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天气温度逐渐降下来。据统计:秋天咳嗽的人要比夏天多2至3倍,秋季是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的季节。那么,秋季咳嗽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秋咳?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详细讲讲~ 秋天为什么会咳嗽频发 秋燥伤肺 秋季“燥邪”当令,而肺“喜润而恶燥”,故秋季“燥邪”伤人最易伤肺。 在秋季,人们常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痒的感觉,这就是“燥气”在作祟。再则,人们在炎热的夏季里流汗过多,容易伤津耗气,若不注重体质的调理,正气尚未复原,又进入秋燥的季节,燥邪更易乘虚伤肺,引发咳嗽。 秋季易发感冒 秋季气候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易发感冒。如果感冒未及时治疗好,很容易发展成为支气管炎、肺炎,而出现咳嗽症状。 秋天易诱发过敏性疾病 秋季空气中飘浮的吸入性过敏原种类多、密度高、数量大,在过敏源的作用下,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等疾病最易复发。 冷空气刺激呼吸道 到了秋天之后,人体呼吸道的免疫力就开始下降,通常秋天昼夜温差较大,夜晚的寒气可能就会刺激呼吸道,导致免疫力降低,病菌就比较容易侵入呼吸道导致黏膜充血并水肿,分泌物也开始增多,就会有可能引起连续的打喷嚏、鼻塞还有咳嗽等情况。 辨别咳嗽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咳嗽药有很多,具体按功效又分为清热、祛寒、化痰、润燥、养阴等几大类。许多人在种类繁多的药物之中难以选择,常常选错药,拖延了病情。那么针对一般的咳嗽,到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呢?前提当然是辨清咳嗽类型,小编给大家总结以下几个要点。 一辨寒热 一般人咳嗽都不是常年如此,而只是受了风寒、风热等侵袭,往往病程在3周以内,属于急性咳嗽的范围。这时,辨明是风寒咳嗽还是风热咳嗽至关重要。 风寒咳嗽一般会喉咙发痒,痰稀色白,或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这时应当选择疏风散寒的药物。 而风热咳嗽一般比较剧烈,咳声嘶哑,咽喉肿痛,痰黏发黄,或伴有流黄涕、口渴、头痛等症状。这时应当选择疏风清热的药物。 二听声音 咳嗽的声音也可以判断出证型的不同。总的来讲,咳嗽声低气怯的属虚,洪亮有力的属实。 如果咳声重浊,其音不扬,一般是风寒咳嗽或痰湿咳嗽。如果咳声音调高,气息粗,频频发作,则可能是风热咳嗽。 秋季咳嗽常是干呛咳,一般口燥咽干,没有痰,这是燥邪侵犯人体引起的,适合服用雪梨膏、川贝枇杷露等润燥之品。 如果咳嗽声怯,语音低,加上容易出汗,怕风寒,则常是肺虚咳嗽,方剂常用甘草干姜汤、生脉散、四君子汤等,以巩固肺气。 如果咳嗽阵发,声音洪亮高亢,伴有口苦,胁肋发胀等表现,则常是肝火犯肺导致的,除了合理用药,平时还要注意情绪的疏导。 三看痰液 痰常与咳嗽并见,很多人知道白痰属寒,黄痰属热。实际上,不仅是颜色,痰液的质、量、味等都反映了疾病的情况。 咳嗽者若少痰或无痰,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或虚寒;痰质稀薄者多属风寒,痰质黄稠者多属风热。如果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多为肺热或阴虚伤络。痰中有腥味为痰热,痰味甜多属脾虚,痰味咸多属肾虚,这些都应由专业医师进行辨证论治。 四记时间 咳嗽的时间可以帮我们判断咳嗽的证型。一般早上咳嗽加剧者,多咳声重浊,咳痰后减轻,这一般是痰湿、痰热咳嗽;午后或黄昏咳嗽加重,咳声轻微短促者,多是肺燥阴虚;夜间平躺时咳嗽,坐起来好转者,多是有水饮压迫肺脏。 一年四季也有不同,比如咳嗽冬天严重夏天减轻的,多是寒性咳嗽。秋季发作、口燥咽干,多是肺燥咳嗽。 五审病势 病势和病程是判断咳嗽属外感还是内伤最直观的特征。一般来讲,病势急(咳嗽突发,频频作咳),病程短(3周以内)的多是外感咳嗽;病势缓(偶尔咳嗽,不剧烈),而病程长(两年以上)的多是内伤咳嗽,多因本身正气不足,不能及时将邪气排出体外而生,此时不能盲目选择疏散外邪的药,否则易耗阴,伤肺气。 预防更重要,养肺药膳呵护您 咳嗽的预防,首先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不宜太过肥腻、辛辣,嗜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尤当戒除,避免刺激性气体伤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抗病能力。易感冒者,可配合按摩迎香穴,艾灸足三里穴。 慢性咳嗽反复发作者,可适当多吃梨、萝卜、山药、百合、荸荠、枇杷等食物,注意劳逸结合。针对秋季燥咳频发,小编向大家推荐三个养肺药膳。 清肺火:百合杏仁赤豆粥 材料:百合10克,杏仁6克,赤小豆60克,白糖少许。 做法:先将赤小豆洗净,加水适量,与粳米一起,先以大火煮沸,然后在半熟的粳米锅内加入百合、杏仁、白糖,以文火同煮至热即成。 适用人群:适用于肺阴虚,虚火旺盛,素有口干、口苦者。 润肺止咳:枇杷梨皮川贝饮 材料:枇杷叶15克,鲜梨皮15克,川贝10克。 做法:以水煎煮取汁去渣代茶饮。 适用人群:适用于肺热,口干咳嗽者。 补肺气:黄芪山药粥 材料:黄芪30克,山药3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用水煮黄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山药、粳米做粥,晨起空腹食用。 适用人群:适用于肺气虚,易感冒者。 |
|