篇文章《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对穷夫妇杰姆和他的太太德拉,在平安夜里想要送对方圣诞礼物。德拉把自己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卖掉,买了一条白金表链;她的丈夫把祖传的金表卖掉,给太太买了一套漂亮的发卡。这是个幸福的悲剧结尾。得到表链的丈夫没有了表,得到发卡的妻子没有了长发。他们虽然失去了心爱的东西,却得到了最珍贵的礼物——真诚的爱。

    欧·亨利的小说经常在结尾抖一个闪光的包袱,在出人意料中达到感人的效果。这些包袱设得很巧妙,有点人为痕迹,可画龙点睛的功效很强,结尾总能推出一个境界,让人眼睛一亮。

    这样看来,所谓“画龙点睛”,大概可以包含这些意思:

    像《我的叔叔于勒》那样,结尾与开头照应,像汉堡包,把故事夹在中间,首尾呼应,主题不点自明。上次我们讲文章开头时讲过沈从文的《萧萧》,它开头从当地娶媳妇的风俗讲起,结尾是萧萧在哄孩子。她对孩子说:“看,花轿来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明天长大了,我们讨个女学生媳妇!”在娶媳妇上开头,又在娶媳妇上收尾,前后呼应,透出了更多的意味。

    像《凡卡》这样的结尾,是给读者留出咂摸、想象的空间。结尾不是故事的结束。结尾后面,凡卡的故事还在读者的想象中继续。上次我们讲到的《孔乙己》也是这样。文章结尾,小伙计看着黑板上的账说,孔乙己还欠几文酒钱呢。后来老不见人来,就把黑板上的账给擦掉了。这个结尾没交代孔乙己的下落,它把孔乙己以后的遭遇留给读者去想,这比交代清楚更能牵动我们的心。

    像欧·亨利那样在结尾推出一个境界,给人启迪,也是写作常用的手法。莫泊桑的《项链》做得比欧·亨利更自然。一个小职员的妻子为了参加聚会,借了朋友的钻石项链,在晚会上弄丢了。为了买一条同样的项链还给朋友,一家人受尽辛苦,还了整整十年债。十年之后碰到那位朋友,当她向她说明真相时,这位朋友惊讶地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五百法郎!……”这个结尾震撼了读者。为了一个晚会,为了一串假项链,她和丈夫几乎受了半生罪。我们会想象玛蒂尔德听到这话时的表情和心情,久久地沉浸在忧伤、叹息里。

    精彩的结尾能使文章生辉,写结尾要多用些工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